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属汉人建立的政权,大唐为什么要灭掉高昌?
自东突厥灭亡后,西域伊吾等七个小国皆成为大唐的附庸,此后都会定期向天可汗李世民朝贡,但近来一段时间,竟无一国派使者,李世民疑惑了,难道他们的翅膀都硬了?其实并不是。他们并非不想去,而是迫于强权不能来。这件事的幕后黑手究竟是谁?那就是汉人国家高昌。
高昌处于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上,是一个地理位置极其重要的国家。它位于今吐鲁番一带,北方是连绵不断的天山,南方是中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高昌作为门户,把握着重要的命脉,若你从西域来,基本上都会经过这儿。
前面说高昌是一个汉人国家,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祖上大多是汉朝人或是前来避难的中原百姓。高昌人直到唐朝时仍在使用汉语和汉字,由于离开中原久了,高昌的语言除了出现过少数的语法错误和错别字,还掺杂一些外语。虽然高昌是多种文化的聚集地,但高昌人本身受到中原文化深远持久、潜移默化的影响,其中仍有人在研究中国的国学典籍,可见中华文化的向心力之大。
当时高昌的国王叫麴(qū)文泰,他的祖先也是汉人,甚至做过汉朝的大官。因惹祸上身,无奈逃亡至此,慢慢发展为当地的大族,到最后竟成了国王,到了麴文泰这一辈已经是第九代了。
追本溯源,麴文泰也算是一位小有成就的华人。早在隋朝时期,他就与父亲一同去长安、洛阳访问,他们在那深刻感受到华夏文化的魅力,血液中流淌着汉文化的麴氏父子被深深折服。在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继位,麴文泰也成为第一个到大唐都城长安朝见天子的国家元首,表示对李世民继承皇位的合法性的支持,之后高昌还成为了唐朝监视西域的耳目。
那么为什么高昌会突然与唐朝反目成仇呢?国与国冲突的根源一定触及到国家的利益。高昌与唐朝冲突的直接原因便是大唐断了它的财路。自丝绸之路开通,它便成为了西方到中原的必经之路。丝绸之路在西域主要分为三条——北道、南道和中道。北道相较于其他两条道路要远一些,而南道早已荒废,所以从丝绸之路间往来的人多会走高昌所在的中道。高昌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垄断了大部分的国际贸易,成为丝绸之路上最大的中转站,获得了大量的财富。
高昌如此占得贸易的先机,其他国家如何不眼红?处于南道的国家焉耆就产生了修复南道的想法,于是焉耆国王开始向李世民报告,希望获得李世民的同意。李世民本着国家友好交往、互利互惠的想法就批准了焉耆国王的行动。
得知这一消息后,高昌的宝宝内心当然是抗拒的,国王麴文泰无比愤怒,将矛头指向了焉耆,进而也记恨上了焉耆背后的大唐。高昌疆域虽然比不上广阔大唐疆域,但在西域,它称得上是个大国。它一方面派兵攻打焉耆,将焉耆国内的金银财宝洗劫一空,另一方面则联合起西突厥向投降于唐朝的西域小国伊吾发起了猛烈的进攻,表露了它要掐断丝绸之路,吞并河西地区,垄断西域的想法。
在此之后,高昌不仅停止了对唐的朝贡,也勒令其他周边小国家不许再前去朝贡。李世民见此派使者传达了到大唐会谈的旨意,正处于闹情绪阶段的高昌当然不会答应,再加上对唐朝的不信任,麴文泰称病婉拒,但李世民怎么能死心?多次令他赴约,麴文泰不胜其烦,干脆不找借口,直截了当向唐使表示:"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我们互不干涉,你不要管我的闲事了。"
高昌作为一个西域大国,虽然在西域可以横行霸道,但又怎么能和强盛的大唐死磕呢?他们哪来的底气?听说过一句话:“天高皇帝远”,此时十分适用。
没错,高昌与唐朝叫板的最大资本就是远,像之前唐朝解决吐谷浑和东突厥问题时虽然也很远,但好歹也是唐的邻国,无非是多备兵马粮草,耗费多一些的时间,十天半个月还是能到的,但高昌不一样,它的远不止指路程,也指到达的可能性之小,它与中原地区隔着狭长的河西走廊和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东段,这就大概隔了有四千里了,路途不仅遥远,而且环境恶劣,其间有两千里都是荒漠,粮食和水补给难以达到军队要求。
另外,高昌位于吐鲁番盆地,吐鲁番盆地是我国夏季最热的地方,曾经这里从海洋变成了陆地,在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作用下,北冰洋、印度洋和大西洋的水汽全被抵挡在外,水草不再见,唯有尘与土,《西游记》中的火焰山就是以此为原型的。更何况唐朝的气候正处于温暖期,真是热上加热。试问唐军又如何突破这高温重重的障碍?就算是冬季,吐鲁番盆地作为中国纬度较高的地区正是朔风刺骨,春秋季则会掀起一阵阵沙尘暴,唐军实在难以潜入敌人腹地。
高昌除了所占的地理优势外,还有一些主观原因使它燃起了嚣张的气焰。十年前,麴文泰曾访问过唐朝,他受到了唐太宗李世民的接见。在此次访问之行中,除了有与唐朝联络感情、巩固外交的目的外,麴文泰还借机观察了大唐的风土人情以及实际经济发展状况。然而他只是管中窥豹,他有观察到沿边的秦、陇北部一带人烟稀少,十分萧条,与隋朝不能相提并论,他进而认为整个唐朝都是如此。
"物质贫乏的国家如何能与我开战呢?"麴文泰想道。
夜郎自大害了他,他自然而然地疏远了大唐,转而投奔了西突厥,不断向西突厥示好。虽然东突厥已被唐朝歼灭,但西突厥还是有相当强大的实力的。他们掌握着辽阔的大草原的西部,与高昌互为邻国,唇亡齿寒,两国的国家利益息息相关,在外交方面也十分重视,两国和过亲,隋朝时期,当时的高昌王麴文泰的父亲——麴伯雅曾陪西突厥可汗到访中原,后来高昌发生政变,西突厥也成了麴氏父子安身之所,两方关系搞得十分亲密。
高昌前有恶劣气候为天然屏障,后有强大的西突厥作为靠山,看起来是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但该做的准备还是要有的。
麴文泰一方面在国内大力兴建防护设施,积极鼓舞全国百姓以战备状态迎接任何状况。另一方面对外寻找援助,他找到了薛延陀可汗夷男,薛延陀与唐交好,麴文泰却故意派使者挑拨离间,夷男并不买账,果断派使者前往唐朝长安,向李世民表达了愿意与唐一同对抗高昌的意思。大唐实行积极开放的外交政策,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这一政策的成功,李世民的人格魅力也被凸显。李世民无疑是一位明君,明君的标准是仁慈与狠辣并存,对友国当然要仁慈,对敌人当然不能手软。
现在的高昌,明显向大唐的权威提出了异议,威胁到唐帝国的威名,对于高昌,唐势必要让它明白一下谁才是霸主。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李世民正式向高昌宣战,命令侯君集作为交河道大总管远征高昌,纵然即将面临的是恶劣到不敢想象的环境,纵然明白唐军损耗必将是巨大的,但没有什么比朝廷的尊严更重要的。
对于此次出征,李世民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侯君集是继名将李靖之后的又一员大将,深得李靖的真传。他虽然很早就开始跟随李世民,但在这次动员之前,一直没有机会表现自己,长期担任辅助工作的他,到了玄武门之变才崭露头角,得到一些重视,之后又跟随李靖与外族对战,积累了不少经验,这即将来临的一战是他不可错过的良机,是他第一次独自远征异国,独当一面,若此战告捷,他就有可能成为李靖一样的存在。
数月过后,高昌终于得到唐朝出兵的消息,朝中人心惶惶,麴文泰则不慌不忙。他断定唐军不可能到达高昌,就算到达高昌附近也无济于事。据他作为军事家的分析来看,唐军此次前来,若兴师动众,兵马粮草必然损耗巨大,补给十分困难。可若兵力在三万以下又有什么用呢?不过是给高昌挠痒痒。高昌也可以等到唐军兵临城下时,闭门不出,唐军战线拉的离大本营如此之远,补给势必赶不上,不出数十天就会因物质殆尽而撤退,到那时,高昌可趁机给唐军致命性的一击。
但麴文泰还是小看了唐军,他说完那段话的没几天后,就有消息传来说:唐军已到达碛口,也就是沙漠边缘通往高昌的入口。天然的屏障没有挡住唐军取胜的决心,他们即将到达高昌。
麴文泰没有等到那一刻,他在得知这一消息后,一时急火攻心,卧床不起,奄奄一息,不久就去世了。
这仗打是不打?得到前线消息的唐军陷入讨论。树倒猢狲散,高昌国内陷入混乱,麴文泰不日就要下葬,到时高昌朝中上下皆会前去送葬。众将都觉得这是一个极好的机会,可以把高昌一网打尽的机会。但是有些将领却认为这属于落井下石,未免胜之不武。
侯君集冷静地分析道:我们此次出征打的是正义旗号,为的是除不义之师,如今这番局面,高昌正是孱弱之躯,但我们不能趁人之危去搞偷袭,亲自推翻身后的正义大旗。
听完这一番话,众将也清醒过来,但为了所谓的好名声而放弃这次大好机会,究竟值不值?反正作为一个军人的侯君集觉得值。确实,高昌文化有与中原文化同宗同源的东西,它是汉人国家,唐不应该以单纯的胜负来看结果如何。
仗还是要打的,但要光明磊落地打。侯君集力排众议,下令:敲起战鼓,张开军旗,我们正大光明地与高昌来一战吧。于是经过长途跋涉的唐军终于和高昌交战了,唐军仅用半天就攻下了临近的一座城池,一路势如破竹,最终抵达高昌都城——高昌城,形势一边倒向唐军,侯君集此刻给高昌新即位的国王——麴文泰的儿子麴智盛写了一封信,以正义之师为名劝其投降。
能坐上那个位置的人绝不是什么省油的灯。这句话不一定对,但至少麴智盛属于这一类,他委婉地表示:"先王做的事得罪了大唐,现在上天也已经惩罚了他了,我只是一个不懂事的年轻人,希望能得到您的提携。"他绝口不提投降之事,但侯君集又岂是那么好打发的人?直截了当地表示:"不用说那么多有的没的,要想解决当下的问题,你先投降。"
麹智盛也是个要面子的人,先王驾鹤西去,他这一上台就要对唐认错,自己的面子往哪搁?他期望与唐和谈,但唐朝花费如此大的功夫岂是要这样的结果?两方都不肯退让,麴智盛无法,只能顶住当前的压力,与唐僵持不下。
高昌都城是出了名的坚固不催,自建国以来,高昌历代君主不断下令加固城墙,加强防卫设施建设,整个城池固若金汤。更何况西突厥就在附近驻扎着一支军队,虎视眈眈地望着唐军的一举一动。这样一想,高昌并非没有胜算。
侯君集此时也明白了高昌新王的意思,不再写信劝降。过了几日,麹智盛发现侯君集带着部分军队消失在城外。"这样紧张的关头,他不会是跑了吧?"还没等麴智盛松下一口气,探子调查到唐军正在附近树林砍伐木材,而且数量十分巨大。
唐军到底要做什么呢?不会是要在这里安营扎寨,准备打持久战吧?麹智盛不得而知。一批批木材被运到城外,渐渐地,许多高台和木楼拔地而起,唐军登上这些十余丈的建筑,就可以俯瞰高昌的这座都城。这还不打紧,待高昌进一步查探,他们得到了一个令人惊惧的消息。原来高台和木楼下的木轮车才是唐军真正的目的所在,那是冷兵器时代的一大科技产物——抛石机。
抛石机结合多种科学原理制作而成,威力十足。侯君集出征时就已经将技师带在身边,他早就想让高昌人感受感受大唐的天威。抛石机一经投入战场,高昌城立马就变得千疮百孔。唐军还没忘记自己的立场,高昌城内的百姓并无伤亡,民居也并未被破坏,唐军只是将军事设施毁于一旦。他们想取得心理战的成功,不时就出来喊话,摧毁高昌国的民心,而西突厥早已在看清战况后疯狂逃窜,放弃了盟友,高昌已孤立无援。最终,在内外压迫中,高昌无奈妥协,唐大胜而归。
此次战役,唐共打下了数十座城池,攻占数百里土地,更是从侧面打击了西突厥,此后高昌归于唐朝管辖。
侯君集受李世民指示,在此设下安西都护府,昭示了唐朝版图的再一次扩大,并且将继续向西延展。侯君集也凭此一战被载入史册,可惜由于自身作风的问题,侯君集还没等享受完人们的赞赏崇拜,就因为贪污身败名裂,惹得君臣离心,最终引火自焚。
此战后,麴氏高昌王国近一百四十年的历史就此终结,高昌成为大唐的西州。多年后,西州的沦陷则又是另外的一段故事了。
总结:唐朝在李世民统治期间不断向外延展疆域,高昌在这个阶段成为了大唐的又一收获。安西都护府的建立也为丝绸之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荒废破败的交河城,在风沙中诉说着古老的故事,七百多年前的王国静静被历史的尘埃洗刷着,欢笑与悲伤,倾颓与希望,很快就把它们全部掩盖。
参考资料:
《吐鲁番不寂寞:高昌王国》张峰峰 张鹏著
《一本正经唐史:太宗的原罪与救赎》皮唐先生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