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圣节的由来
万圣节的由来
万圣节服装 万圣节服装 万圣节英语是All Saints Day,亦称诸圣瞻礼,天主教和东正教节日之一,是西方国家的传统节日。华语地区常将万圣夜误称为万圣节。Hallow来源于中古英语halwen,与holy词源很接近,在苏格兰和加拿大的某些区域,万圣节仍然被称为All Hallow Mas。那一天,要举行的弥撒仪式(Mass)是庆祝在天的全体圣人(Hallow)。现在社会上为了商业利益或其他目的,在10月31日夜里组织各种充满妖魔鬼怪的活动,完全背离了万圣节的神圣意义。 关于万圣节由来的,版本繁多,流传较广的是: 两千多年前,欧洲的基督教会把11月1日定为天下圣徒之日(All Hallows Day)。Hallow即圣徒之意。传说自公元前五百年,居住在爱尔兰、苏格兰等地的凯尔特人(Celts)把这节日往前移了一天,即10月31日。他们认为该日是夏天正式结束的日子,也就是新年伊始,严酷的冬天开始的一天。那时人们相信,故人的亡魂会在这一天回到故居地在活人身上找寻生灵,借此再生,而且这是人在死后能获得再生的唯一希望。而活人则惧怕死人的魂灵来夺生,于是人们就在这一天熄掉炉火、烛光,让死人的魂灵无法找到活人,又把自己打扮成妖魔鬼怪把死人的魂灵吓走。之后,他们又会把火种、烛光重新燃起,开始新的一年的生活。
万圣节原本其实是赞美秋天的节日,就好像五月节是赞美春天一样。古代高卢、不列颠和爱尔兰的祭司德鲁伊德有一个赞美秋天的盛大节日,从10月31日的午夜到次日11月1日,持续整整一天。他们认为,在那天晚上他们伟大的死神萨曼把那年死去人的鬼魂统统召来,这些恶鬼要受到托生为畜类的惩罚。当然,只要想到这种鬼魅的聚会,就足以令当时那些头脑简单的愚民胆战心惊了。于是他们点起冲天的篝火,并严密监视这些恶鬼。万圣节前夜到处有女巫和鬼魂的说法就是这么开始的。至今在欧洲某些与世隔绝的地区,还有人相信这是真的。
古罗马人在11月1日也有一个节日,那是用来向他们的波莫娜女神表示敬意的。他们在熊熊的篝火前烤坚果和苹果。我们的万圣节似乎就是由古罗马人的节日与德鲁伊德的节日糅合而成的。 万圣节的活动原来是非常简单的,而且大部分是在教堂里进行。但在整个欧洲,人们都把万圣节前夜看作尽情玩闹、讲鬼故事和互相吓唬的好机会。于是人们不再把这节日用来赞美秋天,却让它变成神怪、巫婆和鬼魂的节日。
万圣节服装
万圣节的服装起源于恶作剧,大人带孩子一起出门(一般是大人驾车停在路边,小孩说:不给糖就捣蛋(trick or treat)。大人事先要求孩子只许去门口有节日布置的并点了灯的人家,否则不许打扰。另外讨糖过程中必须始终站在大门口等待,不许进屋,讨回的糖也要交给大人检查后才许吃。对接待孩子的人家也要求不给自家制作的食品,也不给未包装的食品。
万人万相,不只是单调的大鬼小鬼。制作最简单的鬼服就用一张白床单顶在头上,抠两个洞留出眼睛;若要扮演魔术师,就穿上黑衣黑裤,再戴上黑礼帽,并在礼帽与头顶之间藏一只绒毛小兔备用;小孩穿上白衣白裤,再在背后绑一个手电筒在头上就打扮成了小天使;也有家长把孩子打扮成他们喜欢的卡通形象的。 南瓜灯由来 南瓜灯 南瓜灯(7张) 南瓜灯源于古代爱尔兰。传说一个名叫Jack的人,是个醉汉且爱恶作剧。在万圣节当日,他设圈套将魔鬼困在一棵树上,他不许魔鬼下来,直至恶魔答应永远不让他住在地狱。Jack死后,因他不相信神,他不能进天堂,而魔鬼也不让他入地狱,为了协助Jack找到回人间的路径,魔鬼给了他一块燃烧的炭,Jack将这燃烧的炭放在他以大红萝卜雕刻成的一个灯笼内,这第一个Jack的灯笼,帮助积找寻他的路径回爱尔兰,但他从没找着,于是他永远带着灯笼流浪人间。 在古老的爱尔兰传说里,这根小蜡烛是在一根挖空的萝卜里放着,称作Jack Lanterns,而古老的萝卜灯演变到今天,则是南瓜做的Jack-O-Lantern了。据说爱尔兰人到了美国不久,即发现南瓜不论从来源和雕刻来说都比萝卜更胜一筹,于是南瓜就成了万圣节的宠儿。
中国传统的七月中元节与西方的万圣节相仿,在鬼节这段时间里连许多匪徒都忌讳许多事情,就是为了避免遇到晦气。可见即使在民间信仰中都知道,精灵鬼怪之事最好敬而远之。可惜的是却把它包装成一个狂欢、刺激、放任的节日,在商业利益诱因的推波助澜之下,把万圣节哄抬成除了圣诞节与感恩节之外的第三大节期,每年此时在夜色的掩护下迷惑了世人,随着死亡之舞的节拍膜拜恐惧与死亡。
万圣节玩偶
万圣节主要流行于英语世界,如不列颠群岛和北美,其次是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如今一些亚洲国家的年轻一辈也开始倾向于过洋节,到了万圣节前夕,一些大型外资超市都会摆出专柜卖万圣节的玩具,小商贩也会出售一些跟万圣节相关的玩偶或模型,吸引年轻人的眼光。
不给糖就捣蛋
万圣节前夜是一年中最闹鬼的时候,各种妖魔鬼怪、海盗、外星来客和巫婆们纷纷出动。在基督纪元以前,凯尔特人在夏末举行仪式感激上苍和太阳的恩惠。当时的占卜者点燃并施巫术以驱赶据说在四周游荡的妖魔鬼怪。后来罗马人用果仁和苹果来庆祝的丰收节与凯尔特人的10月31日融合了。在中世纪,人们穿上动物造型的服饰、戴上可怕的面具是想在万圣节前夜驱赶黑夜中的鬼怪。尽管后来基督教代替了凯尔特和罗马的宗教活动,早期的习俗还是保留下来了。孩子们带着开玩笑的心理穿戴上各种服饰和面具参加万圣夜舞会,这些舞会四周的墙上往往悬挂着用纸糊的巫婆、黑猫、鬼怪和尸骨,窗前和门口则吊着龇牙咧嘴或是面目可憎的南瓜灯笼。 万圣节前夕,孩子们会提着南瓜灯,穿着各式各样的稀奇古怪的服装,挨家挨户地去索要糖果,不停地说:trick or treat(意思是:给不给,不给就捣蛋。)要是你不肯给糖果的话,孩子们就会很生气,用各种方法去惩罚你,例如:把垃圾倒在你家里等等的方法去惩罚你,直到你肯给他们糖果为止。而对传统而言人们会扮成精灵,然后逐家逐户去恳求食物。他们的信念是要给予精灵崇拜及食物来讨好它们,否则这些精灵就会捉弄他们,诸如:烟囱堵塞,牛羊失丧﹑被掷黄芽白等等。另一个途径去愚弄或吓跑这些恶灵,就是扮成它们的样子,他们相信这样那些恶灵就不会伤害他们。
万圣节面具
自17世纪起,庆祝万圣节的传统在南部英格兰逐渐消失,代之以在11月5日举行的火药阴谋(Gunpowder Plot)纪念会。但在苏格兰,爱尔兰和北部英格兰万圣节依然盛行。直到21世纪初,南部英格兰人才重新开始庆祝万圣节,只是方式完全美国化了。 万圣节前夜最流行的游戏是咬苹果。游戏时,人们让苹果漂浮在装满水的盆里,然后让孩子们在不用手的条件下用嘴去咬苹果,谁先咬到,谁就是优胜者。
万圣节流行地区
万圣节源自古代凯尔特民族(Celtic)的新年节庆,此时也是祭祀亡魂的时刻,在避免恶灵干扰的同时,也以食物祭拜祖灵及善灵以祈平安度过严冬。当晚小孩会穿上化妆服,戴上面具,挨家挨户收集糖果。 节日活动 纽约市也特别在万圣节前夕晚上举行巡游,让一群吸血鬼、僵尸、女巫、科学怪人等齐齐现身,还欢迎市民到场参观,到会者不限年龄、性别,不分阶级、国籍,即使你是胆小鬼,也可加入他们的行列,来个热热闹闹的人鬼嘉年华会。 其实这些鬼怪都是人扮的,所以并不可怕,相反有些小鬼脸更非常可爱,令人置身其中,就如参加大型化装舞会一样。 在各式各样的装扮角色中,以女巫僵尸一族最多人扮演,而那些专卖万圣节用品的店铺也特别准备这类衣饰出售,以迎合大众所需;与此同时,生产商每年更会把当年大热的人物造型包括面具及衣物推出市场,务求令更多人投入西方传统节日的热潮里,如在电影《哈利波特》的小巫师造型,已是许多孩子必选的扮演角色。
格林威治村的万圣节巡游(Greenwich Village Halloween Parade)始于1973年,由一位面具工匠兼木偶演员Mr Ralph Lee发起,据说最初他带着朋友和孩童一起在邻居处游行,后来渐渐演变成整个村的大型活动,而活动中当然少不了大型木偶表演,同时,巡游的目的更希望每一个人都是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所以即使人们只是抱着想看热闹的心态,当你踏进村子里,很快便会被邀请参与巡游,成为他们的一分子。
纽约市的万圣节巡游每年都吸引成千上万的纽约人和游客参加,而巡游会在格林威治村(Greenwich Village)举行,各队伍约在夜晚上七时从第六大道与春天街交界起步,一直游行至第二十三街为止,全程大概多个小时。 南瓜糕饼 南瓜糕饼(10张) 无论是来自亚洲、南美、非洲、欧洲,以至中东地区的参观者,都可以把自己装扮成各式各样的人物,亦可带备简单乐器,即时演奏本土的独特音乐,融合无疆界的风土文化。可能我以前从未参加过万圣节的活动,更莫说这么精彩的巡游,所以特别觉得有新鲜感。
早于十月中,曼哈顿市已开始闹鬼了,在繁忙的街道上,已看见四处悬挂起万圣节的鬼怪装饰,很多百货公司也忙着把应节礼品及衣物堆放在橱窗里,吸引不少途人驻足观看,而超级市场及街市亦摆放大大小小的南瓜售卖,供市民买回家布置家园或制作南瓜灯之用,当然嘛,也有主妇烹煮南瓜作菜肴或糕饼,完全依足节庆传统。
万圣节食物
万圣节有几样吃的东西是必备的:南瓜派、苹果、糖果,有的地方还会准备上等的牛羊肉。 糖 不给糖果就捣乱,万圣节的糖果最经典的是橘色、棕色和黑色的包装,造型以鬼怪居多,不过,这个传统本来面目和糖果没有关系。 南瓜 南瓜造型食物 南瓜造型食物 南瓜派在美国南方本来就是初冬最常见的食物,在万圣节只是更应景而已。除了南瓜派,南瓜子也是节日常见的零食。 苹果 11月1日除了万圣节之外,还是古罗马一个重要的节日,叫波摩娜节。波摩娜是果树之神,掌管所有果树的生与死、丰收与歉收。罗马占领凯尔特之后,也把波摩娜节和新年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万圣节吃苹果的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