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迷你古代史
东北迷你古代史
一、“东北”一词的含义
“东北”或称“中国东北”,韩国和日本一般称之为“满洲”,有着多重含义。狭义的东北,仅指东北三省(图中红色部分),而广义的东北,还包括内蒙古的东四盟(现在的呼伦贝尔、兴安、通辽、赤峰四个地区,图中淡红色部分),其西南和南面大体上以大兴安岭和山海关为界。(此版图约相当于满洲国)如果是从古代东北历史的角度来看的话,“东北”一词,还应该包括“外东北”,也就是沙俄从我国掠夺过去的土地(图右上方中最淡的红色区域)。
二、东北的民族
自古以来,在东北地区就生活着很多各种各样的民族,金毓黼把其分为四种:汉族、秽貊系、东胡系、肃慎系。其中汉族通常仅占据辽东地区,而且相比其他三个族系,进入东北的时间较晚(战国时期,燕将秦开扩疆),所以,下面仅简要介绍其他三个族系的情况。
(1)秽貊系,历史上建立了扶余、高句丽等国家,后来,一部分被朝鲜族吸收(当时的新罗),一部分被中华民族吸收(内迁到关内和被靺鞨人的政权渤海国吸收,以后的兴替是渤海—辽—金—元—女真(满清))。古朝鲜的主体民族可能也是秽貊系,但缺乏决定性的证据。
(2)东胡系,起先源于内蒙古东部,西辽河上游,被匈奴打败以后,分为鲜卑和乌桓,鲜卑族的拓跋氏建立了南北朝的北魏,而慕容氏(《天龙八部》里慕容复的家族)长期控制着辽东地区。之后,鲜卑和乌桓先后都融入汉族。有观点认为,继匈奴和鲜卑称雄北方草原的柔然也是东胡一系,其中一支化为后来的契丹,建立了辽国。蒙古族的先人室韦同样也是东胡一系的。东胡一系现存主要的分支只有蒙古族了。(上图中的某些观点不是笔者观点)
(3)肃慎系,东北世居民族,分布在黑龙江流域到长白山的广大区域,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称呼,有:挹娄、靺鞨、勿吉、女真(后改为满洲族),建立了渤海国、金朝及清朝。肃慎系建立的第一个国家是渤海国(其主体是靺鞨人,但不包括黑水靺鞨),后来渤海国灭于辽国,辽国又灭于金国(由
黑水靺鞨中的一支演化的女真建立),金国被元朝灭,其后肃慎系主体民族一直以“女真”之名生活在东北地区,明朝时分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后来,建州女真统合了女真各部,建立了后金(后来的清朝),并改族名为“满洲”(也就是现在的满族)。清朝灭亡以后,满族逐渐被汉化,到现在基本上已与汉族无甚区别。
三、东北地区建立过的主要政权
(1)古朝鲜(BC7世纪?~BC108)
古朝鲜是东北地区建立的最早的政权。史书上提及“朝鲜”一词最早的应该是《管子》和《山海经》,都是战国时期成形的书籍,也就是说最迟在战国时期已经有了“朝鲜”的概念,但当时“朝鲜”更可能指的是一种地域概念而不是国家。现在,根据文献及考古成果,韩国学界一般认为约在公元前7世纪左右,辽东地区已经形成国家,通常称为“古朝鲜”。(韩国学界一部分人也称“檀君朝鲜”)据文献记载,BC323年,燕国称王,朝鲜也随之称王,可见此时朝鲜已经有相当实力。后来,燕国将领秦开(荆轲刺秦王时,荆轲的助手秦武阳的爷爷),北击东胡千里,再东击朝鲜两千里,把古朝鲜的活动中心由辽东逼到了现在的平壤附近。在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北部发掘出来的琵琶形铜剑(韩国的命名,日本通常称为辽宁式铜剑,中国的叫法不详)对这种说法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因为琵琶形铜剑的分布中心也是在公元前3世纪左右,从中国转移到了朝鲜半岛北部,并发展成细型铜剑,继而分布在整个朝鲜半岛上的。
BC194年,古朝鲜被从中土亡命过来的卫满(汉初燕王卢绾叛入匈奴,其将卫满也偕千人亡入朝鲜,朝鲜王准命其镇守西部边界)灭亡,卫满朝鲜建立,国号仍称“朝鲜”。卫满登上王位以后,大力整合周边的小国和部落,很快成为地区性的强国。到其孙右渠当国王时,汉武帝以朝鲜阻拦其他国家向汉朝入贡为由,发兵攻入朝鲜,并在BC108年灭亡卫满朝鲜,并在其地建立四郡,史称“汉四郡”,四郡中的玄菟郡,其地域就包括了东北地区的一部分。(玄菟郡的首县(即首府)就是高句丽县,也是高句丽兴起之处)汉四郡真正并立的时间很短,BC82年临屯和真番就被取消,设立东部都尉和南部都尉辖制,控制力下降;BC75年,玄菟郡内迁至辽东(韩国学者称,是由于高句丽人的反抗),汉四郡就只有乐浪郡保留下来了。乐浪郡持续了很长时间(其间于204年在故真番地析置带方郡),直到313年,在高句丽的持续高强度攻击和中原政权由于自身混乱(西晋永嘉之乱,316年西晋正式灭亡),无法提供有效支援的情况下,内附辽东慕容廆。(带方郡也于次年灭亡)从此,除了短暂的设立在平壤的安东都护府之外,汉族再也未能有效支配过朝鲜半岛北部。(由图中的疆域不代表笔者的观点,笔者认为右图中真番郡和临屯郡的南界太靠下)
以前,因卫满篡国而未改国号,为了区分先后两个政权,称前一个朝鲜称为“古朝鲜”,后一个朝鲜为“卫满朝鲜”。(日本称“卫氏朝鲜”)现在,“古朝鲜”通常是这两者的合称。韩国学者一般称卫满以前的朝鲜为“檀君朝鲜”,不承认据称殷商箕子建立的“箕子朝鲜”;中国学者一般称卫满以前的朝鲜为“箕子朝鲜”,不承认“檀君朝鲜”。实际上,由于缺乏实证,其他国家的学者(如日本、俄罗斯)一般都不认为这两种是信史。在出土决定性的文字资料(不过,可能性不大)之前,此时期的政权老老实实称为“古朝鲜”还是最为合理。(笔者认为,在未出土文字以前,原则上应以考古学的话语系统为主)
古朝鲜的居民肯定不是汉族一系,这从继承古朝鲜的乐浪郡的考古文物可见一斑。典型的如墓葬、生活器皿、青铜器都跟中土文明有很大区别。据出土的乐浪木简的人口统计来看,公元前45年乐浪郡有28万人口,其中七分之一是汉人(这个比例忘了从什么地方看来的),剩下都是“土人”,这些土人应该就是以前构成“古朝鲜”的主要部分。现在,认为古朝鲜人属于秽貊系的观点较为主流。
(2)扶余(BC2世纪?~494)
汉武帝灭亡卫满朝鲜时,东北的北部地区已经有扶余国存在(再往东往北就是肃慎系的居住地)。扶余国是秽貊系建立的国家,一直到灭亡都不是很强势,于494年灭于高句丽。值得一提的是,高句丽的王室据说来自扶余,而百济的王室来自高句丽,也就是三国中的两国的统治者都源于扶余。(甚至,百济的王姓就是“扶余”)
扶余国的疆域大体以松花江流域为中心,其政治中心可能在现在的吉林省农安县。
(3)高句丽(BC37~668)
秽貊系历史上最强大的国家,早先源于汉武帝所设汉四郡中玄菟郡的首县高句丽县,后来于公元前37年建立了国家。(此年份源自《三国史记》,但三国史记中三国的建国年份有很大问题,刻意美化新罗,本应最落后的新罗建国比最早发展的高句丽还早(BC57年),所以不是新罗的建国年份早,就是高句丽的建国年份晚。但是根据玄菟郡的迁移历史,最早也不应早过公元前1世纪中叶。北朝鲜学者认为高句丽早在公元前2世纪就建立了起来了,但是纯属无稽之谈,难道汉武帝置郡,首县会设在别国尚建在的首都?)
不可否认,高句丽碰上了好时候。高句丽统合周边势力时,因为实力尚小,汉朝政府也未重视。(最重要的原因是:长期以来,在东北地区汉族政权认为只有辽东地区才是在东北地区的核心利益,其他地区能控制就控制,不能控制就放弃。这可以从汉四郡中玄菟郡的迁移历史和676年唐罗战争后,唐朝对东北地区的处置可见一斑),得以顺利发展。到了东汉末年,中土大乱,各方诸侯只管逐鹿中原,哪有精力关心东北一隅之事?东汉末年到隋朝建立这300年间,是历史上中原最混乱的时期,高句丽也随着这股大势发展起来,虽然中途也有挫折(如被毋丘俭攻入都城,几近亡国),但是最终还是成长为东北地区的第一强国。
高句丽早期的都城是纥升骨城(今辽宁桓仁五女山城),后于3年迁于国内城(今吉林集安市境内)。246年,幽州刺史毋丘俭大破高句丽,东川王亡至今咸镜道境内,70年后才由美川王还都。313年逼迫汉人势力退出朝鲜半岛(趁着东晋末年永嘉之乱),但其政治中心尚不在朝鲜半岛。有证据表明,即使是313年之后,还有不少汉人继续生活在朝鲜半岛北部。391年,广开土大王即位后,高句丽开始进入其最强盛的时期,征服了扶余国和靺鞨部落,并令新罗和百济臣服,成为东北地区的霸主。413年,长寿王继位,并于427年迁都平壤。(约在此后,高句丽的扩张主要是朝鲜半岛方向,窃以为是因为中国已进入南北朝时期,北方政权比较稳固,在西南方向的扩张受阻)。475年,吞并汉江流域,使其领土达到鼎盛。551年,百济和新罗联手从高句丽手里抢走汉江流域,使高句丽的实力大减。(历史上,谁掌握汉江流域就会在三国之中拥有最强的实力。汉江流域依次掌握在百济、高句丽、新罗手里,而这正是三个国家鼎盛时期的顺序)
随着581年隋朝的建立,东北地区的形式开始变化。先是612年,隋炀帝亲率百万大军攻高句丽,结果几全灭(一般认为,隋朝的灭亡与此事件关系颇大),然后是618年唐朝建立以后,唐太宗在处置突厥问题的同时,一直想收复辽东地区,但两次对高句丽的用兵均以失败告终。668年,唐朝在高宗朝时终于灭了高句丽,并于其地建九个都督府,由设在平壤的安东都护府统一管理。但在670~676年的唐罗战争之后,唐朝放弃了其在朝鲜半岛北部的统治,安东都护府也回迁辽东。(同时回迁重置的还有设在百济故地的熊津都督府)
高句丽政权存续期间,东北的其他地域的情况大致如下:
高句丽以西一直被东胡系掌握。先是鲜卑和乌桓并存,乌桓在东汉末年没落以后,此地就由鲜卑数部掌握了。鲜卑的拓跋氏南下统治北中国,慕容氏则在河北、辽东一带先后建有以“燕”为名的数个国家。后来,隋朝建立,鲜卑也没落了,契丹开始兴起。
在统合东部和东南部的秽貊系诸小国以后,高句丽的东北就剩下靺鞨人了。当时靺鞨分七部,其中除了黑水靺鞨之外,靺鞨其他部都在高句丽的统治和影响之下。高句丽的军队中就有靺鞨人的队伍,而高句丽灭亡以后,统一新罗的中央直属军“九誓幢”中,就有一支是由靺鞨人组成的。右图中把粟末部和白山部划在了高句丽版图之外,笔者认为是不对的。
对高句丽的历史归属,中国和朝韩两国有较大争议。在中国史学界,传统上一般认为427年之前的高句丽因其政治中心和主要版图都在当今中国的领土之上,所以应属中国史;427年之后,高句丽迁都平壤,其主要的扩张方向是朝鲜半岛,所以应属韩国史。也就是从时间上分割了高句丽史,前期属于中国,后期属于韩国。后来,随着东北工程的开展,在国内学术界上高句丽全部都是中国史的论点占据统治地位,而朝韩学术界认为高句丽全部都是韩国(朝鲜)史。客观的来讲,笔者认为,从时间上分开讨论是比较恰当的做法。至于中国和韩国以高句丽灭亡以后其遗民的去向为历史归属的判断依据,笔者不敢苟同,认为无甚意义。高句丽灭亡以后,其统治阶级基本上是归于唐朝的,只有一小部分,投了新罗。至于一般的民众,虽然有投新罗者,被强迁关内者,投契丹、靺鞨者,但其主流应该认为没有离开其故土,在30年后,渤海国建立时被融入到渤海人里去了。再者,高句丽与百济、新罗不同。百济、新罗的民众主要是三韩遗民(虽然百济的统治层来自高句丽,但其民众的主体还是三韩遗民),而高句丽从一开始就不是单一民族的国家,其民众的主要成分,除了秽貊系的高句丽人(统合周边诸秽貊系小国),还有众多靺鞨人(其版图就融合了大片靺鞨人世居地),其他应该还有一些汉人和鲜卑人。现代朝鲜民族的形成应该是从百济和高句丽灭亡以后的统一新罗开始的。统一新罗的民众主要的构成部分是原新罗、百济人和居于大同江以南地区的高句丽人,无论是政治上还是文化上,都以原新罗人为主,高句丽和百济都处在被融合的地位。也就是说,高句丽人在朝鲜民族的形成过程中,未起到关键作用,反而是高句丽人的大半融合在了中国的各个民族之中。现在,认为高句丽既属于韩国史,也属于中国史应该是一个比较客观的态度。
(4)渤海国(698~926)
渤海国是以靺鞨人为主导,整合了靺鞨人(除了黑水靺鞨)和原高句丽人的政权。
698年,契丹李尽忠占领营州(今辽宁朝阳市),营州大乱。粟末靺鞨部乞乞仲象和白山靺鞨部乞四比羽率众(应是高句丽人和原附于高句丽的靺鞨人)东奔出逃。在出逃过程中,乞四比羽与乞乞仲象均故,乞乞仲象子大祚荣成为首领,并在东牟山(今吉林敦化市附近)立国,国号“震”。713年,唐朝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始称“渤海国”。
渤海国同唐朝的关系一直很好,仅有一次与唐朝有过冲突(732年,渤海王大武艺派张文休从海路攻登州(今山东蓬莱)),而且,渤海国的汉化程度很高,所以,唐朝诗人温庭筠在送渤海国王子回国时曾赠诗曰:“疆里虽重海,车书本一家。盛勋归旧国,佳句在中华。”
渤海国与统一新罗的关系不是很好,比较著名的例子是897年渤海与新罗争长之事。当时,唐朝众藩国在官方场合是有一定顺序的,之前一直都是新罗居各藩国中的首位。后来,渤海国要求把自己的国家排在第一位,遭到唐朝官方的拒绝。于是,新罗末期著名文人崔致远(曾留学唐朝)作《谢不许北国居上表》感谢唐朝政府没有让渤海国居于新罗之前。
926年,渤海灭于契丹。其遗民主要融入当时的东北各民族,有一部分投高丽而去。后来,辽灭于金,原渤海人多融入到金人里去了。《金史·太祖本纪》载,1114年十月,完颜阿骨打“招谕渤海人曰:“女直、渤海本同一家””。阿骨打建国时最重要的军师杨朴,就是汉化的渤海人。金国登用被辽国俘虏的原渤海贵族,地位在契丹人和汉人之上。可见,金人对同出靺鞨的渤海人有很强的认同感。(因为,金人就是由黑水靺鞨的一支演化过来的)
关于渤海,中国和朝韩的分歧也很大。中国学术界认为渤海国是粟末靺鞨人大祚荣建立的,以靺鞨人为主体的国家,从头至尾都属于中国史,而朝韩学者多认为渤海国的立国者大祚荣是高句丽人,渤海国是以高句丽遗民为主体的国家,所以应该属于韩国(朝鲜)史。
首先从大祚荣是哪个族属说起。《旧唐书·渤海靺鞨传》中载,“渤海靺鞨大祚荣者,本高丽别种”,朝韩学者多依此认定大祚荣是高句丽人。《新唐书·渤海传》载,“渤海,本粟末靺鞨附高丽者,姓大氏。”,中国学者,多依次为据,认为大祚荣是靺鞨人。笔者认为,大祚荣是粟末靺鞨人比较合理。如果大祚荣是高句丽人,史书上就直接写“大祚荣,本高句丽苗裔”了,而不会是“别种”。
其次,退一万步,即使大祚荣真是高句丽人,也不能认为渤海国就属于韩国(朝鲜)史,因为没有证据表明渤海国的民众是以高句丽人为主(注意:高句丽遗民不全是秽貊系的高句丽人,可能更多的是靺鞨人)。虽然渤海国交于日本的国书中曾自称“高丽国”(高句丽后期自称“高丽”,中国方面的史书也是两者混用),但不能成为渤海国就是高句丽继承国的铁证。同一个国号说明不了任何问题,比如中国历史上叫“宋国”的有战国时期的,有南北朝时期的,也有北宋和南宋,但这几者之间没有任何关系。即使自己标榜是某国的继承国也不能成为证据,如王建立“高丽”,标榜继承“高句丽”,但是此时离高句丽灭亡已有两百多年了,其领土也与高句丽灭亡时的领土几无重叠,谈不上继承。
最后,从民族认同感而言,作为当时朝鲜民族主体的新罗人不认为渤海人是与自己同种属的人,反而是万般警戒,极力诋毁。如崔致远《谢不许北国居上表》中,用“靺鞨”、“粟末小蕃”、“句骊遗烬,勿吉杂流”等极具贬低意味的词汇来形容渤海人。也就是说,当时的新罗人也认为渤海是粟末靺鞨的国家。
总之,跟高句丽史的归属尚有商榷余地不同,渤海史属于中国是毫无疑义的。
附、朝鲜半岛政权的北部边界
自统一新罗以来,朝鲜半岛的国家和中原政权的边界始终随着政权的更迭和东北亚形势的改变而不断变化着。下面就以图为主,简要说明其边界的演化。
(1)统一新罗
以大同江河口----元山湾一线为界。此边界是新罗通过670~676年的唐罗战争争取过来的。(当时,唐朝因吐蕃方面生变,只得放弃在朝鲜半岛的利益)为此,唐朝和新罗关系恶劣,直到735年才解冻。新罗新得土地相当于现在的黄海道(原高句丽地)、忠清道+全罗道(原百济地)。
(2)高丽
993年契丹入侵时,徐熙凭借高超的外交手段获得西北鸭绿江南岸的土地,约相当于现在的平安道。
(3)朝鲜
经过与女真的战争,占领东北部的土地,约相当于现在的咸镜道。
(4)现代
1962年,中朝签订边界条约,鸭绿江和图们江的江心岛都归入朝鲜,天池的南部也归入朝鲜。
(北朝鲜析平安道,置慈江道;析咸镜道,置两江道,右图中均未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