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名曲蕉窗夜雨
《蕉窗夜雨》是我国广东客家筝艺流派中的优秀代表曲目之一。筝独奏曲,中州古曲,软套(重三六)音阶。乐曲的标题可能取自陆游妾《生查子》词:只知愁上眉,不知愁来路。窗外有芭蕉,阵阵黄昏雨。逗晓理残妆,整顿教愁去,不合画春山,依旧流连住。
乐曲充分利用了古筝较宽广的音区,巧妙地以旋法变奏等技法使旋律具有多声部的立体感,既发挥了古筝古朴、典雅的风格特点,又使旋律更加充实和丰满。全曲恰似一幅工笔精细、素色淡雅的水墨画,引人入胜。
客家筝曲的形成,源于公元4世纪左右,当时中原地区人口南迁,音乐随人,于是中原的古筝艺术被带到了广东客家地区。经过历年来与当地人民的文化、语言、习俗等的融合,形成了既保留中州古乐庄严肃穆的余韵,又富有浓郁的南国地方色彩的独特风格。在之前的客家音乐艺术中,《蕉窗夜雨》之前并不是一首古筝独奏曲,它其实是一首客家丝弦音乐的合奏曲目,其中使用了古筝、琵琶、椰胡、洞萧等乐器一起合奏,后来经过历代客家筝人的发展和再创造,才逐渐形成了一首具有古筝演奏风格的独奏乐曲。
20 世纪30年代,经过客家筝曲大家何育斋先生来上海传艺,以及50、60年代,被誉为客家筝派代表的罗九香先生(何育斋的高足)在北方艺术院校的进一步推广,使《蕉窗夜雨》成为我国音乐艺术院校专业教学及国内外舞台上的重要独奏曲目。国内外出版的不少古筝独奏专辑录音盒带以及唱片、激光唱片都选录了《蕉窗夜雨》一曲。
《蕉窗夜雨》古朴、典雅、流畅、优美,充满了诗情画意。酷如一副优美的中国山水画卷。充满了客家文化天人合一的哲理。《蕉窗夜雨》的作者已无从考证。据传此曲源于宋代,是描绘旅居他乡的伊人在万籁俱静、夜色深沉中,聆听雨打芭蕉的淅沥声而引发的对故乡的无限思念之情。《全宋词》中所写的《浣溪沙》:江上秋高风怒号,江声不断雁嗷嗷,别魂迢递为君销。一夜不眠孤客耳,耳边愁听雨萧萧,碧沙窗外有芭蕉。可说是此曲的最好的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