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期间,日本人为啥对马来亚华人赶尽杀绝?
在日军占领马来亚期间,日本占领当局对马来人、印度人和华人采用了“分而治之”的政策,这种战略的后果,不仅加深了当地华人与马来人及印度人之间的敌意,也让华人沦为被斩尽杀绝的对象。
日本人为啥要对华人斩尽杀绝而后快?这既有历史的也有当时的原因。
日本的困境
在日本军国主义对华发动全面侵略战争后,遭到了中华民族的顽强抵抗,在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时,要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日本已经被迫与中国进入战争僵持阶段。
更让日本军国主义者恼火的是:面对罗斯福和丘吉尔要求日本军队撤出中国的通牒,日本想通过偷袭珍珠港歼灭美国太平洋舰队来迫使美国推出太平洋战争的希望成为泡影。至日本入侵马来亚前,日本本土镇遭受来自太平洋的美军国海空军的战略压力。
日本人认为,英美对中国的同情而迫使日本对英美开战,应该在太平洋战场上将华人斩尽杀绝。
在占领马来亚时,以亚洲民族解放者自居的日本没有兑现在赶走欧洲殖民者后让马来亚自治的承诺。日本人在半岛上仍然保留了英国人殖民政府,原政府中的马来人官员仍然向在英国人统治时期那样运作政府。然而,在战争时期,尤其是出于战胜的日本军队的保护下,狐假虎威的他们反倒被助长了趾高气扬,特别是再英国统治下被压制的的对华人的歧视态度。
而当地印度人,日本人承诺帮助他们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并希望他们的合作对付英国人和华人,所以,印度人受到的待遇也有所改善。
华人的惨境
在中国抗战爆发后,南洋华人的经济物质援助(如陈嘉庚家族所提供)和人力支援(如南洋机工团)极大地帮助了民族抗战。
在日本军队攻占马来亚战役中,把那些被怀疑是抗日人士的成千上万名当地华人一举屠杀殆尽。有的村镇的华人不分老幼妇孺全被斩草除根。
战争期间的粮食短缺的灾难全部转嫁给华人承担,日本人故意以制造饥饿的方式对华人进行有计划灭绝。
为了摆脱大屠杀和饥荒,数千名华人从富裕的沿海逃到了内地的丛林,并在丛林边缘依靠开垦图生存。
华人抵抗
在抵抗日本入侵的战役失利后,英国人对一支被认为组织严密的抗日武装进行了游击战培训,并教会他们在日占区从事破坏的技能。这些人组成了马来亚人民抗日军( the Malayan People's Anti-Japanese Army /MPAJA))并成为骨干力量,进入丛林进行抵抗。
在组建了华人抗日武装的同时,生活在丛林边缘随时准备逃进丛林的华人,作为抗日武装的民间支持力量也秘密运作起来。他们为丛林中的抗日武装提供补给和情报支持,是马来亚抗日力量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1943年,英国情报人员与MPAJA达成了一项协议,根据这项协议,MPAJA将接受盟军最高指挥官的指挥;盟军为其提供武器、弹药和爆炸物。到盟军返回马来亚接受日军投降,MPAJA兵力扩张到约有6 000人。尽管,他们很少进行战斗和破坏行动,给日军造成的伤亡甚微。然而,在战后,他们被奉为“抗日英雄”。
在盟军给予华人抗日武装荣誉的同时,曾经在英国殖民政府中供职又为日本人服务的前马来亚人公务员,在盟军占领当局“清除与日本占领军合作者”的行动中受到了惩罚。
这支华人抗日武装MPAJA被盟军解散时,他们隐藏了大量武器,这为战后发生在马来半岛的族际冲突做好了武器储备。然而,冲突的祸根来自日本统治时期的政策和马来族对华人的歧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