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问题青年之傅士仁
关于傅士仁这个人,在志中是有记载的。关羽传:
又南郡太守麋芳在江陵,将军(傅)士仁屯公安,素皆嫌羽(自)轻己。羽之出军,芳、仁供给军资,不悉相救。羽言还当治之,芳、仁咸怀惧不安。于是权阴诱芳、仁,芳、仁使人迎权。
寥寥数语,写出了麋芳和傅士仁叛变投敌的前因后果。演义说两人为关羽前队,两人帐内饮酒,帐后失火,烧着火炮,满营撼动。这当然是虚构的,三国的时候尚没有火药,又何来火炮。但因为这个虚构,就引出了关羽欲杀二人,众将告免的情节。实际上志中交代得很清楚,两个人让关羽生气的原因其实是贻误军需,结果关羽说回来之后要整治他们,也没有说杀两个人的话。其实关羽是不会如小说中所写那样做的。志中说的很清楚,关羽对士卒很好而对士大夫比较严厉。这个道理很简单,关羽本就是草莽出身,自然看不惯那些士大夫习气。而麋芳和傅士仁显然有这种士大夫的背景,打仗的时候拖拖拉拉,关羽一时控制不住,大骂他们几句是很容易理解的。但真要关羽做出什么,别说麋芳是刘备的小舅子,就是平常将领,关羽也不会。因为他就是那种火爆的性格。张飞不是火爆性格,张飞是蛮,他对那些大人物的心思还是比较能揣摩的,只是对人品存在严重问题的人才会动粗。但关羽却是一个书虫子,平时看多了春秋,脑筋渐渐就糊涂了。一味地严明军纪而不稳定军心,造成下属的离心离德。他回来之后,事情过去很久了,未必就会怎么治办两个人,最多再狠狠训斥一顿就差不多了。
但麋芳和傅士仁则没有受过这种气。他们只适合高高在上地当官以及主君的赏赐褒奖,要给他气受,他们显然会有其他的想法。
在这个时刻,傅士仁首先作出了反叛的行为。这个事情实在太复杂,关羽绝不会想到这样的小事会让他死无葬身之地。先是关羽把曹仁打得一塌糊涂,接着庞德和于禁来救援,又全军覆没。于是曹军才想办法,接受司马懿的计策,去挑拨孙权进攻关羽。而孙权要进攻关羽,又去挑拨傅士仁投降,然后傅士仁又去拖上麋芳。
志中记载傅士仁虽然不多,但他能够与麋芳并列,显然也不是一个小人物。这样一个人,能够被孙权招降,实在不是容易的。估计孙权在这方面花了很大的力气才招到他。演义说孙权已经袭占了荆州,直逼南郡,这给孙权说降傅士仁提供了更多机会。
但傅士仁在这里投降是太不明智了。因为荆州虽然落入孙权手中,南郡还是他和靡芳在守。在乱世里,立的功劳越大,前途就越光明。身无寸功而投降孙权,不但得罪了刘备,而且孙权也不会重视。这时候傅士仁最应该做的,就是与麋芳坚守南郡,等待关羽的败兵,同时派兵去接应关羽。关羽是个讲义气的人,你在他落难的时候救他他会感激你一辈子。以关公之能,又多少年才能等到他落难一回?这样的机会摆在面前,傅士仁和麋芳不加以利用,反而为了一时意气和表面上形式的逼迫去投降孙权,最终落得被孙权牺牲的下场,实在足以为后世所鉴戒。
傅士仁执着于个人恩怨,在英雄落难的时候弃之而去,有始无终,损人不利己,较之于杨松虽然损人但还知道利己的行为相比,又更加严重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