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问题青年之贾充
《晋书》贾充传载,贾充字公闾,是曹魏豫州太守贾逵的儿子。贾逵死的时候,贾充恪尽孝道,并且以孝闻名。贾逵已经封侯,老子死了儿子袭封,贾充也袭侯,并且给了他一个尚书郎的官。就是这个官位上,贾充充分展现了他的才能。无论是典章制度,还是钱粮管理,还是考核官吏,他都能办得头头是道。三国时候的家传门风,在贾充这里体现得非常充分。司马师曾经带贾充去讨伐毋丘俭和文钦。
司马师死后,贾充继续为司马昭卖命。司马昭派他去试探诸葛诞,劝降不成,回来后向司马昭献计,必须早作打算,早打危害不大。司马昭听从了贾充的建议,就逼反了诸葛诞。在攻打诸葛诞的过程中,贾充又献计深沟高垒,围而不打,最终取得胜利。从这里可以看出贾充的政治和军事头脑。
演义里提到贾充最坏的事情是杀曹髦。演义说曹髦一出宫就碰到贾充,贾充就叫成济把曹髦杀了。但《晋书》里说,曹髦当时很能打,居然打得贾充这边差点落落大败。成济问贾充怎么办,贾充说:公等养汝,正拟今日,复何疑?于是成济挥戈向前,把曹髦杀了。其实无论是胜是败,贾充肯定是这次事件的主将,杀皇帝他是在中间出了很多力气的。如果说华歆的举动演义上还有杜撰,贾充这里则是铁板钉钉。
不过贾充的坏还不仅仅在这次事件。《三国志》的华歆和《晋书》的贾充,其实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此后贾充还干了很多不好的事情,而华歆则一直没有劣迹。
但贾充也并不是全无是处。书说他有刀笔才,能够观察到主子的意图。因此司马昭死的时候,让司马炎多听贾充的。司马炎以晋代魏之后,贾充曾经兼职尚书令和常侍、车骑将军;后来又将常侍改兼侍中。由于贾充母亲去世,辞官回家守孝;司马炎认为东吴还没有打下来,所以让他只守六十天,又回朝任职。书说贾充做官很重视农业,提倡节约,裁减官吏,让司马炎很欣赏。同时他又说自己任文职不应该领兵,司马炎不许。他又要求到边疆杀敌,司马炎也不许。从这里可以看出贾充对于建设国家还是有一套,同时也注意自我保护。因为三国时代,经常发生人臣权重危及天子的状况,所以贾充要经常为自己消除嫌疑。
贾充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信任自己所推荐的人才。司马炎的舅舅王恂曾经在背后说贾充的坏话,贾充还是推荐王恂做了一个合适的官。有的人背着贾充结交其他的权贵,贾充也假装不知道这回事,跟那些人照常往来。不过这个好处怎么看也怎么象一个坏处。所以书中在同一段说贾充的操行不是那么完美,不能起到一个表率作用,以至于朝廷中到处都是谄媚的风气。大约中国历史到了贾充这里就发生了一个重大的转变,正式出现了官僚主义。两汉虽然也有官僚主义,却不象贾充当政这么严重。
此后贾充的劣迹,在书中并不多见。只是说他养了一个不好的女儿,后来乱了西晋的朝政。其实从上一段看来,以贾充的官僚主义习惯,他也不可能做出更多出格的事情。而且他本身是个有才能的人,又经历过一些事情,见过一些世面,自然对于自己的行为就会有所克制。经常检查自己是不是有让司马炎不能忍受的地方,算得上一个趋吉避凶的智者。只有一次,在伐吴的时候,要求斩张华且不要冒进。司马炎并没有听他的,反而继续听张华的计策把吴国灭了。这是贾充态度比较强硬的一次。
贾充真正做得不好的事情,还是上文说到的官僚主义的传统。而这也不能全怪贾充。因为经历了三国乱世,即使没有贾充,也会有另外一个人把这个传统发扬光大。社会文化已经发生重大的变化,贾充不过是因应时势而已。
贾充杀皇帝,其实也没有什么,他真正效忠的是司马家,且到死都是效忠的。从当时的社会风气来说,他既称得上忠又称得上孝,甚至连仁义都有了。当然,官僚主义者的共同特征都是无耻。只是贾充虽然是始作俑者,却还赶不上后世的英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