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文明古国的提法有点问题,巴比伦是个异类


东海西海,心同理同——大橙子漫谈中外名将系列(6)主笔:大器晚橙下面这两章是个番外篇,我给大家聊一下两河流域的文明简史。

先说一下“四大文明古国”,即中国、埃及、巴比伦和印度,这个说法流传很广,但其实表述是有待商榷的。

首先,文明和国家不是一个概念,比如中国,在古代其实并不是指某一个具体的国家,而是指以黄河及长江流域为主而发展起来的中华文明。巴比伦倒确确实实是一个具体的国家,但也仅此而已,巴比伦并不等于整个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的文明,跟她同时代的还有基什、阿卡德、乌尔、亚述、米坦尼等等其他国家。也就是说,中国、印度、埃及都可以是那个地区文明的统称,但巴比伦却不是,如果把两河流域文明看成是春秋战国的话,巴比伦就好比是齐国,把她放在四大古文明中有点别扭。

其次,四大文明古国的概念最早是1900年由梁启超先生提出来的,他在《二十世纪太平洋歌》中写道:

初为据乱次小康,四土先达爰滥觞:

支那印度邈以隔,埃及安息邻相望。

注意,梁任公可没提巴比伦,除了中国(支那)、印度和埃及外,他说的第四个古国是安息(注1)。安息并不在两河流域,她是伊朗高原上的一个国家,建立于公元前247年,亦称帕提亚,是与罗马帝国、汉帝国同时代的帝国,与巴比伦并不是一个时代的国家。

其实按我理解,四大文明古国不如叫四大文明源头更为贴切,这四个文明都有一个共同点:全部紧邻大河。所以叫大河文明:

1、尼罗河文明,即埃及;

2、印度河-恒河文明,即印度;

3、黄河-长江文明,即中国;

第4个,就是“两河文明”。所谓“两河”,是指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都发源于安纳托利亚高原,由西北向东南注入波斯湾,两河冲积出来的平原就是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注2)

这块平原的东边是伊朗高原,南边是阿拉伯半岛,北边是安纳托利亚高原,即小亚细亚半岛,西边是地中海东岸和埃及,整个这一大片就是我们熟知的“中东”。

两河文明不像我们中国一样有一条完整清晰的王朝更迭线,由于地理环境的影响,两河流域很开放,四面通达,所以会有各种民族来到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有点像春秋战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各个民族的人在这片土地上轮番扮演主角,你方唱罢我登场。她诞生的时间和古埃及大致相当,灭亡的时间略早于古埃及一点点。

不过没关系,既然是简史,我们就不用搞得那么复杂,我还是会用一条相对较清晰的脉络给大家捋一遍。

两河的下游一带史称“苏美尔”,这就是两河文明第一个登场的角色,亦是两河文明的源头。苏美尔不是某一个具体的城邦,她是一块区域的统称,也是那个区域文明的统称。

目前考古发现的苏美尔城邦约有四十多个,几乎都有名称,著名的有基什、乌鲁克、乌尔、拉格什、埃利都、欧贝德、尼普尔、温马等等,他们的国王在苏美尔王表上可以一一对应上。

虽然苏美尔地区的人讲同一种语言,写同一种文字(楔形文字),聊同一种神话传说(苏美尔神话),同属一个文明,但在很长的时间里,苏美尔地区都没有一个统一的政权。

直到约公元前24世纪,一位名叫萨尔贡的人横空出世,带领他的阿卡德王国战士,席卷了整个苏美尔地区,第一次完成了统一大业。(注3)

这个其实和秦始皇很相似,大河文明的发展历程大同小异,都是由一群散乱的城邦逐渐走向了大一统。

可是再往后,画风可就不太一样了。

萨尔贡建立的阿卡德帝国只存在了一百多年,并没有万世一系的传下去,并且,他也不是苏美尔人,阿卡德位于两河流域的上游,对于苏美尔人来说,这其实不是一次统一,而是亡国,大家都成了萨尔贡的奴隶。

这事当然受不了,如果苏美尔地区好比是中原的话,萨尔贡的阿卡德就好比是关中,秦国一统天下,在当时的关东六国看来,其实是沦陷,奋起反抗自然是此起彼伏。

于是,在阿卡德帝国衰弱的时候,苏美尔的乌尔城邦举起了“义旗”,推翻了阿卡德帝国,再一次统一两河流域,是为乌尔帝国。(注4)

乌尔帝国的鼎盛国王为乌尔纳姆,虽然他是通过阴谋篡位上台的,但却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在他手里,乌尔帝国真正完成了两河流域的统一,并且为后世留下了一部划时代意义的法典,即《乌尔纳姆法典》,这部法典比我们熟知的《汉谟拉比法典》要早了差不多两百多年。

《乌尔纳姆法典》并不是在乌尔纳姆生前就完成的,它历经了两代人,在乌尔纳姆的儿子舒尔吉手里才正式完成,并刻在了泥板上,只可惜没有完整的保留下来,只剩下残片。

图:《乌尔纳姆法典》泥版残片,现藏于土耳其伊斯坦布尔考古博物馆

乌尔帝国统一两河之后也没有持续很长时间,大约也是一百多年,和所有的大帝国一样,末期都是对地方失去了控制,然后各城邦又纷纷独立,这时候外族部落总会恰到好处的来插一杠子。

这次来捣乱的是阿摩利人,他们最后抬起脚踹翻了乌尔帝国,苏美尔人最后的辉煌到此结束,以后他们就只是两河流域的观众了。

踹翻乌尔帝国的阿摩利人在一个叫巴比伦的地方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城邦,这就是古巴比伦王国(后面还有一个新巴比伦王国),我们通常说的文明古国巴比伦就是打这算起的。

在阿摩利人之前,其实苏美尔人就已经在巴比伦繁衍生息了,只不过那个时候巴比伦只是众多城邦之一,并不显眼。直到阿摩利人时期,巴比伦才迸发出巨大的能量,继阿卡德、乌尔帝国之后,第三次统一两河,并且,苏美尔流传下来的文明到此时集中总爆发。

古巴比伦的天文历法、数学运算、建筑工程、雕刻、法典都达到了新的高度,尤其是法典,在《乌尔纳姆法典》的基础上,完成了更加全面和详细的《汉谟拉比法典》,并且这个法典一直保存至今,是巴黎卢浮宫的镇馆之宝。

图:《汉谟拉比法典》,现藏于法国巴黎卢浮宫

汉谟拉比就是这部法典的主持者,他是古巴比伦的第六代国王,古巴比伦在他手里达到了全盛,听过周杰伦《爱在西元前》的朋友一起来哼哼开头部分:

古巴比伦王颁布了汉谟拉比法典

刻在黑色的玄武岩

距今已经三千七百多年……

雄才伟略的汉谟拉比把古巴比伦所有的气运都用尽了,他一死,古巴比伦就一落千丈,又陷入了那种帝国循环,中央实力衰退,地方坐大,帝国最后瓦解了,慢慢的又变回了一个小城邦,暂时退出了两河流域的舞台(后面还会回来的)。

古巴比伦衰弱后,两河舞台的视角从下游挪到了上游,主角有这么三位:米坦尼、赫梯、亚述。

首先发力的是米坦尼王国,约公元前16世纪,米坦尼成为了两河上游的霸主,雄心壮志的他们本想一统两河,可惜生不逢时,他们碰上了前无古人的埃及帝国,并且不巧,正好就是埃及最强大的第十八王朝(关于古埃及的历史,我以后会介绍),更不巧的是,他们不但碰上了埃及史上最牛逼的王朝,还碰上了他们最牛逼的法老——图特摩斯三世。这个倒霉催的,完全不是对手,米坦尼不得不向埃及认怂,把公主嫁给图特摩斯三世以求结盟。

米坦尼崛起的时间大致和埃及第十八王朝相同,衰弱的时间也差不多和第十八王朝相同,一直笼罩在埃及帝国的阴影下,实在是憋屈。

不过东方不亮西方亮,就在米坦尼衰弱的时候,他们西边的邻居登场了,这就是第二位主角,来自安纳托利亚高原的赫梯帝国。

严格来讲,赫梯并不在两河流域范围内,但是从文明上来看,他们和两河文明是一脉相承的,他们也使用楔形文字。

其实早在古巴比伦汉谟拉比国王去世之后,赫梯就露过一次脸,不过那次他们并非以霸主的身份登场的,而是“土匪”的身份。他们趁着古巴比伦衰弱之际,沿两河一路横扫,洗劫了巴比伦,可是却出现了分赃问题,爆发了内战,大家无心统治苏美尔地区,纷纷撤回老家夺权去了,有点像后来的蒙古。

赫梯撤回安纳托利亚高原后,就爆发了数十年的内乱,国力急转直下,这才给了米坦尼称霸的机会。

之后他们痛定思痛,认为根子出在继承人问题上,实在是太乱了,没有个统一的标准,于是在一位叫铁列平的国王领导下,赫梯进行了一次脱胎换骨的改革,不但确立了长子继承的王位传承制度,同时还对国家的政治制度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整改,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典,这就是赫梯史上最著名的“铁列平改革”,研究两河文明政治体制的人绝对绕不过这次改革,它直接导致了赫梯从“土匪”蜕变成了霸主。

此消彼长,就在米坦尼衰弱之际,赫梯出手了,在他们最伟大的国王苏庇路里乌玛一世的带领下,赫梯夺取了两河上游的大片领土,米坦尼王国的空间被严重压缩,而由于埃及内部忙于宗教内斗(注5),无暇东顾,所以支援不了米坦尼,米坦尼被赫梯揍成了猪头。

之后的两河流域政治格局就有意思了,大约公元前14世纪,由于赫梯的崛起,米坦尼不得不加强了和埃及的联盟,共同压制赫梯,而赫梯为了寻找盟友,居然跨过了米坦尼,与两河下游的苏美尔诸城邦结盟,在米坦尼背后捅刀子。

两河流域的人也会玩远交近攻。

不仅如此,赫梯还找到了另一个盟友,位于米坦尼王国统治境内,这就是两河流域上游舞台登场的第三个主角——亚述王国。

注1:其实梁启超自己也并没有搞清楚安息究竟在哪,他认为安息就是小亚细亚,也就是说,梁启超认为的四大文明古国是中国、印度、埃及和小亚细亚半岛上的那个国家,他以为那个国家是安息,但其实安息帝国的势力范围从来没有到达过小亚细亚,当时统治小亚细亚的是罗马帝国。

注2:我们现在看到的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在下游是并成一条河流入波斯湾的,但是在当时并不是,当时两条河流是分别入海的。

注3:萨尔贡统一两河时,埃及正处于金字塔时代,萨尔贡比胡夫法老大概晚了两百年左右,而我们中国,大致是尧舜的时候。

注4:阿卡德帝国其实不是被乌尔人直接推翻的,帝国末期,游牧部落库提人入侵两河,灭亡了阿卡德帝国,这时候苏美尔各城邦复兴,乌尔城邦拔得头筹,击败了库提人,率先完成了统一。

注5:以后会提到,就是埃赫那吞宗教改革,这个时期,埃及国力收缩,迦南成了“三不管地带”,《圣经》中的摩西《出埃及记》很有可能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发生的。

评论问答

1915年9月,作为中华民国大总统的袁世凯,权力虽已达到了顶峰,但他并不满足,又开始觊觎皇帝宝座。他唆使幕僚美国人古德诺抛出了《共和与君主论》,污蔑共和体制是政治乱局的根源,鼓吹只有君主制才能救中国,胡诌什么中国人需要一个皇帝。梁启超早就看出了袁世凯的野心,他直截了当地指出:“如果复..

巴比伦文化多继承苏美尔—阿卡德文化,神话则更是如此。由于两河流域国家的统一,宗教信仰也逐步趋于一致。在阿卡德王国时,天神安启改称安努,都姆兹改称坦姆兹,埃阿神与安启共用。巴比伦王国时,宗教表现为多神崇拜和一神崇拜。天神安努、地神埃阿、大气神恩里尔等仍为主神,此外也有月神辛、太阳..

刘夫人是袁绍的老婆,大约袁绍的三个儿子都是她生的。但她跟袁绍一样,都爱小儿子袁尚,所以她和袁绍都希望让袁尚继承袁绍的事业。由于她参与了这件事情,所以她在三国中出场了。刘夫人在问题青年中排名18,是因为她的妒忌和狠毒。在《三国志》的注和演义中,都有大致相似的记载。裴松之在袁绍传的注中..

关于傅士仁这个人,在志中是有记载的。关羽传:又南郡太守麋芳在江陵,将军(傅)士仁屯公安,素皆嫌羽(自)轻己。羽之出军,芳、仁供给军资,不悉相救。羽言还当治之,芳、仁咸怀惧不安。于是权阴诱芳、仁,芳、仁使人迎权。寥寥数语,写出了麋芳和傅士仁叛变投敌的前因后果。演义说两人为关羽前队,..

李傕和郭汜这两个家伙,实在分不出高低。今天重新去读志,总想找出两个人的高下来,最后发现仍然是徒劳。既然如此,就不分高下也罢。英雄记说,李傕是北地人;而郭汜是张掖人,又名多;两个人都是董卓的部下。董卓的军队,实际上就是一个坏人的生产中心。其他如牛辅张济等辈,因为前有董卓,后有郭李,..

演义第72回:玄德引军出迎。两阵对圆,玄德令刘封出马。操骂曰:卖履小儿,常使假子拒敌;吾若唤黄须儿来,汝假子为肉泥矣。刘封大怒,挺枪骤马,直取曹操。这一段写得很有意思。曹操看到刘封出马,就故意激怒刘封,借着骂刘备,把刘封很损了一下。实际上以曹操之精明,之所以要损刘封,也就是因为刚刚..

演义中有两个人死于家人告发。一个是董承,一个是黄奎。而家人告发的原因,都于奸情有关。但董承是自取其祸,黄奎却是祸从天降。害董承的家童庆童,差点因为与侍女云英私通而被董承杀死,因为被关起来逃走,才想到去向曹操告密,以期保全自己。可以说,庆童虽有告发之行为,尚有可恕之处。但害黄奎的小..

写到刘封的时候已经提到孟达。觉得孟达这个人还真不简单。志中没有孟达的传,大约是他经常反复,同时死得又那么难看,陈大哥觉得他没有多少可取之处吧。其实他跟陈大哥和我一样,都是川人。相传川人不出川就是虫,一旦出了川就会变龙。对于这句话,可以姑妄听之,至少我出川八年,就不觉得自己成了什么..

志载,麋芳是麋竺的弟弟。陶谦死后,麋竺带领徐州人到小沛迎接刘备为徐州之主。吕布攻破徐州之后,掳掠刘备的妻子,麋竺将自己的妹妹嫁给刘备,并庄园奴客二千人,积存的金银货币全部贡献给刘备,让刘备能够东山再起。刘备投降曹操之后,麋竺被曹操表为嬴郡太守,麋芳也被表为彭城相。这是麋芳在志中第..

关于苗泽,演义上说的也不多,前后就那么两段,提到苗泽的也不过那几句。但演义的魅力所在,就是描摹一个人,寥寥数语,便能够穷形尽像。苗泽的出场虽然不多,但留下的印象,却非常生动。演义首先以一句泽欲得春香,正无计可施,交代了当时苗泽的处境。按照今日的观点,苗泽敢于跟黄奎的小妾谈恋爱,其..

本内容由王僧辩发布在历史故事频道

本内容发布在历史时间网网,四大文明古国的提法有点问题,巴比伦是个异类是一篇由王僧辩创作的发布的历史文章,最新最全的历史内容数据信息平台,本站支持发布收藏转发分享海报,更多请登录历史时间网网。

作者

    《历史时间网》感恩您转发历史故事内容历史,支持王僧辩的作品,,如需投稿请登录本站,登录后即可投稿分享收藏,并且看作文获取积分兑换礼品。

    登录 投稿说明

    https://www.lishitime.com/news/15678.html

长按下面的图片另存或分享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