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历史故事来育人
宋代两个人的故事
(一)越努力,运气越好
这个人的名字很有诗意——樊若水,本来在南唐,普通的书生一个。他看到南唐的腐败,凋敝,连个进士都考不上,于是愤恨之余投奔了赵匡胤。
樊若水跋山涉水,一口气跑到开封府,向皇宫递送了一封自荐信。赵匡胤读到了这封信,高呼:南唐李煜小儿,已尽入我袋中。并且向百官说:人才难得,此人重用。(我比较疑惑,为什么这个书生的信能被皇帝读到)
樊若水的人生从此开挂——特许参加进士科,后来直至升任太子右赞善大夫。
更令人拍手叫好的是下面的故事:
樊若水决定投奔赵匡胤之后,就打算替朝廷攻下南唐。樊若水懂兵法,决定帮助赵匡胤架一座浮桥。为了勘察测量,樊若水到具有地理优势的广济寺当和尚,一有机会,便在牛渚矶察看地形,并绘下图纸。
为了得到长江的宽度,以垂钓为名,带着绳子,不知疲倦的反复测量。
为了给要建造的浮桥固定,樊若水给广济寺捐一大笔钱,要求广济寺在牛渚山凿一个石洞。名义保佑船只,其实为日后渡江准备。
樊若水精心绘制的《横江图说》,堪称人类桥梁工程学的新纪元。
《横江图说》不仅有详细的施工规划与设计,连水纹深浅都有标注,那些数据,可以说是樊若水用生命勘测出的。
樊若水也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座长江大桥的发明者与缔造者。
哪有什么运气好,只是有的人在你看不见的地方在拼命努力。
(二)范仲淹的人文情怀
给学生讲庆历新政,必然谈到范仲淹,说起范仲淹,必然要说《岳阳楼记》的士大夫精神——心系百姓的民本观和心系朝廷的使命感。
范仲淹做杭州市长时,赶上闹灾荒,他的赈灾措施很“另类”:动员各大寺庙的方丈扩大寺庙规模或者翻新旧的庙宇。而且还改造政府办公用房,大兴土木,完善基础设施。还搞体育活动,龙舟会等。
结果被监察部门“举报”给皇帝:不体恤百姓,铺张浪费,奢靡腐化。
范仲淹的“辩解理由:
第一:受灾的大多农民,寺院大兴土木,就需要大量木匠,泥瓦匠。
第二:举办龙舟会,城里人就会去看热闹,会刺激消费,老百姓就有生意可做。
第三:政府再开仓救济,百姓就有活路,就不会逃荒。土地就有人照料,秋粮就不会绝收。
后来,事实证明范仲淹是对的,杭州是灾而不荒。
从范仲淹身上看到的,不只是文章写得好,不只是有士大夫的责任与使命,更有关注民生的情怀,更有不一样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