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八股文
明代的科举考试,专以《四书》、《五经》命题,考生所作的经义、书义之文,仿效自王安石所作经义的格式,代古人语气而为之,文体使用对偶,内容沿袭程、朱旧说。这 种文体,逐步发展成八股文。
1,八股文的特点
八股文是一种严格注重行文格式应试文体。股,是对偶的意思。八股文要求用对偶句行文,每篇经义、书义文章,都分为破题、承题、起讲、起股、虚股、中股、后 股、束股八大部分,故有八股之称。八股文的内容严格的限制,不许任意发挥自己的见解,须使用古人语气,代圣贤立言,即按程、朱对儒家经典的解释演绎成文。
八股文是一种应试的文体,而明代科举考试有严格的字数限制和时间限制,因此导致了八股文在字数上大致相同的局面。
2,八股文的形成时间
关于八股文形成的时间,明末思想家顾炎武指出:
经义之文,流俗谓之八股,盖始成化以后。股者,对偶之名也。天顺以前,经义之文不过敷演传注,或对或散,初无定式,其单句题亦甚少。
这里已十分清楚地指出八股文形成于成化年间以后。但是任何一种文体的形成,都有一个发展演变过程,八股文的形成也不例外,其实,宋代王安石作制经义文,即包含后来 的八股文的因素。明代科举考试,以经义、书义为主要考试形式,自然吸收了王安石经义的形式,并经一代代士子的实践,不断吸收前人的经验教训,使文章趋于精致、完美,于 是典型的八股文逐步问世了。顾炎武所谓八股文形成于成化年间以后,当指八股文定型于此时了。
3,八股文风
八股文定型化后,科举考试考生所作的经义、四书义,就以八股文为范式。顾炎武指出:
文章无定格。定格立而后为文,其文不是言矣。明之取士以经义,而经义之不成文,又有甚于前代者。皆以程文格式为之,故日趋而下。
这种情况在成化至嘉靖年间尤为严重,其后随着王阳明心学影响的扩大,八股文的行文也稍有变化。
明初,思想控制严厉,考生作文只能引用《四书》、《五经》的语句,依据程、朱传注敷衍成文,其后逐渐引用《左传》、《国语》等书中的语言,引用《史记》、《汉书》 等史书中的语句,甚至引用诸子百家的语言。隆庆年间以后,随着王阳明心学影响普及,考生所作的八股文,大多窃取王门弟子的语录,暗中诋毁被官方视为正宗的程朱理学。于 是,道藏佛经中的语言,也被引用,文风发生了较大变化,八股文显得更为驳杂不雅了。
八股文盛行后,士人们不读经史,只知道背诵、模仿八股文章,变成了不通时务,毫无实学的科举奴仆和十足可笑的学究了。当时人徐大桩写了一直著名的打油诗,给不学无 术的八股迷以辛辣的讥剌,他写道:
读书人,最不济时文,烂如泥。国家本为求才计,谁知变作了欺计。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摆尾摇头,便是圣门高第。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汉祖唐宗是哪朝皇帝 ?案头放高头讲章,店里买新科利器(指坊刻八股文章)。读得来肩背高低,口角嘘唏。甘蔗渣儿嚼了又嚼,有何滋味?辜负光阴,白白昏迷一世。就教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 朝廷的晦气。
科举制度败坏人才,使学校教育空疏,已到了如此严重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