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岁登基,二十四岁驾崩,死后陵墓被掘、尸体被抛的宋哲宗。
北宋到了宋哲宗手里,已历六帝,度过一百二十多年了。
哲宗赵煦(1077-1100),神宗第六子,母朱氏,因五个哥哥皆早死,所以他得以长幼次序继位,时年九岁。当皇帝时,哲宗还是一个不懂事的孩子,其祖母高氏(滔滔)垂帘听政。在他十七岁之前,国家大事全由高氏一手决断。
根据祖母的指示,哲宗只能签书“可”或“不可”,即史上所说的“隅坐画诺”。听政后,他对此颇有怨言,不止一次地对大臣说:“朕当时坐在后面,个头又矮,朝里事情一无所知,只能每天看着太皇太后的脊背和臀部”。尽管高氏没有放权给哲宗,但她一直没有放松对他的管教。她委派吕公著、范纯仁、苏轼等贤达为哲宗的侍读,想让他成为恪守法度、通晓经义的皇帝,尤其是象仁宗一样的仁慈君主。
在个人生活方面,高氏对她也是事无巨细,悉心管教。由于担心哲宗耽于女色,年少伤身,高氏给他派了二十个年长的宫人侍候左右。晚上,哲宗每天要到高氏榻前的阁楼上就寝,令他十分反感。
哲宗十几岁时,高氏想磨练他的理政才能,和大臣们议政时,常常征求一下他的意见,哲宗总是冷冷回答:“娘娘都处分了,还要我说什么”。有一天,高氏发现之前她命人搬走的一个旧桌子又出现在哲宗的寝宫,便问他为何如此,哲宗答道:“这是先皇遗物”。高氏听到不由大惊,已知自己死后,哲宗定会把自己的施政方针全盘否定。1093年,高氏病逝,哲宗开始亲政。他马上贬谪司马光、范纯仁、苏轼、苏辙等元佑旧臣,提拨章惇、曾布等革新派,基本上推翻了高氏听政时的所有举措,朝野俱惊。此后,朝堂上洛党、蜀党、朔党等互相攻讦,争斗不休。边境上与辽、西夏战事日益吃紧,面对错综复杂的国事,满以为太皇太后死后自己可运筹帷幄、独断乾坤的哲宗,对此束手无策,无力解决。北宋政权延续到此,已“政事日敝”,种下了亡宋的祸根。
1099年秋,哲宗宠妃刘氏为他生下一个儿子,哲宗大喜,取名赵茂,并册刘氏为皇后。也许是乐极生悲,刚过了满月的赵茂竟夭折了,哲宗非常难过,辍朝三日。祸不单行的是,仅仅隔了四天,他与刘氏两岁的女儿杨国公主也暴病而亡,又辍朝三日。哲宗忍受不了接连的打击,病倒在床。
1100年正月12日,哲宗病逝,年二十四岁。死后停丧七个月,于八月葬于永泰陵。史载,永泰陵工程浩大,仅各种石块就达三万多块,石匠达四五千人,民工等一万多人。由于工程量大,日期紧,以山陵使章惇为首的官员心急如火,对工役们非常残暴,致使民工不堪虐待,纷纷逃亡。工地上饥饿、病累而死的日日不断,死者多弃于荒野乱石之中,多年后,附近村民都可望见累累白骨。
《采石场笔记》载:居山土人皆云,至久积阴晦,常闻山中若声役之歌者,意其不幸横夭者,沉魂未得解脱逍遥而然乎?
这些沉魂冤鬼们发出的“声役之歌”,当是在控诉章惇等的暴戾,乃至诅咒哲宗的劳民伤财吧!
陪葬在泰陵的,有他极其宠爱的皇后刘氏,还有她那位两岁夭亡女儿杨国公主,公主的坟茔在当时也颇高大,显示哲宗对她的疼爱。
尽管山陵修建如此宏大、坚固,但还是免不了历史的劫运。1130年,金朝扶持的“大齐”政权,对坟陵进行了破坏性的盗掘,陵内珍宝文物被劫一空。南宋高宗时期,有人在杭州市场上购得一只水晶注子,高宗见到后,泪如雨下:“这是先帝哲庙陵寝之物,今零落至此,怎不伤心。”1148年,南宋太常少卿(负责礼仪的官员)方庭硕出使金国,抽机会到宋陵察看。举目所见,一片凄凉,各陵几乎全被掘开,整个皇陵惨不忍睹。
方庭硕到了哲宗的永泰陵时,他竟然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神:哲宗尸骨竟被抛掷于陵外。在古代社会,祖宗或者君父被开坟掘墓、暴尸荒野,是奇耻大辱,也是最令人伤心之事。这位臣子伤心痛哭,脱下身上的袍服,将哲宗的尸骨包裹起来,重新置放陵中。
就此事,后人有诗写道:
先帝侍臣空洒泪,
泰陵春望已模糊。
事实正是如此。如今的泰陵,只剩下一片庄稼地里的土丘,远远望去,全无帝陵的气派了。
《宋史》中这样评价哲宗:假绍述之言,务反前政,报复善良,驯致党籍祸兴,君子尽斥,而宋政益微矣。吁,可惜哉!
哲宗无子,嗣君为神宗十一子赵佶(徽宗),二十七年后,赵佶和他的众皇子、公主等悉被金兵所俘,北宋灭亡。所以有人曾这样说:“北宋之亡,哲宗已埋下祸根。”
@非非空 原创首发
图片来自网络
参考文献:
《宋史》,《中华帝陵》,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