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为何胜于珍珠港而败于中途岛战役
1941年12月7日,日本出动联合舰队偷袭美太平洋舰队的主要基地珍珠港,结果仅用95分钟,就击毁击伤美军停泊在港内的全部8艘战列舰和10余艘主要作战舰,毙伤3600余人。日本海军伤亡不足百人。珍珠港一役使美太平洋舰队元气大伤,丧失战斗力达半年之久,日军则在太平洋战场横行一时。
事隔半年,即1942年6月4日,日本再次尽遣联合舰队精锐,攻击美太平洋舰队的前进基地中途岛。然而,战争结果令人诧异。兵力兵器占绝对优势的日本海军遭到重创,损失了大量的飞行员,航空母舰只剩下5艘。而美军只付出了极小的代价。中途岛一战使日本海军从此将太平洋战场的主动权拱手让给了美国。
两场海战,相同的对手,时间相隔只有半年,日本在人员和装备上都占有绝对优势,战争结局为何却胜负易位?数十年来,各国军事评论家议论纷纷:有人认为美军中途岛取胜是情报的胜利,原因是美军破译了日本海军的密码电报;有人认为日军临战指挥失当,不该分散兵力;还有人认为日军狂妄自大,缺乏对付意外情况的应变措施这些分析都不无道理,但造成不同结局的最根本原因是什么?揭开海战史的面纱,就不难发现两场海战胜负易位的本来面目。
早在19世纪,美国海军理论家马汉就提出依靠战列舰实施舰队决战、进而夺取制海权的思想。在这一思想影响下,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美国一直视巨舰大炮为争夺制海权的主要武器,大力制造战列舰。然而进入20世纪以后,随着无线电通信、潜艇、航母和航空兵等的迅猛发展,催生了海战领域的深刻变革。事实上,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美国海军引以为豪的大型战列舰就在短短两个小时内大部分葬身于珍珠港之中,而其送葬者恰恰是日本航空母舰和舰载航空兵!
珍珠港的当头一棒打醒了美国海军,其决策者在挨打中看到海战领域的新变化。他们意识到马汉的巨舰大炮舰队决战思想在新时代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这是因为,无论是从火力、机动力还是突击力来说,战列舰上的大口径火炮都无法与航母舰上的舰载航空兵相抗衡。航空母舰和舰载机正在取代战列舰,成为争夺制海权的主打力量,这是不争的事实。为此,美国高层提出,将航空母舰和舰载航空兵作为海上决战的主要兵力,通过对海战场制空权的控制,进而夺取制海权,从而开创了一种全新的决战制海战略。
在这一战略指导下,美国海军甩掉了一批旧战列舰的包袱,修订了原来的造舰计划。他们把正在建造的战列舰改装成了航空母舰,把生产汽车的工厂改为生产飞机。再加上太平洋舰队虽在珍珠港损失大部分战列舰和数百架飞机,但以企业号为首的航空母舰群并不在港内,所以3艘航空母舰及其舰载航空兵未受到损失。这样,仅用半年时间,美国一支适应新型海战需要的舰队迅速壮大起来。中途岛海战,美军正是以舰载航空兵为主战兵力,依靠两支以航空母舰为核心组成的特混舰队,采用全新的海战方式迎战日军,表现出了新的战斗力。
反观日本海军,虽然它在世界上最早认识到航空母舰的作用,也是世界上最早建立起航母集团的军队,但这并不能掩盖其军事思想的落后。日本海军确实在珍珠港制造了海战史上的奇迹,但这一胜利仅限于战术层面。从战略上讲,珍珠港事件对日本海军不啻于一次失败。当日军偷袭珍珠港成功后,日本海军的高级将领,如山本、南云等人被一片喝彩冲昏了头脑。联合舰队用航空兵在珍珠港创造的奇迹并未能让他们看清舰载航空兵的巨大威力。他们更不可能在胜利的喜悦中看到海上作战的新变化。固步自封的日本海军又重新回到以战列舰为中心的陈旧海战决战方式上。由此看来,接下来的中途岛海战出现胜负易位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