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 延伸读 - 五国为何总伐秦,一拳开路百拳开
读史记,在称得上“世家”的各国发展的后期,太史公记录最频繁的是两句
“秦伐我,取某地”
“五国伐秦,某某某约为合纵长”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是秦国总被团结着打?
我们先从地缘关系看
春秋时期,诸侯国众多,大诸侯国之间都有小诸侯国做缓冲,随着大鱼吃小鱼的过程,与秦越来越近的大国:晋国、楚国
战国时期,小国逐渐退出舞台,三家分晋后,就不再是越来越近,而成了七雄鼎力,与秦成了交界的大国,自北往南依次是赵国、魏国、韩国、楚国;隔着韩赵魏,东北是燕国,和东部偏北齐国
整个形势,秦国与燕、齐无交界,按张仪的远交近攻来说,燕国和齐国是盟友,中间夹杂着的赵魏韩楚才是真正的对手
说完整个地缘关系,就可以明白说客们的思路
对燕、齐,谈牵住大国,让你减少压力
对赵、魏、韩、楚,谈分化瓦解,都打起来最好
我们再看江湖地位 在写完那么多世家后,我们都知道,秦,始列诸侯,是太史公常提到的在各个世家的历史标记 彼时周平王迁都洛阳,开启了春秋时代 秦是到了东周才有了爵位,和楚国一样都是子爵出道,非皇亲国戚,也非功臣后裔 秦,楚,末流 晋,燕,皇亲国戚,后来衍生了韩赵魏 齐,燕,功臣后裔 从江湖地位上看, 楚国在那个时代,算地处偏远,农业经济的视角分析没啥发展的价值,加上一开始实力不强,嚷嚷归嚷嚷,没啥实质性威胁;尤其在春秋时期,楚国的后方,吴国、越国轮番对楚国造成威胁;前面还有强大的晋国压制,所以楚国一直是个跳梁小丑般的存在,即便有楚庄王,也没有像晋国那种随便拉出来一个没准就是九合诸侯的君主 秦国,则不同,地位低,周平王东迁,天子实力受损严重,已赏无可赏,买了个人情,觉过秦国把征伐权用到了极致,西戎打服了之后,一下地盘就大了起来;江湖地位高的诸位,打吧,有函谷关一夫当关,不打吧,有担心头顶悬把剑,从一开始就是个不被轻视,招人恨且地位低下的角色;再加上时不时能给打的快灭国,就成了诸侯讨伐的对象,互有胜负的仗打出了瘾 我们再对比一下国力, 春秋时期, 晋国、齐国,算双雄 楚国,算二档,都比较均衡,都不咋地 秦国、燕国、宋国,算时不时掉出排名 战国时期, 魏国、齐国,算双雄 楚国、秦国、赵国,算二档 韩国、燕国,是神经刀时好时坏 战国后期, 秦国,超级大国 魏国、齐国、楚国,算二档 韩国、燕国,就是待宰的羔羊 综合三方面看,秦国为什么总被联手对付? 荀子有一个答案,他说秦与众不同 一、形胜(地利,函谷关) 二、百姓朴(民风淳朴) 三、百吏肃然 四、士大夫明通而公 五、朝廷听决百事不留 你从荀子的答案中看出了啥?两个字:厉害! 你可以理解为,与众不同,太出风头,大有威胁,总结五个字: 枪打出头鸟! 自然这没有触及到问题的核心,实质呢,荀子也试图说了,说不出来哪里不对 作者就联想到欧洲 欧洲刚好在20世纪初,也出现了一个类似的情况 一战后,北极熊变成了红色,一开始相处甚安的欧洲各国,突然就开始对北极熊发难,这个发难一直延续到上世纪90年代初 当我问同样问题:为什么当年就不放过北极熊? 答案呼之欲出......接受义务教育的都懂 有了这个答案,我们可以说自己的答案了 返回来看,国家体制 秦国,中央集权制,代表了封建制的开端 六国,松散联邦制,代表了奴隶制的挣扎 这样一来,这就是两个体制的斗争 再看晋国为什么被三分疆土?再看为什么战国四君子(齐国孟尝君、赵国平原君、魏国信陵君、楚国春申君)偏偏没有秦国的什么君? 六国代表了旧贵族的统治秩序,王权分立,权臣独大,这才会导致各国之间内耗不断 秦国代表了新士族的统治秩序,王权集权,率土之滨皆为王臣,君权神授,新士族不再有能力成为新贵族,而是各司其职,权力分散,一切以王命和法度作为准绳 这样一来,荀子眼里的“不同”,就清楚了 一个适应时代的体制,一定是久经磨砺方可成型,秦国的制度让六国害怕,六国的贵族,就像欧洲贵族一样,不愿意给那个时代的“秦”(北极熊)机会,否则,这会让本国发生颠覆性的变化,危及统治 接下来,我们延伸到现实世界 我们不能因为,特定国际形势下,大国的双方共同努力,稍稍有点好转,媒体就开始忽略本质去大肆鼓吹,一顿的说什么“不再”“不会”“终于”这类词,貌似唯我独尊了,这是极不负责任的,看清事物的本质,进一步提升实力才是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