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于大材小用的女大学生,做个有心的“报贩"
沿街叫卖的报贩,是很多人都不屑于做的事情。可是一个女大学生却甘心做起了报贩。现在,她的资产已达到了100多万元,拥有了2辆报刊配送车辆,15个书报亭,一个报刊批发门市,手下雇用的员工达33人。
辛辛苦苦工作了一个月只领到200元工资,一气之下,大学生炒了老板的鱿鱼
5年前,怀揣着计算机专业本科文凭和四级英语证书,恃才自傲的刘海玲雄心勃勃,准备在社会上寻找一方施展才华的舞台,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然而,几番应聘下来,屡屡碰壁的刘海玲对自己选择的岗位标准一降再降,由最初的非事业单位或三资企业免谈,一直屈降到营业员、导购员……最后她应聘到一家个体打印店工作,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打工妹。
令刘海玲心理有些失衡的是,店老板是一个比自己还小两岁,连初中都没有毕业的小姑娘。想想自己大材小用成了一个打字员,况且还是在一个年龄、学历都不及自己的小女孩手下打工,她的脸上实在有点挂不住。
更让她窝火的事情还在后头。到了月底发薪的时候,老板给其它两位打字员每月400元工资,刘海玲却只拿到了200元。她感到一种莫大的讽刺和侮辱,一气之下,刘海玲炒了老板的鱿鱼。
回到家里,刘海玲越想越窝囊,气恼之下,她把房子里的一只脸盆当作发泄物,一脚踹了出去。飞出去的脸盆正好砸在了来小区送报纸的投递员身上。投递员怒气冲冲地跑上楼来兴师问罪,可一推开门,见刘海玲正泪流满面,便坐在她的身边询问起来。在这位大姐姐一样的投递员的追问下,刘海玲不禁说出了自己大学毕业后求职的种种难处。
这位大姐一听,便开导她:“小妹呀,不要工作不顺心就悲观失望,只要你有信心和耐心,一定会找到好工作的。你看大姐我,当初也是大学毕业,在厂子倒闭前还是一个科级干部,可现在下岗了,也没有悲观失望、怨天忧人,而以送报纸为生,虽然每月只有300多元钱收入,可生活得很充实。”
听这位投递员大姐一说,刘海玲顿时豁然开朗。第二天,投递员大姐又来的时候,刘海玲从她口中得知《大河报》目前正在安阳招聘发行员,月薪200元。刘海玲便立即去报了名。
沿街叫卖,做个有心的“报贩",5毛钱的报纸卖到4元钱
从此,刘海玲的送报生活开始了。每天早上7点钟,刘海玲从发行站批发报纸出来,推着一辆自行车,逐门挨户地投递,顺便还要沿街叫卖。卖完报之后,其它的投递员都回家休息了,刘海玲还四处奔跑,寻找客户。转眼一个多月过去了,刘海玲的报纸发行量遥遥领先,仅零售报纸的收入每月就高达400多元,加上报社200元的工资和订户提成,她的收人一下子到了800元,这让刘海玲感到非常兴奋,也看到了做报纸发行的希望。
与其它投递员不同的是,刘海玲深深懂得和气生财的道理,虽然她是一个送报卖报的,可她见到路边有小孩跌倒了就会上前扶一把,把小孩子哄到不哭为止,遇到上了年纪的老人上下楼梯不便,她会扶老人一把,平时在路上见到有困难的人,她总是热心相帮。她出没的几个小区的住户都熟悉了这个年轻美丽、心地善良的女报贩。人们对她都很友好,放着报亭的报纸不买,情愿晚买一会儿,也要等着她来。一些住户订报也不去找邮局而是让她代理,不知不觉中,她的业务量一路飚升,半年之后,她的发行量已经名列第一,每月的收入轻轻松松达到千元以上。
《大河报》是河南省发行量最大的一份报纸,每天有40多个版面,内容五花八门,包括国内、国际新闻、军事、经济、体育、娱乐、股票等,虽然每份报纸只卖5毛钱,可对于一些下岗工人或在校学生来说,天天买报纸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而一些人对报纸上的40多个版面,往往只对其中的某个版面感兴趣,如关心股票的只对股票版感兴趣,爱好体育的只关注体育版,其它版面只是粗粗浏览,有的甚至看都不看一眼,其它的版面对这类读者来说掏钱购买纯属浪费。
为了迎合这种特定读者的需求,刘海玲灵活经营,打破中国报纸发行的惯例,拆版卖报,每版1毛钱即卖。这样一来,一份价值5毛钱的报纸,被她卖到了4元。她卖一份大河报的收入,比整卖40份还划算。巧卖报纸,刘海玲每月额外多赚500多元,听起来真让人感到新鲜有趣。从卖《大河报》中尝到了甜头的刘海玲,把《南方周末》等其它厚报也破版出售,受到了读者的欢迎。
报刊配送连锁经营,小女子叫阵“邮老大”
2000年,刘海玲在报纸发行上已经打拼了2年多,从白手起家做起:如今她的手上有了一笔近3万元的积蓄,春节回家过年时,她把初中毕业没有考上大学的两个妹妹接到了安阳,她去跑订户,让两个妹妹上门投递。三姐妹相互配合,业务量不断扩大。
可总是这样跑来跑去,没有自己固定的经营场所,刘海玲总感觉心里不踏实,于是,她便四处打听有没有转让书报亭的。2000年3月,安阳市红旗路上一个书报亭的老板不愿干了,想要转让摊位,刘海玲闻知后,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最终以12000元的转让价格接了过来。而刘海玲接了书报亭后,手上的积蓄已所剩无几,她把在乡下的父母接到了安阳看报摊,她负责进货送货,两个妹妹送报卖报,一家5口人紧密合作,成了安阳市第一个家族化报业发行“集团”。
由于从乡下进城的父母为人厚道,吃苦耐劳,说话和气,她家书报亭的生意格外地好。每月除了书报,再加上公用电话和零售饮料的收入,纯利润达到2000多元。仅仅半年时间,她的12000元投资就收了回来。
看着书报摊利润丰厚,刘海玲瞅准时机,又在繁华地区一口气接下了2个书报亭,分别让两个妹妹经营,至此她的发行规模进一步扩大,事业渐入佳境。刘海玲并未满足,胆子也越来越大,心气也渐渐地高了起来。她不想再小打小闹,而是想把报纸发行做成一番大事业。
2002年5月,她又一口气买下了5个书报亭,加上原来的3个书报亭,总共有8个摊点,以每个报摊每月1500元计算,月收入超过12000 元。
2001年5月,刘海玲到广州旅游时,发现广州街头的书报亭的报刊品种比较丰富,比安阳的报刊市场多出了几十种,有些大的书报摊经营的报刊达200多种。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与广州的报刊零售市场相比,安阳的报刊市场真是冷清得可怜,因为安阳的报刊发行只有邮局一家垄断性经营,导致报刊发行受阻,书报亭常卖的杂志只有区区的10几种。在广州却有几十种之多。如此反差,刘海玲顿时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何不自己成立一个报刊批发中心,与邮局竞争一下,激活安阳的报刊市场呢?
想到这里,刘海玲再也无心旅游了,而是频频光顾广州的报摊打听行情,进行市场调研。通过调查刘海玲看到了报刊批发巨大的利润市场,同时也坚定了她扩大投资的信心,随后的几天,她来到广州几家较有名气的报刊发行部谈妥了合作事宜。
一周后,刘海玲从广州回来,她说干就干,立即到安阳市文化市场租了一间门面房,办好有关手续,成立了安阳市首家报刊批发中心,随即与国内30多家报刊社建立了合作关系。
为了和邮局竞争,刘海玲大胆引进了广州市场的报刊配送模式,她投资7万多元买来一辆昌河面包车,雇了一个司机,为各个书报摊送报刊上门。这一招果然厉害,先前安阳市邮局的报刊批发由于是垄断性经营,一直是坐等客户上门取货,来往不便,且又花路费又浪费时间,刘海玲的报刊上门配送,正好解决了客户的这些不便和麻烦,再加上她的报刊都是由发行商直接供货,速度既快,价格又略低于邮局,凭着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便利与实惠,刘海玲轻而易举地抢占了安阳的报刊发行市场。
2年后,刘海玲的资产已达到了100多万元,拥有了2辆报刊配送车辆,15个书报亭,一个报刊批发门市,手下雇用的员工达33人,她不断扩大服务发行网络,安阳所属的林州、汤阴也有了她的一批客户。
迄今为止,刘海玲是豫北地区最大的报刊经销商,全国有200多家报刊社与她建立了合作关系,许多名不见经传的外地报刊,正是凭着她强大的发行网络,在安阳闯开了市场占有了一席之地,拥有了固定的读者群。
说到自己的成功,刘海玲深有感触地说:“甘于大材小用,从小处做起,才有了我今天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