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古装剧,尤其是皇帝剧、宫斗剧,经常都会看到皇帝下令诛臣子九族,很多观众对此就有这么一个疑问:今天,我们就来简单说说有关“诛九族”的二三事!
“诛九族”不是“株连九族”
很多人在历史书,或影视剧,或其他渠道听过这样两句话:“轻则罚金挨板子,重则杀头诛九族”和“一人犯法株连九族”,有很多人可能认为“诛九族”和“株连九族”是一个意思。这真的是一个意思吗?当然不是。“诛九族”和“株连九族”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意思,虽然诛和“株连”的宾语同是“九族”,但“诛”和“株”的字义却是完全不同的。“诛”本义是谴责、责备,后引申出讨伐、治罪、杀戮等义。“株”本义是露出地面的树根和靠近根部的部分,树桩,后引申出棵(树木的量词)、牵连等义。“诛九族”的“诛”是灭掉的意思,而“株连九族”的“株连”却是一人有罪,牵连多人的意思。简单地说,“诛九族”就是将九族全部诛杀,必死无疑。株连九族时,一般情况下,只有主犯,及十六岁以上的父、子、孙会被处以死刑(明清时期,扩大到十六岁以上的父、子、孙、兄弟及伯叔),其他家属均不处死,或流放或为奴。
“诛九族”在中国历史上明确记载于史书的只有一例
自隋炀帝首次使用“诛九族”,中国历史上明确记载于史书的也只有隋炀帝诛杨玄感九族这一例。其后,中国历史再也没有出现一例真正载于史册的皇帝下令“诛九族”的事情。有人说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丞相胡惟庸是被朱元璋夷九族的。然而,迄今为止,没有一本史书是明确记载胡惟庸被夷九族的。根据史料记载,胡惟庸被人举报意欲谋反后,朱元璋给出的处理结果是:“乃诛惟庸。”意思很明显,就是杀胡惟庸,而不是“族”胡惟庸,连“族”字都没有出现,又哪里来的诛九族呢?景清,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榜眼,授编修,后任御史。建文年间,任御史大夫。朱棣攻入南京后,景清一人独自面见朱棣,假意臣服朱棣,被朱棣重新委任为御史大夫。某日上朝,景清自认为朱棣对自己已经很信任,遂怀揣短刀,准备在上朝间隙对朱棣突然发难,将其刺杀,为建文报仇。然而,景清的刺杀行动最终失败,朱棣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景清答曰:“为故主报仇耳!”景清的回答,让朱棣十分生气,于是下了将景清“磔死,族之。”朱棣虽然将景清族之,但是到底诛几族,史书并没有明确记载,而以这段记载就认定他是被诛九族,实在太武断。除此,现坊间还有谣传方孝孺被朱棣诛十族,这种说法更是无稽之谈,没有任何史料支撑。《明史·方孝孺传》只是说朱棣下令“命磔诸市”,将方孝孺处死并将其肢解。而《明史·成祖本纪》虽记载:“杀齐泰、黄子澄、方孝孺,并夷其族,坐奸党死者甚众。”也只是说方孝孺被夷族,却并未说是夷十族。
历史上唯一下令诛杀臣子九族的是隋炀帝诛杀杨玄感,他趁着隋炀帝远征高句丽的时候,起兵造反,可惜隋炀帝很快就予以反击,杨玄感兵败后,自知无望,于是让手下将自己的头颅砍下来,但他惹怒的可是残暴不仁的隋炀帝,起兵造反也就算了,还自己了结性命,隋炀帝大发雷霆,让人将杨玄感的尸体放在太阳下暴晒,然后再将其尸体切成一段一段的进行焚烧,等到平定所有余党后,杨玄感的诸弟义阳太守杨玄奖、杨万硕、杨民行皆被杀。
事实上,自隋炀帝首开“诛九族”,后世王朝多只是将“诛九族”当作类似于现在的战略武器来使用,就是用来震慑臣民的,威慑大于实际。正所谓“不教而诛,则刑繁而邪不胜;教而不诛,则奸民不惩。”“诛九族”只是让那些心怀不轨的人明白反抗皇权的后果有多严重,从而不敢去做出举兵造反这样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