史记 之 赵世家 - 识人通天搏赵氏,简子襄公与武灵,李牧廉颇与乐毅,奈何错时投赵家
写在开篇,
赵世家不仅要读一篇,要读三个世家才开启得了
春秋战国的一个分界点:三家分晋
赵、魏、韩,做到了其他国家士族很难做到的事,算算另外一个就是田氏代姜齐
作者就去研究,跟着晋文公的有赵家人,缺少了韩魏,而晋作为大国,数百年历史,霸主是最多的一个,以至于五霸其中有一个排序,居然就是所有的晋君 史记 延伸读 之 浅谈春秋争霸的条件
之后搞清楚了韩魏之后,又感慨跟着晋文公的兄弟们,最终就留下了赵氏
知天命的起源
赵,与秦同宗,跟着纣王混的,后来成了秦的先祖;而另外一支,却自打祖先一辈就是神算子
赵的先祖孟增起,皆是御,白话说,天子的战车御手,周缪王那个优美的传奇 - 西王母之会,驾车的便是赵氏先祖造父。
缪王浪漫完了,讨伐不臣,对方正在得意,没想到造父御术如天授,千里之外,顺乎之间,大破懵且不臣的徐偃王,被封于赵城,自此改赵姓。
这个地方有个知识点,
写郑世家时,提到封桓公于郑,但他所建郑国,后来的地方是虢、郐国送的十邑打的底子!
赵也是,赵城得赐姓,但真正有地盘却也坎坷
先是叔带,慧眼识英雄,对各路英雄观察一遍,选择了入晋奉晋文侯走出第一步
再是赵夙,为晋国伐霍建功,被赐封地与耿地
再三世到赵衰,卜卦象得出重耳可辅佐,毅然跟着重耳流浪一十九年,期间大部分的决策无出其右,得重耳归晋为晋文公
本以为就可兴赵氏,可惜遭遇了赵盾之“灵公之患”,幸亏在韩厥的庇护下,公孙杵臼和程婴二位接力保下了赵氏孤儿 - 赵武
晋景公十五年,赵氏孤儿成人,韩厥择时把赵武带到了晋公面前
至此后,赵氏血脉觉醒,重启后的赵氏也开启了他走向战国七雄的传奇
识人的叔带 与 通天的赵衰
识人的叔带,
以前,赵氏的先祖,造父也好,奄父也罢,传承六世,也都是天子亲御,直到叔带开了窍
他注意到周幽王的种种表现,也注意到自“共和时期”周天子的力量已经削弱,作为御者,征战时面对是越来越强大的诸侯力量,也是亲历诸侯由小及大之后,诸侯国与周天子的力量对比
他为什么选晋国?
一是,那个年代诸侯国尤其秦还没有出现,鲁一直被周边牵制,齐也还没等待桓公,楚还是个蛮夷,其他国家或小或弱,或边缘,唯有晋开始有了气象
一是,晋本身出身高贵,成王“一叶封候”,一开始就有征伐之权,再加上直接面对北方的蛮夷,内战有扩疆的野心,外战有御外的使命;好比周天子当年刚开始征服诸国一般
识人的叔带,便选择了晋国,天子亲御,这是何等荣耀,对晋侯大有裨益
通天的赵衰,
赵衰通占卜之术,去看之前以及之后的赵盾等人,皆占卜高手,他为什么不是识人而是占卜呢?作者结合后来的赵简子,考虑了几点
一、为晋文公重耳造势
二、为自己留清名
三、占卜这事不见得为假
纠结中大意的赵盾
借着儿子的地,继续说说老子
赵衰卜出了跟着文公重耳可以立功业
赵盾则卜出了灭族之祸虽在确有变数
我们从他考虑的第三点“占卜这事不见得为假”,我们看看赵盾他爸选择赵盾的理由
赵盾,是赵衰辅佐重耳时,在翟国取得妻子;翟家家主把小女儿给了赵衰,大女儿给了重耳,这里就有个关系:赵盾,是晋君的亲戚
然而,赵衰在晋国时已经有妻子生了三个孩子,这里有另外一个关系:赵盾,不是年纪最大的孩子
回晋国后,赵衰在晋国的妻子,却主张要立翟女为嫡嗣,这里有第三个关系:自己的三个儿子要以赵盾为尊
之后赵衰完成历史使命,同意了这件事
估计有两个原因,
一是,亲疏关系不同,不可逾越
一是,自己儿子不成器,担不了大任
还有,解了一个千古谜题:
重耳,是否把知书达礼的翟国发妻接回了晋国?
重耳在翟国没安稳下来,继续漂泊,给自己的妻子画下个大饼,而妻子回应可谓看透人心
重耳谓其妻曰:“待我二十五年不来,乃嫁。”
其妻笑曰:“犁二十五年,吾冢上柏大矣。虽然,妾待子。”
重耳居狄凡十二年而去。
然而后来历史学家也在考证,到底重耳有没有接她回晋,在赵世家破了这千古谜题
一、妹夫赵衰,晋国妻主张接回了翟国的妻子
二、赵衰以翟妻之子赵盾为嫡嗣
三、重耳,也就是姐夫,并未认为不妥
那这个指向很明显了,显然,自己的臣子接了一起共患难的妻子回来享受荣华富贵,自己却不接共患难的妻子,重耳的人设,是站不住的
所以唯一的解释,是当年的患难妻子,已西去
可怜天下有情人,不能成眷属;
可怜天下女子,为自己中意的男子,付出一生的故事让人感慨
说回赵盾,
他自己不会算,但他做了个梦,不光做了个梦,还遇到了个所谓的解梦人,得出个结论
此生无难,难在后世
然后他的操作,就很迷了,他历尽两朝,打开“百度百科”一搜索,那个丰功伟绩啊,差点不得不让我单写一篇的赵盾,却在自己权势滔天,声威盖过晋君的二十多年里,丝毫没有对这个预测作出任何反应
以至于太史公写了一句
“晋景公之三年,大夫屠岸贾欲诛赵氏。”
也不过是他离开没多久
反倒是儿子赵朔做了两件有意义的事
1、娶了晋成公的女儿,晋景公的姐姐
2、和众臣交好,有幸得遇了贵人韩厥
~~~赵氏孤儿一笔带过~~~
差点玩大的赵简子
赵氏这一族,神人辈出,先祖察人,赵衰算命,再到赵简子就偏偏啥都不会,他就做梦,别人做个梦,最多找周公解梦,他不,他是梦想照进现实的整体解决方案
第一步,他突然就病了,一病就五天
第二步,巧不巧的扁鹊在晋国,就请过来看病
第三步,他果然就依着神医所说,就醒了,还做了个七天的大梦
第四步,有人来解梦,得出是个挺好的梦,但不具体
第五步,有人专门拦着他的车驾,给他具体解了梦,然后还消失不见
第六步,他正准备按梦行事,来了个相面的,告诉他你该这么执行,才算上应天意
第七步,他就结合上述所有,选了个出身一般的儿子继承他的身后事
这其中,他玩大的原因,幸亏有扁鹊,要不然可能当重疾给埋了,好在他的臣下没反他,不像儿子赵襄子,一失势就剩下了一个人忠心于他
赵简子厉害的一点,是开始享受赵盾作下的福利
赵盾所为,虽然让赵氏差点灭族,但对赵氏,乃至其他六卿有百利而无一害,赵盾手里,把晋君的权力一再削弱,兴起的六卿逐渐的承接了晋君的权力
赵简子在上位后,联合六卿开始发挥制度的劣根性,巩固了六卿的势力
赵简子的两点可以说
一、他敢于启用婢女生的儿子毋恤作为继承人
这一点,往往是权臣家族衰落的根源,而他接受了旁人的意见后,刻意去测试了儿子们的能力,确认了毋恤的才能,毅然就选择了他
之后毋恤作为赵襄子,成功拉拢了韩魏灭了智氏,为韩赵魏三家分晋打下了基础,也摆脱了智伯强压下,又一次“屠岸贾式”灭门惨案
二、他有自我批判精神,敢于启用谏臣
他的部下周舍,好直谏,简子则善于在他的直谏中保持自己的清醒判断;后来周舍不在了,简子在朝中闷闷不乐,诸位臣子以为哪里做得不对,请罪,简子一句话也可以留千古
“大夫无罪。吾闻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诸大夫朝,徒闻唯唯,不闻周舍之鄂鄂,是以忧也。”
数千年后,太平洋对岸的奇才,也说出了这番话,最怕的就是自己没有内驱力,也是异曲同工
玩脱了的赵武灵王
赵武灵王出来之前,赵氏的家族都在传颂“简、襄”,这两位让二次崛起的赵氏达到了顶峰
赵武灵王则属于一件事做对,一件事做错,对的没啥大用,错的一错再错
做对的事 - 胡服骑射
为什么说胡服骑射没啥大用,从形式上,似乎对赵国应对域外民族侵略有帮助,但放眼望去,承受最大压力的则是秦国,秦军也没有胡服,照样赢了外族
不过对于赵武灵王而言,胡服骑射两层意思
一是,帮助他树立威信,让他能统一思想
一是,作为低强度的改革,为后续政策做铺垫
这也是没啥大用的第二个表现,从政治上,胡服骑射,实则与商鞅的“立木为信”是一个路子,可惜了,赵武灵王地位是稳了,却没有商鞅的完整治国方略,虎头蛇尾
做错的事 - 不在位还想另立太子
一般继承者的纠纷,主要在君主在位时,赵武灵王太托大,他让儿子继位,也就是赵惠文王,自己则称为“主父”,继续参与朝政
这不算离谱,太上皇嘛,搅合朝政无可厚非,加之赵武灵王确实威望在哪,也能解释的通
离谱的是,他都让出了君权,却自己犯嘀咕了,要改立君主,这下,就等于和现在的赵王撕破脸了,这当太子时,让着君王也能理解;都当了君王,岂能被太上皇给夺权
斗争的结果,赵武灵王一世英名,走了齐桓公的老路,活生生的就这么让反目成仇的儿子困在自己的宫里,可可怜的去了
赵为什么成不了秦国?
这个问题,可能放在其他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觉得遗憾,唯独到了赵国,心中是有点不平的
我们先看看几个人
廉颇、赵奢,这两位在战国时期,是名将
蔺相如因为完璧归赵,也可以列为名相
这老三位,在史记的记载里都有战功,尤其廉颇和赵奢,往往是一句话
“廉颇(赵奢)攻城池,取之!”
然后我们再看看
廉颇、赵奢、乐毅,没看错,就那个差点吞并了齐国的乐毅,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的乐毅
三个战神级别的人物,伴随着“取之”,存在在一个时代,然而结局呢?
乐毅,从燕国逃到赵后,貌似就记录了一仗,再没有了消息,一开始以为是没了,后来一考证,原来是赵王不想用他了
赵奢,也就正常西去
廉颇,老则老矣,毅然能让秦军无可奈何,即便白起在,也没敢和他硬碰硬,硬是让赵王给废了
这三个可以了吧?
没有,还有一个:李牧……
李牧撑起了赵国最后的尊严,李牧在秦军退
然而,李牧,被送去了边疆,再被冤屈...落得个一代名将落了个“诛”字
赵氏第一代,最大的功勋是让赵氏有翻身的可能
赵氏第二代,最大的功勋是让赵氏有立足的资本
赵氏的后续那么多代,对不住,败家玩意们就是个挥霍祖先留下的基业
即便到最后,有四君子之一的平原君,也在最后落得个名不符实
嗯,你看出来,有哪一点,在为一统天下做准备了?没有!
总体就一个感觉,自嗨,谁也比不过赵国,然后就没有然后了,这是一个你都懒得去政治经济文化去分析原因的诸侯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