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问题青年之孟达
写到刘封的时候已经提到孟达。觉得孟达这个人还真不简单。志中没有孟达的传,大约是他经常反复,同时死得又那么难看,陈大哥觉得他没有多少可取之处吧。
其实他跟陈大哥和我一样,都是川人。相传川人不出川就是虫,一旦出了川就会变龙。对于这句话,可以姑妄听之,至少我出川八年,就不觉得自己成了什么龙。不过这句话用在孟达身上,倒还真有些道理。
前面提到孟达的时候,已经说到他的小心眼。当然他的小心眼还是有原因的,那就是看透了刘备集团这个家族企业的本质,觉得自己没有发展前途。但刘备虽然对他有所防备,其实也是人之常情,能够派他独当一面已经说明刘备对他的信任了。现在只不过把原来授予的权利暂时收回来而已。我想四川人之所以不出川就是虫,跟周围环境的影响还是有点关系吧。总想一口吃个胖子,稍有挫折就有些打退堂鼓了。孟达这时候的心思,未尝不是因为暂时的挫折而如此。这时候孟达实际上出川了,但离得不远,也还没有经过血与火的洗礼,川人这种急功近利之后的找不到东南西北在他身上表现无遗。当然不仅仅是川人,我在其他地方看到的人中,也有很多这样的类型。但他们比川人幸运,有更多的可以受到挫折的机会。川人也不是不受挫折,但川人在受挫折之前,已经被告知就要受挫折了,而且是因为规则的原因。今日南方将客观原因归结于规则,恐怕往前溯源,还是要溯到川人的头上,或者就是川人的流亚。深圳人总觉得我盲目乐观,他们不知道从小我周围就生活着众多盲目悲观的人,等到看见深圳的事情,实际上我已经知道希望存在于中了。很多永恒而古老的命题在三五年之内就会被搞得粉碎,就连今日的川人,也不得不从虫的尴尬处境中蜕变,不出川也可以看到很多龙了。这让我这个还乡的假冒龙实在惭愧不已。
闲话休提,还是说到孟达。昨天提到孟达曾经给刘封一封信,这封信实在写得精彩,不过是虫的那种精彩,今日所有愿意做虫的人都会拍案叫绝,就连不愿做虫的人,也会忍不住翘翘大拇指的。从孟达的文采看来,他还是一个很有修养的文士,吸收了自司马相如以来的蜀中文气。一个出川太迟的川人的情况本来就很糟糕了,又沾染了文人的陋习,就更加不堪起来。文人是软弱的,一棒打下去就会哇哇大叫,看见贼人过来就两股战战,遇到不平的事情就神经衰弱。孟达给刘封的信未尝没有道理,只不过道理被他放大了。从心理学上来说,就是自己做了坏事,要给自己找一个合法的理由。很多杀人犯都以为自己没有干坏事。那么孟达到底为自己找的什么理由呢?
这个理由不但经常被中国的文人用滥了,就是西方的文人,也是一次次捡起来当宝贝。那就是人心不可测,未来不可期,一个人能够苟延残喘就是幸福。
为自己找够了合理性,孟达又开始为刘封寻找叛变的理由。无论如何,这封劝降的书信跟《与陈伯之书》有的一比。只不过丘迟是真情实感,而孟达则是挖空心思。孟达认为刘封离开父母侍奉刘备是不孝,现在自己取祸不远还不走是不智,别人的正确意见听不进去是不义。他说的还是有道理的。刘封的父母当时还在魏国,如果投降魏国,就能一家团圆。第二点不用说了。关于第三点,可能刘封在上庸的时候还是被孟达和申耽申仪等人劝降过的,当时三人看到他的处境,可能还是真诚的,但刘封可能心中有愧,就反而伤害了三个人。既然有理由,刘封为什么不听呢?
这就是我说到的孟达挖空心思没有真情实感。把三国读完了之后我们会发现,孟达自己都是游移不定的。刘备死了之后,孟达可能觉得在魏国也没有多大作为,而诸葛亮作为知识分子,可能大家还更有共同语言,于是又打起了还蜀的小算盘,诸葛亮也真心地同意了,甚至在得知司马懿被重新启用之后,还去书信通知孟达。从这里看来,孟达降魏也是不得已的。只是当初做了不该做的错事,知道自己触怒了刘备,才不得不然。
孟达如果不是不救关羽,也就不会降魏,这已经一目了然。而孟达之所以不救关羽,也是因为他遇到挫折之后不是寻找自己的原因,反而去苛求痛恨别人,并费煞苦心诱惑刘封做坏事。在不救关羽这件事上面,孟达是主犯,而刘封只是从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