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后避汉宣帝讳,改称孙卿。战国时期赵国猗氏(今山西新绛)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曾三次出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今山东兰陵)令。
孟荀是儒家中两位齐名的大师。他们同是孔子的崇拜者;同以周制的拥护者自命,同鼓吹省刑罚,薄税敛,和息战争的王政。但这些同点并不能掩蔽他们间若干根本的差异。孟子的性格是豪放,粗阔的;荀子却是谨饬,细密的。这种差别从他们的文章也可以看得出,在他们的学说上更为显著。孟子相信人性是善的,以为只要让他顺着自然的趋向发展,不加阻碍,他便会走上正路。所以在个人的修养上孟子注重内蕴的扩充;而不注重外表的抑制,和典型的模仿;注重先立乎其大者,先握定根本的原则,而不注重枝节点滴的训练。在政治上,孟子注重在上者的感化和民众的教育,而不注重礼制的束缚。荀子则正正相反。他认定人性是恶的;若让人们顺着自然的趋向做去,结果只有争夺,暴乱;稳步的人好比野兽,要靠礼制的练索把他捆住,才不致噬人;要靠日积月累地养成守礼的习惯,才会消除兽性。礼,--这个名词荀卿从未曾给过明晰确定的界说,大约包括所有传统的仪节,传统的行为轨范和一些他所认为合理的社会制度,尤其是规定贵贱、尊卑、贫富等阶级身份的制度--在荀卿看来,是一种社会的万应药。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
不过人性既然是恶的,那些改变人性而强人为善的礼却是怎样产生的?荀子以为人虽有恶性同时也有教他趋乐避苦,趋利避害的智力。人们的智力不齐,智力最高的便是圣人。礼,是圣人为着人类的福利而创造出来的,人们要生存不能不分工互助,不能没有群(社会)。但人们若顺着本性做去,则任何人都是其他任何人的仇敌,根本不能有群。圣人造出种种礼制就是要使人们相让相安,使群成为可能。以人类的福利为礼制的根据,这是荀子本自墨家的地方。
生平
《史记?荀卿列传》记录了他的生平。荀子于五十年始来游学于齐,至襄王时代最为老师,三为祭酒。后来被逸而适楚,春申君以为兰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家居兰陵,在此期间,他曾入秦,称秦国治之至也。又到过赵国与临武君议兵于赵孝成王面前。最后老死于楚国。他曾经传道授业,战国末期两位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入室弟子,亦因为他的两名弟子为法家代表人物,使历代有部分学者怀疑荀子是否属于儒家学者,荀子也因其弟子而在中国历史上受到许多学者猛烈抨击。
著作
《荀子》(唐代杨倞为其作注,因为荀子受历代学者的抨击,其注者不多。直至清代考据学兴盛,注释校订者才增加。现代研究荀子的学者也较古代为多。)
包括清代王先谦,民国时代的梁启雄。 清末学者谭嗣同,在他的《仁学》中这样评价(中国)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皆乡愿也。
哲学思想
荀子像(中国大百科全书(简明))荀子的思想偏向经验以及人事方面,是从社会脉络方面出发,重视社会秩序,反对神秘主义的思想,重视人为的努力。孔子中心思想为仁,孟子中心思想为义,荀子继二人后提出礼,重视社会上人们行为的规范。以孔子为圣人,但反对孟子和子思为首的思孟学派哲学思想,认为子贡与自己才是继承孔子思想的学者。荀子认为人与生俱来就想满足欲望,若欲望得不到满足便会发生争执,因此主张人性本恶,须要由圣王及礼法的教化,来化性起伪使人格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