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奋好学的故事5篇600字
6年前,我和同学绫子大学毕业后一起闯荡广州。在南下的绿皮火车上,我们踌躇满志又颇为惶恐。一天一夜后,突然置身于广州的花花世界时,我们内心的激动无以言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勤奋好学的故事,希望你们喜欢。
勤奋好学的故事1
1781年6月9日,史蒂芬孙出生于英国一个贫苦的矿工家庭。他的父亲是煤矿里一个看管蒸汽机的司炉工,母亲是一个普通的家庭妇女。全家8口人,主要靠父亲微薄的收入来维持生活,日子过得十分艰难。史蒂芬孙上不起学,8岁那年,他就去给人家放牛了。
除了替人家放牛之外,史蒂芬孙还有一项工作就是给在煤矿工作的父亲送饭。每次来到父亲工作的锅炉房,他都会被那些不停转动着的机器迷住,他总是出神地看着锅炉中熊熊燃烧的烈火,忘情地听着机器隆隆转动的声音。他很想弄明白:它们为什么可以自动转起来,而且力量会这么大?他想,自己长大以后,要是也能像父亲那样当一个司炉工,操纵巨大的蒸汽机干活,那该多好!
放牛的时候,他就常用泥巴来做自己想像中的蒸汽机,锅炉、汽缸、飞轮等各种各样的部件都有。14岁那年,史蒂芬孙真的当上了一名见习司炉工,负责给蒸汽机添煤、加油和擦拭机器零件。看着机器在自己的操作下飞快地转动,他高兴极了。但是时间久了,他觉得只是看着机器转动不过瘾。他开始在心里琢磨起来:这机器是怎么转动起来的?它的内部结构是什么样的?
有一天,别人都下班回家了,史蒂芬孙一个人偷偷地把蒸汽机拆开了,他把所有的零件都仔细观察了一遍。但拆散容易装配难,他忙乎了好半天,才勉强把蒸汽机重新安装好。回家的路上,他老是提心吊胆,担心蒸汽机第二天转动不了。谁知道第二天一发动,那台蒸汽机比平时转得还要好。这次成功拆装之后,他的胆子也大多了,以后就经常这样拆了又装,装了又拆,把那台蒸汽机的各个零件都摸了个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史蒂芬孙多么渴望自己也能造出一台机器。他模仿着拆装过的那台蒸汽机,试着画了一张草图送给煤矿的工程师看。工程师看后,高兴地拍着他的肩膀说:“好啊,有志气的孩子,希望你多读书,多掌握科学知识,将来发明一台比蒸汽机更好的机器!”可是,史蒂芬孙从小没有进过学校门,怎么读得懂高深的理论书籍呢?
勤奋好学的故事2
教室外面常常会传来这样的讥笑声。小学里的许多学生都讥笑这位“大学生”并没有在念大学,却是在念小学。然而,史蒂芬孙不怕羞,不怕讥笑,他毫不介意,只顾埋头苦读。史蒂芬孙白天要到矿上上班,为了多挣些钱养家糊口,休息时间他还要替人家修理钟表、擦皮鞋,每天累得筋疲力尽。可是到了晚上,史蒂芬孙总是第一个进教室,专心听讲,埋头学习。放学以后,别人都睡了,他还在昏暗的灯光下复习功课、做作业。由于他勤奋好学,刻苦用功,很快就掌握了许多科学知识。
1803年,史蒂芬孙被提升为煤矿的机械修理工。1810年的一天,矿上的一台运煤车突然出了故障,许多机械师都找不出毛病在什么地方。史蒂芬孙看了一会儿,就对总工程师说:“让我试试吧。”那些机械师都不相信他,认为一个“毛头小子”怎能把机器修好呢,但史蒂芬孙很快就把运煤车修好了。煤矿经理知道这件事后,马上把史蒂芬孙提升为机械师。
史蒂芬孙在煤矿工作时,每天看到运煤工人总是用力地把煤从矿井里一点点地背出来,工作非常辛苦,就萌发了一个伟大的念头:他要制造一辆既可以运很多煤又跑得很快的蒸汽机车。于是他就埋头设计起这样的机车来。
1814年,史蒂芬孙造出了一台名叫“半统靴号”的火车头。当他驾驶这个火车头,在煤矿进行试车表演时,很多人都嘲笑这辆只能拖30吨货物,每小时只能走六七公里,样子像笨鸭子一样丑,走起路来像地震一样响的破车。还有一些不怀好意的人竟然到处造谣,说:火车的声音很响,这会使牛受惊,不敢吃草,从而牛奶就没有了;鸡鸭受惊,从而蛋就没有了;而且火车的烟筒里会放出毒气,将杀绝飞鸟;火星四溅,将酿成火灾;倘若锅炉爆炸,后果更是不堪设想,乘客将遭断手折骨之痛!一些原来赞成火车试验的官员,听到这些谣言也开始极力反对,并且非常肯定地说用蒸汽机车做交通工具是根本不可能的。
勤奋好学的故事3
他是一位医生的儿子,他的父亲曾经给英国首相老皮特看过病,治好了老皮特的风湿病。老皮特赐给了他父亲一个庄园,自此,他们家也成了一个小小的农场主。当然,这不是他成功的重要条件,重要的是他在老皮特的家里认识了小皮特。两位年轻人一见如故,谈得很投机。那时候,他刚刚从牛津大学毕业,在伦敦一家律师事务所当律师。而小皮特已经是下议院的议员。小皮特说服了他,他开始投身政界。
他的可贵之处就是勤奋。勤奋在某些时候不是一种性格,也不是一种美德,而是一种才能。小皮特就是看上了他的这种才能。在小皮特的帮助下,在他27岁那年,他终于成为德维瑟斯选区的议员。这时候,小皮特已经成为英国的首相。
当然,小皮特是不甘于让他做一位普通议员的。1784年,他竞选下议院院长。他的演讲很糟糕,答辩也很糟糕。但是,他很勤奋。在他当下议院议员的4年里,他总是不分昼夜地争取朋友支持议会,说服议员支持小皮特。在投票选举的时候,他竟然以绝对优势当选为下议院院长。这一干就是12年。他是一位出色的下议院院长,也是首相小皮特最亲密的战友。两个人经常在工作之余,一起喝红葡萄酒。
1801年,小皮特在工作上与国王乔治三世闹了一点小别扭。小皮特给乔治三世下了最后通牒:如果国王不同意以解放天主教徒为部分代价换取同爱尔兰的议会联盟,他只好让国王另选新的首相。本来,小皮特是想耍耍小性子,给国王一点压力。没有想到,乔治三世竟然接受了小皮特的辞呈。
国王乔治三世看上了他,打算让他担任英国的首相。这种想法很可怕。因为,作为英国的首相必须有显赫的身世。他虽然当上了下议院院长,但是,除了乡下那座小小的农场外,他什么也没有,甚至在伦敦没有一座用于居住的房子。但是,乔治三世到乡下看过他的农场和他建立的一支奇兵义勇军(类似于中国的民兵),乔治三世认为他是一位勤奋的人。乔治三世说,勤奋本身就一种才能,他有能力领导这个国家。为了提高他的身份,乔治三世封他为第一代西德默斯子爵,赐给他一座位于伦敦显著位置的大房子,外加七头牛。这样一来,英国皇室就没有话可说了。
他代替小皮特,当上了英国首相。他曾经真挚地邀请小皮特加入他的政府。可是,小皮特拒绝了他。小皮特说:“我只能做一位出色的首相,但是,我做不好一位出色的部下。英国的权利应该集中在首相的手里!”不过,小皮特还是支持他做英国首相。他依然很勤奋。他把英国政府打理得有条有理。他大幅度地减少税赋,赢得了中产阶级的支持。他与法国谈和,建立了正常的外交关系。但是,老实说,他没有一位英国首相应有的风度。他的演讲依然很糟糕,说话吞吞吐吐的,就像打隔山炮一样,不能给国民以鼓舞和振奋。很快,在政敌的攻击下,他干了三年的英国首相最终又被他的最亲密的朋友小皮特所代替。
勤奋好学的故事4
沉寂了几年的海岩忽然又热了起来。江苏卫视将他的旧作《玉观音》、《永不瞑目》、《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打包改编,起名《生死之恋三部曲》,100集一起推出。《一场风花雪月的事》重拍了电视剧和电影版,他描写记者行业的新剧本《独家披露》也由高希希执导。
面对与同期出道作家相比,依然屹立在潮头的现状,海岩的说辞有点矛盾。一方面,他希望最好没人理他,同时他又有点得意地回忆起前些年媒体为他举办“海岩剧20年”的场景。“20多年了,我始终在一线编剧的位置上,文学这事儿是难过,不像演员,演个戏又红了,文学是原创,过了巅峰就会沉寂。当时很红的作家,现在都不红了。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三五天。”
海岩在工作和生活中是两张面孔,在昆仑饭店,他是威严的董事长;对朋友对儿子,他会变得尖刻,曾有人建议他写喜剧。这缘于他的生父——一个知识分子型国家干部。“我父亲宁丢人缘不丢包袱,得罪了不少人。我吸取了他的教训,说话还比较有分寸感,但我承认他是个非常有才华的人,我就没有他的才华。”
父亲讥笑海岩“聪明绝顶,不学无术”。天下大乱时,父母被关起来,海岩当了几年野孩子,因为生得瘦小,总挨揍。他崇拜力量,带着生存欲望强健体魄,成为游泳、篮球高手,又被单位领导评价“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他上楼从来是一蹦四个台阶,第一次意识到身体不好,是只能跨两个台阶了。他的第一本小说《便衣警察》的手稿藏在壁柜里,父亲发现后讽刺道:“你还能写小说?为了批判看看吧,我不是你爸爸根本就不看这种东西。”第二天晚上父亲敲他的门:“后面还有没有?赶紧拿过来。”听到平生第一个读者不肯说出口的表扬,海岩预感他可能成了。
从部队转业到公安系统,开始刮学历风,口才和笔头都不佳的海岩受不到尊重和重用,很自卑。参选北京市监狱团总支书记时,他在大会上只张嘴不出声,除非只有两个人,三个人他就紧张到不行。当他意识到领导就是“狗掀门帘子——全凭一张嘴”,又把自己锻炼得滔滔不绝,他的才能基本都是靠后天努力得来的。
勤奋好学的故事5
海岩比书斋作者多的是一份生活体验。1976年“四五事件”,他作为便衣被派往天安门观察群众,如果有人写了“反动标语”要跟出场外。那天下着大雨,他们一直守着,领导后来问海岩为什么没有跟出去。他装傻说:“都是文言文,我看不懂。‘扬眉剑出鞘,我哭豺狼笑’,我还以为是革命群众写的。”
三个月后唐山大地震,他是北京抗震救灾先遣队的第一批。这两次记忆都变成了铅字。在部队里他当过炊事员,转业后先后辗转于劳改局、前门大街派出所等部门工作,是白纸坊路口站过半年的交警,在公安部政治保卫处负责抓“反革命”,潜伏在竹园宾馆搜集情报,现在又在一个拥有17万员工的集团当老总。北京电影乐团团长王立平请他帮忙联系国际刑警,抓捕一名携带意大利小提琴出逃的工作人员。尽管案子没破,还是成了海岩的素材。“我创作的东西都来自于我的生活,只不过是我对生活的积累和记忆,不是对具体事物、人物和细节的记忆,而是对生活规律的判断,对生活情绪和情感、观念的积累。”
在父母眼里,海岩是家中唯一没上过大学的人,干的也是炒菜、端茶的活儿。20多年前,海岩说过:“像我们这种中年人,你要照顾到老的感情,照顾到小的情绪,太累了。”“我没有宣泄的出口,就是忍着慢慢消化。”别人通过抽烟、飙车、购物来减压,这些方法对海岩都不管用,他也不向人倾诉,只能埋在他编织的故事中化解白天的烦恼。但他也承认,他得到的最大的尊重来自于他的企业,而不是文化。与其他领导吃饭时,人家夸他写得好。他问:“你看吗?”对方说:“我家保姆看。”从企业界到作家圈,没有人和海岩谈文学。
相比本职工作,写作只占海岩业余时间的十分之一,尤其是近两年。他的写作工具更让人咋舌,他让记者看他的手机,新小说是以短信的形式,只要有一点空闲,比如吃饭时等上菜,他就写一条发给秘书整理。他不像别的作家辗转于灵感枯竭,体力够就没问题。海岩每天能够开始写作的时间不会早于晚上22点,有时他困得意识模糊了,还能继续写一会儿。因此,他常骄傲地宣称,他是中国最勤奋的作家,就像他总结自己的职场成功学秘诀:勤奋+忠诚。对写作,他也有这种本能的责任感。
勤奋好学的故事5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