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是长子的杨六郎,为什么会被称为“六郎”?
杨六郎不仅是个小说角色,也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不过,他并不是杨业的六儿子,而是长子。
那么,为什么杨家的长子会被称作“杨六郎”呢?
原来在星象中,北斗七星中的第六颗主镇北方,是地处幽燕之地的辽人的克星,辽国人认为杨延昭是六郎星下凡,所以给他取了个“杨六郎”的外号。
关于杨六郎的故事和传说有不少,这些故事与传说之间还存在着许多歧义和矛盾。首先杨六郎的本名是什么,各个故事中的说法就不一样。最具有说服力的,应该就是《宋史》了。在史料中,杨六郎的本名叫杨延朗(小说中杨家四子的名字),不过在后来因为避讳而改名为杨延昭。杨六郎的避讳比较特别,他避的是道士赵玄朗的讳。
按理说,老百姓只需避皇上的讳,但这个道士的来头非同小可,连宋真宗都奉其为“圣祖”。那么,作为一个皇帝,为什么会将一个道士奉为“圣祖”,还劳师动众地搞起了避讳呢?很多人对于赵玄朗这个名字比较陌生,但若是说起他的另一个大号“赵公明”,相信大家一定会恍然大悟:这不就是财神爷嘛!
宋朝建国之初,统治者对所有宗教一视同仁,不论是道教还是佛教都受到了平等对待。不过宋太宗在幽州一战中打了败仗后,对道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说起宋太宗崇道的原因,还与辽人有关。
在契丹人的文化中,辽主象征着天,皇后象征着地,每年辽国都会举办规模盛大的祭天仪式。宋朝的一些大臣听说了契丹人的这一习俗之后,立即利用皇帝的厌战心理,鼓励皇帝崇道,让契丹人知道上天庇佑中原,他们就不敢对大宋有非分之想了。太宗听了大臣的意见,开始笃信道教。在后来,这种自欺欺人的行为,被宋真宗发扬光大。
澶渊之盟签订之初,宋真宗像是打了胜仗一样高兴,心里想着终于不用再打下去了。时间一长,宋真宗心里的喜悦荡然无存,他终于意识到这份盟约给大宋带来的屈辱。然而,历朝历代都不缺溜须拍马之徒,见皇帝闷闷不乐,王钦若等人立即在全国大兴祥瑞,靠这种把戏逗宋真宗一笑。
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古人的荒唐行为,实在是非常可笑,宋朝的大臣们想要让辽人看到中原的祥瑞,让他们知道宋人是受到上天保佑的,如果敢与大宋做对那就是与天斗,没有好果子吃。靠这种法子让敌人不战自退,有点像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说白了,这就是一种自我欺骗罢了。
祥符元年(从这个年号里我们就能看出宋真宗病的不轻),宋真宗搞了次举世瞩目的封禅仪式,在返京的路上又不辞劳苦地绕路抵达孔子的老家曲阜,将孔子封为“玄圣文宣王”。又过了几年,或许是认为这种求神的法子不够牢靠,为了进一步与神仙建立稳固的关系,提高大宋王朝的神权,宋真宗想到一个绝妙的办法:
与神仙攀亲戚。
这种做法虽然看似颇为新鲜,但宋真宗绝非首创。早在唐朝时期,李皇帝就搞过类似的“寻亲仪式”,以老子为宗祖,与神仙攀上了亲戚。宋真宗也想如法炮制一番,不过他没想出姓赵的且在道教中有头有脸的神仙,不知该如何炮制。宋真宗榨干了脑细胞,这才有了灵感,保生天尊大帝赵玄朗不就姓赵吗?这不就是现成的老祖宗嘛!
于是,宋真宗挑了个良辰吉日,对身边的大臣说了一套关于赵玄朗下凡的鬼话。
我们知道,在《封神演义》中赵公明是截教中举足轻重的人物,保生天尊大帝是他身死封神后的神位。宋真宗的想象力还真够丰富的,硬是将自己的这一支接到赵公明身上。为了让全天下的人都知道自己是保生天尊大帝的子孙,宋真宗还颁布了诏书:“圣祖上玄下朗,平民百姓不得斥犯。”
皇帝的诏书一经颁布,将民间搞得鸡飞狗跳。但凡名字中有“玄”或“朗”的,全都得改名。杨六郎的本名是杨延朗,所以他自然首当其冲,被迫改名为杨延昭。虽然,每个人都熟悉杨延昭的大名,但很少有人知道他的本名杨延朗。按照宋真宗尊赵公明为圣祖的年代来看,杨延昭改名后没两年就过世了。
估计对他本人来说,他生前的绝大多数时间都被称作杨延朗,杨延昭这个名字反而会让他觉得别扭。
参考资料:
【《宋史》、《封神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