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 延伸读 ~ 庞涓的恨意 & 决策的五步骤
开篇交代故事背景
恨意的源头 ~ 马陵之战
孙膑是兵圣孙武的孙子,他的成名战是马陵之战
马陵之战前夕,魏国大致的部署是这样的
魏军上将军:太子申
魏军主将:庞涓
实际的排兵布阵,是魏军主将庞涓说了算,上将军太子申就是来凑政治资本的!
太子申呢,路过外黄,一位自称徐子的拦路,和太子申一番劝诫,主旨是 止战,前提是 马陵之战不是百胜之战,与太子无益
太史公描述了这么两句
“太子虽欲还,不得矣。”
“彼劝太子战攻,欲啜汁者众。太子虽欲还,恐不得矣。”
这话就差点名主将庞涓了
~~~~~~~~~~~~~~~~~~~
本篇,就借魏国这两个主人公来说说
合格的决策者
LMS认知象限关于“S社会”的条件限制
S 社会,处于孙膑第二次“围魏救赵”策略执行到位,齐军达成战略目标后,开始后撤返回齐国,同时魏惠王被两次愚弄之后,怒而发兵,准备集结有生力量与齐国决战的当口
L 理性 = 80
庞涓,80,他在桂陵之战后,盛名便被孙膑盖过,但即便这样,他也保留了军事家的理性,魏国军事力量一直在对抗秦而不输,还是有信心打败齐国的,所以集齐精锐的仗是可以打的
少了20分,是他有私心的成分,他评估仗可以打,却忽略了此战有两个阶段
阶段一,追逐战
阶段二,灭国战
追逐战是个拼速度的形式,庞涓的人大部分刚刚经历了解围和守城之战,未得到休整,拼速度,则是以己之短应敌之长,犯了第一个忌讳
自然如果真的追上,真刀真枪,魏军应该也不输
太子申,60-,他是拼政治资本,顺便监督败过一次的庞涓,说白了就是个钦差
他打了个不及格,是因为他是最终受益者
庞涓输赢,只要他活着,魏国未来都是太子申的,你的目标是国家的利益;监军有两种
辅助型,借助自己的资源优势,帮助主将完成比较难的任务,如运粮和所过地方的协助工作
拉胯型,利用自己的职权,故意打压主将,让主将束手束脚,无法真正发挥自己的战术思想
太子申属于后者
M 道德 60-
这个两个人都一样,你伐韩国伐赵国,都是为了领土扩张,反倒这次把自卫反击打出来了,但也摆脱不了战争本身的非正义
S 社会 60-
你可以理解为,第一次“围魏救赵”发生后,第二次又来了个“围魏救韩”,这说明了个严重的问题
魏国无法同时支撑两场以上的战争
逻辑成立之后,你伐齐,意味着赵和韩可以在魏国与齐国打成胶着状态时,学越国偷袭吴国那样,直接打进魏国都城大梁
即便强大如秦国,他灭六国的策略,也不过是蚕食,而不是一次打两个以上灭国战
这样的话,对于两个人
庞涓 L = 80,M = 60-,S = 60-
太子申 L = 60,M = 60-,S = 60-
最后战果:太子申被俘庞涓陨落,孙膑扬名天下
我们继续回到主题
合格的决策者
一个决策,定义上有很多观点,我选择五阶段论
第一个阶段,界定问题
决策的首要任务是找出真正的问题是什么,并且界定问题。
我们看两位,首先定义的是两个人的角色
庞涓,是主将;太子申,监军
真正的决策人是庞涓,辅助决策人是太子申
再界定问题,本质是战争问题
孙子曰:道天地将法
道,非道,是复仇之道,魏国恨齐国两次捣乱
天,未明说,未看到有天灾的影响
地,一路的行进未做周密的安排,以至于大队人马埋伏
将,智信仁勇义,占了一个勇字
法,法度还算严明,劳师远征也没有太大的错处
也即,五个字中,道、地、将,三字站不住,天不明,法就变成了作秀。
界定问题:
马陵之战是一场矢志完成但没有做好准备的战争
第二个步骤,分析问题
下一个阶段是分析问题:将问题分类,并寻找事实。
魏国和庞涓一开始跑偏,也不代表不能治
史记中有一段外黄徐子的一段话,用在这里
外黄徐子谓太子曰:“臣有百战百胜之术。”
太子曰:“可得闻乎?”
客曰:“固原效之。”
曰:“太子自将攻齐,大胜并莒,则富不过有魏,贵不益为王。若战不胜齐,则万世无魏矣。此臣之百战百胜之术也。”
徐子用收益反馈了战争的两个结果
第三个步骤,制定可行的替代方案
胜败兵家不长期,徐子给出的方案,是:不战!
他也提到,你想要不战,很难,因为身边的人,都是想立功的人
我们就针对性的看两个方案
方案一,继续作战
这时候是追击作战,魏军虽说在庞涓的带领下,勇冠战国时期,可要懂得不能轻敌的基本准则
研究了《史记 - 魏世家》有记录的对齐作战有两次,基本是点对点的,这种跟随作战一样从“道天地将法”去讲太繁琐,就说“地”
他对前方的路,该多派些探马,几波探马把前方的路了解清楚,拒绝深夜到了易埋伏区域的尴尬
再说兵法,遇到孙膑的减灶之计,只考虑一种情况,没有充分论证,上了当
地利劣势,可以避免;减灶之计,可以避免
以魏军复仇之师,倾国之力,不见得就输
方案二,不战
太子申,应该以监军加太子的身份,力主退兵,庞涓随为主将,谁也不知道太子啥时候即位,只要这个双重身份加持的人,坚持下去,这个仗不一定能打
再者,外黄徐子讲的很明白,太子也认了,历代魏君的基业,只要理性输出,这个时不时揍秦国一顿,甚至吴起差点把秦打灭国的势力,不见得就不能撤兵休整从长计议耐心准备直取临淄
第四个步骤,寻找最佳的解决方案
方案一,继续作战,可以保持史记所记载的
徐子曰:“太子虽欲还,不得矣。彼劝太子战攻,欲啜汁者众。
太子虽欲还,恐不得矣。”
太子因欲还,其御曰:“将出而还,与北同。”
太子果与齐人战,败於马陵。
方案二,不战!
从界定问题看,“道天地将法”,魏军,连一个都没占明白,那就先把五要素搞明白
再选择战斗,顾虑到两次多线作战的压力,提前规划后来自各方的压力,一举拿下齐国,乐毅拿得下,魏国亦可
第五个步骤,把决策转化为有效的行动
最后从五个方面,对比两个方案
1. 风险
方案一,继续作战,士兵疲惫,地形不明,对手了解主将,战力相当,且以逸待劳,风险较大
方案二,不战!孙膑所有的计谋落空,且后退后,所有谋划将曝光,庞涓不会再让孙膑有第三次机会,再想找到与魏军主力决战的机会肯定有,想阴魏军,肯定就难上加难了,风险很小!
2. 投入的精力所达到的经济效益。
方案一,打完齐军主力,未必有实力开灭国之战,极可能把追逐战达成齐国本土保卫战,战力损耗和费用负担,无法评估
方案二,做好万全准备,以不变应万变,开局便是灭国战的经济和战略准备,虽说短期内有损失,长期看,一旦拿下齐国,对战国各种力量将形成分割之势,很可能直接形成称霸的资本
3.考虑时机。
方案一不占天时,方案二可伺机而动
4.资源的限制。
方案一受行军速度,沿途敌情,进入齐国之后漫长的粮草补给风险等因素制约
方案二庙算于大梁,收割于淄博,连带着可以提前布局供给线,对资源的沿途补给和整条粮草线路做好准备
通过决策的五个步骤,
最佳选择,方案二:不战!
然而庞涓的恨意何处来?
一是打心里的格局,容不下孙膑
一是桂陵之战失败,让庞涓不可战胜的神话破灭
一是魏对于两次“围魏救他国”成功后的信任危机
庞涓的恨意,让他忽略了为将五件事,只从战力评估后便继续了自己的自信
太子申为何不拦,从记录上看,只不过是他的御手反对,他就放弃了劝说庞涓等将的努力
对于决策者而言,
一件事的决定,往往是一环套一环,每个环节有层层相扣的,任意一个环节出问题,最终的决定都会走偏,不论是决策的五个步骤,还是具体到军事的道天地讲法,智信仁勇严,都是要综合考量大胆决策的产物!
以当代人去看这场战斗和这两个人,也是不公平,只可惜胜败可分,斯人不在,空留了遗憾在历史的洪流中......
一年后,魏惠王以公子赫为太子......
给你机会不好好珍惜,差点毁了大魏的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