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精卫曾在“反蒋”呼声高涨时获党内外各界人士支持
1927年4月1日北伐军攻克南京后不久,一架来自法国的飞机在上海降落。一年前蒋介石在“中山舰事件”中强横越权行事,当时的国民政府主席兼军事委员会主席汪精卫,对此愤懑无奈,一怒出国。如今他在党内外一片“迎汪复职”的呼声回来了。此次回国,汪精卫受到包括共产党在内的党内外各界人士欢迎。而与此相反,由于蒋介石曾变相扣留了前往武汉的国民党中央委员,“反蒋”的呼声此起彼伏。蒋介石深感局面要失去控制,于是也发来电报表示拥护汪主席领导。
汪兆铭 资料图
凤凰卫视5月30日《凤凰大视野》,以下为文字实录:
陈晓楠:首都并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它是一个国家的政治中心,甚至也是每个国民心里的中心,首都的稳定至关重要,所以“迁都”二字,不是极特殊的情况,一般不会轻易提出的,然而在20世纪20年代,成立于广州的国民政府,在20年的时间里竟然接连进行了数次迁都,除了大家熟知的那些情况,其背后还有多少不为人知的东西呢?让我们走进那个动荡的年代,去寻找期待的答案。
解说:1926年7月9日,广州东校场上一片欢腾,蒋介石意气风发地走上了典礼台,今天他将就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也是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的日子,1926年的中国大地上,站满了大大小小的军阀,他们争权夺利战祸频频,搞得天怒人怨,民不聊生,而他们就是这次国民革命军北伐的主要对象。
北伐开始后,北伐军一路所向披靡,很快便攻占长沙,兵峰直指武汉。此时盘踞武汉的大军阀吴佩孚正在西北与冯玉祥交战。对于革命军的讨伐,吴佩孚对人说,从来都是北人南征,未见南人北伐,根本不屑一顾,他并不急于出击,只是沿汨罗江一线做了布防。
崔魏(江苏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吴佩孚当时的军队是比较强大的,按照我们传统的说法,当时北洋军阀是三股势力,奉系、皖系、直系,直系不管是在直皖战争中,还是在直奉战争中,都取得胜利,曾经很长时间控制着北京政府,而且他的军队训练有素,装备精良,所以吴佩孚很有自信。
解说:1926年8月19日,北伐军全线出击,一举突破汨罗江防线,直驱汀泗桥,对于湖北省会武汉而言,汀泗桥、贺胜桥是进军武汉的必经之路,也是两大要隘险地。得知汨罗江防线被突破,一直满不在乎的吴佩孚吃了一惊,急忙调兵遣将增防汀泗桥,8月27日拂晓,南北两军在汀泗桥前摆开战场,吴佩孚用大刀队督战,凡退缩者一律在阵前处死,这种残忍的军阀是他历年来打败所有对手的绝招。战斗打响后,吴军在大刀队的逼迫下,一波又一波疯狂地进攻,革命军则以强对强,勇猛还击,经过四五个小时的连环拼杀,吴军败象渐显,到接近中午时,北伐军彻底攻占了汀泗桥,吴军两万余人全军覆没。作为北伐军总司令的蒋介石在8月29日的日记中曾有这样的记录,过汀泗桥但见死尸累累,惨目伤心,乃知此次战斗之激烈。
三天后,在贺胜桥的战斗中,其惨烈程度较汀泗桥尤甚,为守住武汉前沿这最后一个要隘,吴佩孚把手上所有的精锐部队全部用上,还亲自临场督战,手刃了旅团长首级十余颗,将人头悬于电线杆上示众,但即便在如此残忍的逼迫下,吴军还是败下阵来,甚至不惜反身向督战队开枪,杀出一条血路,一哄而散。经汀泗桥、贺胜桥两桥之战后,吴军再无像样抵抗,吴佩孚率残兵败走河南,从此一蹶不振。北伐军则气势如虹,拿下武汉后,紧接着又向盘踞江西、福建、浙江的大军阀孙传芳进军。在革命军迅猛的打击下,孙传芳一败再败,最后不得不率领残兵败将逃亡江北,孙传芳回天乏力,无奈之下亲往北京谒见张作霖,且行跪拜之礼,认张作霖为义父,更和张作霖之子张学良,结为八拜之交,此后张作霖和孙传芳沟通组建了安国军,誓与北伐军抗衡到底,然而南北军阀的联手,并没有改变他们的命运。1927年3月23日北伐军攻克南京,接着又一路凯歌。在第二阶段的北伐中,攻占了河南、安徽、鲁南等大片土地。
陈晓楠:至此不到一年的时间,北伐军就占领了大半个中国,表面看起来形势可谓一片大好,其实不然。国民政府高层内部的矛盾,一直伴随着北伐战争的全过程,时起时伏愈演愈烈,其严重程度几乎使得国民革命的大好前程毁于一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