坝上具体指哪里?为什么坝上历史文化有点特殊!
坝上具体指哪里?为什么坝上历史文化有点特殊!
“坝”从地形上说,特指的是高原上的平原地区。比如云贵高原有“坝子”。“坝上”在人文概念里特指蒙古高原南端边缘地区。从河北北部到内蒙古内蒙古高原南部,地势陡然升高,具备了“坝上”形成的地理条件。这是一个过渡区域,地形有丘陵、有平原、河流密集,水资源丰富。从广义概念来说,“坝上”指的是从河北北部到内蒙古南部的这二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地区。大概念的“坝上”包括丰宁坝上、张北坝上、沽源坝上,还包括围场。剧里说的“塞罕坝”应该是指围场地区现在的“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从地理区划上来讲,北京以北东边以“承德”为标志,西边以“张家口”为标志,承德北端到张家口北端为“坝上”的南部边缘,北边一直到内蒙古赤峰克什克腾旗和锡林郭勒多伦县。
坝上是辽、金、元、清几代的皇家猎场。这里有辽代墓葬、金元行宫、明代长城、清代军马场等很多遗址。现在的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在清代曾经是“木兰围场”的一部分,“木兰围场”是清代的皇家猎场。木兰围场的千里古松林在辽代就已经是辽帝的猎苑。“塞罕”是蒙语“塞罕达巴罕色钦”的简称,蒙语意思是:美丽的高岭。“木兰”则是满语,意思是“哨鹿”,也就是捕鹿。清代皇家形成了每年七、八月到围场会猎,同时演练骑射、巡视演武,与塞外的蒙古各部会盟,形成了一种制度,称之为“木兰秋狝”。“狝”特指秋天打猎。在古代不同的时节打猎有不同的称呼:春天打猎称为“蒐”,夏天打猎称为“苗”,秋天打猎称为“狝”,冬天打猎称为“狩”。
康熙皇帝在平定漠北蒙古时举行围猎活动,通过木兰秋狝巩固与漠南、漠北蒙古巩固了关系。雍正时期没有举行过木兰秋狝。当雍正皇帝还是皇子胤禛的时候,在康熙时期的秋狝活动中他也曾经行猎于围场,这可以在他以往的诗作中找到痕迹。例如胤禛写过《秋狝扈驾》“玉帐秋风劲,朱旗霜野开。千屯瞻凤葆,万骑待龙媒。犬疾追狐窜,弓鸣逐鹿回。天颜微一笑,欢动震如雷。”雍正虽未举行过木兰秋狝,但不表示不重视木兰围场的行猎活动,不表示他不看重木兰秋狝。雍正的儿子乾隆曾经在他自己所作的《避暑山庄》后序中说,父亲雍正对他面谕过,不去围场行猎,不到驻跸热河行宫是因为:政务繁忙没有闲暇,而且生性不喜欢杀生。但雍正也觉得这是自己的过失,因为不秋狝就不能达到木兰行围的政治目的,所以后世的子孙要遵行康熙时期的祖制,还是要习武于木兰,这是祖宗家法,不能忘记。
雍正即位之初即大刀阔斧改革财政、改革吏治,确实没有闲暇。康熙末年国库空虚,雍正之初忙于追还库银。木兰秋狝是重大的政治活动,要接见宴请蒙古各部,花费肯定是少不了,这也是雍正不举行秋狝的一个原因。还有就是雍正即位后怕他的政敌允禩等人密结匪党,潜蓄邪谋,雍正存着防范之心,不便远临边塞。而且,雍正时期也渐渐开始在圆明圆接见蒙古王公,不一定非得皇帝自己跑到边塞去。
雍正之后在乾隆时期延续了木兰秋狝的制度,在乾隆六年到乾隆五十六之间举行四十次秋狝活动。嘉庆在位时期也坚持举行秋狝大典,嘉庆自己说过,秋狝大典是我朝祖宗家法,目的意义深远,可以肆武习劳、怀柔藩部。
坝上不只有清代的围场,而是辽、金、元、清几代的皇家猎场。除了猎场,这里还有辽代墓葬、金元行宫、明代长城、清代军马场等很多遗址。
历史上的坝上草原,是游牧民族活动的“T型台”。这里秦代属上谷郡,西汉属上谷北境,东汉、魏晋时是鲜卑人之地,北魏时是御夷重镇,也是辽、金、元、清历代帝王的避暑胜地。辽代萧太后梳妆楼,历尽千年沧桑,至今仍屹立在闪电河畔,金代景明宫、元代察汗淖儿行宫、清代胭脂马场、狩猎场、张库古商道、明代长城和古烽火台及元代宏城遗址、九连城遗址等一大批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古迹,至今尚存。辽代在燕子城,到这时开始有了旅游。城中的“清凉殿”专供皇室游猎用。在历史上,几千年来共有两次堪称“出线”,一是中都建制,二是清中期经济高潮。先者因为政治因素,坝上草原成为全国注目的旅游地,后者因为张库大道的开通,中原与外蒙贸易,坝上开始“开化富裕”。清王朝时期是坝上草原的辉煌鼎盛时期。自公元1681年到公元1863年,康熙、乾隆、嘉庆三位皇帝在围场举行“木兰秋狝”的次数就达到了105次之多。通过“木兰秋狝”,起到了“肄武绥藩”、巩固边防的作用,木兰围场也便以其独特的地位而载入史册。
由于坝上地处要塞,夏季水草丰美,自古就是名人驻足的地方。早在辽代时,辽圣宗、兴宗、道宗皇帝十几次到坝上的鸳鸯泊—一带游猎避暑。
坝上历史悠久,草原文化深厚。700年前成吉思汗在这里指挥了金元大战。大德十一年(1307),元武宗:建行宫于旺兀察都(白城子)之地,立宫阙为中都,都城与宫阙仿大都(北京)而建,与大都、上都、和林并称为元代四大都城,这里成为皇族避暑、狩猎、接见外域使臣的地方。
坝上在明清前受草原民族影响,盛行歌舞、羌姆舞、摔跤、射箭、赛马。后来由于汉人大量迁入,坝上盛行“二人台”,这种由晋北、河套地区传来的剧种,在坝上演变成“东路”二人台,它节奏明快、高亢明亮。东路二人台流传于尚义、张北、沽源一带。一年一度的“庙会”则是草原佛教盛行时留下来的。因为举行大规模祭祀往往伴随物资交流,尤其是马牛羊买卖,所以到了现代,还有牧畜交易大会,百姓俗称“庙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