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哪些关于“孝”的故事?古代科举殿试,皇上主持,皇上会亲自来吗
古代有哪些关于“孝”的故事
1、孝感动天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
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
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2、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3、百里负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
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
4、鹿乳奉亲
郯子,春秋时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一次取乳时,看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猎人敬他孝顺,以鹿乳相赠,护送他出山。
5、拾葚异器
蔡顺,汉代汝南(今属河南)人,少年丧父,事母甚孝。当时正值王莽之乱,又遇饥荒,柴米昂贵,只得拾桑葚母子充饥。
一天,巧遇赤眉军,义军士兵厉声问道:“为什么把红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开装在两个篓子里?”蔡顺回答说:“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红色的桑葚留给自己吃。”赤眉军怜悯他的孝心,送给他三斗白米,一头牛,带回去供奉他的母亲,以示敬意。
古代科举殿试,皇上主持,皇上会亲自来吗
皇上不一定会亲自来,有的时候会来,有的时候不会,不过最后录取前三甲的时候一定是皇帝亲自批阅点头。
一、殿试殿试是古代科举考试的最后一关,考完就可以分发到全国各地成为官员。古代考中秀才就相当于现代考高中,考中举人就相当于现在考上大学。但古代的举人含金量更高,古代考中以后,基本上就可以运作一下做一个小官。戏文里经常说的那些乡绅很多都是举人。在往上就是贡生,考中贡生以后就相当于一只脚踏入了官场。之后全国各地的贡生就会到京城去参加殿试,由考官将他们排定名次分为一甲二甲三甲,三等。一甲是他们的前三名分别是状元,榜眼,探花。二甲就是进士,三甲则是同进士出身。
二、殿试的由来殿试从晋朝就有过差不多的雏形,到了唐朝的时候有好几个皇帝做了类似的事情,等到了宋朝的时候殿试就已经定下来了。等到了明清时期,就发展成了我们所熟悉的样子。
三、殿试皇帝会来吗殿试之所以叫殿试,是因为他的考试地点在皇宫之中,而且和皇帝密切相关。最后的前三名判定必须要经过皇帝之手。古代科举考试被谁敲定录取的就可以算作是谁的学生,而最后的殿试环节与皇帝密切相关,所以最后的那一批人又叫做天子门生。
殿试出题监考,批阅,排定名次,等各个环节,总有一个和皇帝有关。除了最后环节以外,前面的环节有的时候会有皇帝出现,而有的时候则没有。一些比较勤奋的皇帝可能会自己出题,然后亲自监考,最后批阅,而有一些则是最后排个前三名次就行。所以有没有皇帝出现还是要看皇帝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