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将甲午战争推迟十年?
整整两个甲子之前,清政府于甲午战争战败,割地赔款,成为惨痛的历史记忆。这场战争日本蓄谋已久,只因为一个人,一个坚决而迅速的举措,将日本的阴谋摧毁,将战争推迟了12年。这个人就是张树声。
张树声是廪生出身,早年在家乡办团练对抗太平军,后率部加入淮军。他文武兼备,思想开放,是淮军中仅次于李鸿章的二号人物。1882年,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丧母,须回乡守丧三年。李鸿章不愿意放弃这个最有实权的职位,便保举了淮系中最有能力且有资格接任直隶总督的张树声(张时任两广总督)。
1882年7月,朝鲜发生了“壬午兵变”,国王的生父与王妃争权,局势混乱。一直虎视眈眈的日本抓住机会,立刻派兵,准备占领朝鲜,进而入侵中国。当时身在天津的张树声得到驻朝公使的电报后,迅速判断形势,决定一面出兵朝鲜,一面上奏朝廷。朝廷批准了张树声的计划,又担心他处理不好这么复杂的国际事务,于是让李鸿章“夺情”回任。
李鸿章派人劝张树声,既然朝廷都有了明确指示,不如等他回来再商量到底该怎么办。当时张树声不过是在替李鸿章“看家”,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万一处置不当,便会引火上身。可张树声却断然拒绝:出兵贵在神速,如果让日本占了先机,形势将不利于中国;自己既身当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哪怕只代理几天也要不负重任。他随即派两名淮军将领率军渡海赴朝,抢在日军之前进驻汉城,迅速平定了朝鲜兵变,并迫使日本簽约撤兵。
正因为他坚决果断的行动,让日本没了出兵的理由,其借机吞并朝鲜、侵略中国东北的阴谋才被粉碎。
1882年也是中法关系日趋紧张的时刻。两三年后,双方就在广西和台湾燃起了中法战争的战火。这次朝鲜事变,如果不是张树声处置得当,将一场战争扼杀于萌芽中,清政府必将腹背受敌,更不知道要丧失多少权益,被割多少土地。
1883年,李鸿章回任直隶总督,张树声继续担任两广总督。中越边境上与法国的战争一触即发,张树声积极备战,支持越南境内的黑旗军抗法。可朝廷战和不定,让他深为忧虑。北宁战败后,他自请辞去两广总督职位,专办军事,想亲自领兵杀敌。
不料,次年12月,他病逝在黄埔军营。临终之前,他写遗折,提出“采西人之体以行其用”——当时正是洋务运动最盛时,口号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张树声却率先提出了西学为体,可见他超越一般士大夫的眼界与见识。
张树声用清醒的头脑和果决的行动为清政府赢得了12年的备战时间,可惜光阴蹉跎,1894年的甲午战争,清政府依然以惨败告终。随着历史的推移,张树声逐渐被遗忘了。后人偶有谈及他,却是在讲述民国时著名的合肥张家四姐妹的命运人生时,说她们出身名门,先祖是曾做过总督的张树声,浑然不知张树声当年曾经力拒日本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