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顽童周伯通为什么如此讨喜?周伯通为什么位列"天下五绝"之首金庸笔下的周伯通到底怎么理解他的隐含寓意是什么
老顽童周伯通为什么如此讨喜
第一,老顽童的练武态度。
别人是苦练武功,老顽童却是在玩耍武功,所以老顽童才会在他的师兄王重阳逝世之后,达到武功的最高境界。在世的超一流武功高手东邪、西毒、南帝、北丐,到后来实际上谁也不是他的对手。之所以如此,最重要的原因正如孔子所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于武功,老顽童是打心眼里好之、乐之,无形之中就已经达到了别人苦苦修炼而不可得的最高境界。只有他才能想出“双手互搏”的游戏,也只有他才能理解“空明拳”的真谛,更只有他才会为了学到一门新奇的武功而不惜拜曾孙辈的杨过为师。
老顽童能在练武之中获得足够的乐趣,武功不仅只是他的一种“游戏”方式,而且还是他人生的主要内容。正因如此,他才能达到别人所不能达到的成就和境界。练武如此,学习和研究其他东西,何尝不是如此?
第二,老顽童的性格人品。
老顽童心性淳厚、善良可亲、不计任何荣辱得失,更无报仇雪恨之心。最典型的例子是,黄药师不仅骗取了他的《九阴真经》,还打断了他的腿,更是将他关在桃花岛长达十五年之久,但他却没有半点报复之心,对黄药师也没有一丝恶念。他把这场人生的厄难当成了他和黄药师之间的一场游戏,他一直在苦苦坚守自己的“游戏规则”。
第三,老顽童不慕名利,超然物外。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名往。只有纯朴天真、心地空明的老顽童能够真正地超然物外,不为名利所绊。在《神雕侠侣》的最后一回中,天下英雄重上华山,再一次论剑排名,连一向狂傲的黄药师也对老顽童心悦诚服。
第四,老顽童这一形象是对中国儒家传统文化的根本性的颠覆。
老顽童的形象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价值,那就是对中国儒家礼教文化传统做出根本性的颠覆。儒家礼教讲究克己复礼,将社会理想高高置于人性之上,所以有“存天理、灭人欲”的道理。传统的中国人的典范,是“少年老成”,就是有道德、守纲常,但却缺乏童心、压抑人性。黄药师一生“非汤武、薄周孔",对传统礼教进行不懈的批判,但却远远比不上老顽童的人生实践那样具有本质性的颠覆意义。一切传统礼教,都不在老顽童的思想观念中:只要他嘻嘻一笑,所有的说教都会显得无能为力,甚至荒诞无稽。
周伯通为什么位列"天下五绝"之首金庸笔下的周伯通到底怎么理解他的隐含寓意是什么
寓意是无欲则刚,位列五绝之首的原因是无欲无求,比其他几人境界都高。
周伯通无求无欲,比黄药师和一灯高出一筹,论功夫,他应该是天下第一,很多时候他和别人打架都不用九阴真经上的和左右互搏术,要用上,估计没人能胜过他。另外,在第三次的华山论剑中,功夫已经不是唯一的标准。周伯通心性和功夫都无人可及,他得第一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
绝是什么,不仅仅是武功高强,不过论武功,周伯通是高手,而且是武迷!更重要的是、杨过的情、郭靖的忠、一灯的淡薄、黄药师的邪,这还是有所牵绊,可周伯通呢,一生无牵无挂、无名无利!”新五绝“之首周伯通当之无愧。
周伯通天生是个乐天派,喜欢无拘无束的玩;他深得道家养生要旨,长寿有道,逍遥自在地生活在天地之间。
寓意:无欲则刚。
周伯通,是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及《神雕侠侣》中的人物,王重阳(“中神通”)的师弟,全真七子的师叔。他天性纯真,爱作弄别人,故有“老顽童”之称。他不拘小节,与晚辈郭靖结拜为兄弟。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作品最初于1957到1959年在《香港商报》上连载,后收入《金庸作品集》中,连同后来的《神雕侠侣》和《倚天屠龙记》一并,被称为金庸小说的“射雕三部曲”。
自1957年元旦以来,《射雕英雄传》一直在《香港商报》连载,偶尔金庸生病才会停下,比如1959年4月18日,编者告白,“金庸先生因病,‘射雕’暂停两天”,4月20日恢复。
据金庸自述:写《射雕》时,他正在长城电影公司做编剧和导演,这段时期中所读的书主要是西洋的戏剧和戏剧理论,所以小说中有些情节的处理,不知不觉间是戏剧体的,尤其是牛家村密室疗伤那一大段,完全是舞台剧的场面和人物调度。
《射雕英雄传》曾作过不少改动。金庸在修订时删去了一些与故事或人物并无必要联系的情节,如小红鸟、蛙蛤大战、铁掌帮行凶等等,除去了秦南琴这个人物,将她与穆念慈合二为一,同时也添加了一些新的情节,如开场时张十五说书、曲灵风盗画、黄蓉迫人抬轿与长岭遇雨、黄裳撰作《九阴真经》的经过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