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法二十四节气表


天干地支

  中国历法以月球绕地球一周的时间(29。5306天)为一月,以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365。2419天)为一年,为使一年的平均天数与回归年的天数相符,设置闰月。据记载,公元前六世纪中国开始采用十九年七闰月法协调阴历和阳历。

  中国历法用天干、地支编排年号和日期,天干共十个字,因此又称为十干,其排列顺序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共十二个字,排列顺序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其中甲、丙、戊、庚、壬为阳干,乙、丁、己、辛、癸为阴干。子、寅、辰、午、申、戌为阳支,丑、卯、巳、未、酉、亥为阴支。阳干对阳支,阴干对阴支得到六十年一周期的甲子循环。

  这二十二个字错综有序,充满圆融性与规律性。它显示了大自然运行的规律,即时(时间)空(方位)互动,和阴与阳的作用结果。中国历法充分体现了阴阳五行的思想,蕴含着自然循环运化的规律。

  二十四节气简介

  二十四节气是我们中国独创的历法,在战国末期吕氏春秋就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记载,到了汉代淮南子。天文训中就有记载和现在完全一样的二十四节气的内容。

  二十四节气是以太阳历为基础,根据视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从黄经0起,每15为一节,每月一个中气和一个节气,全年分十二个中气和十二个节气,以后合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地球绕太阳运行公转轨道上一周为360度上所处的位置来划分的,以春分为0度(也就是地轴和黄道面呈23。5度太阳直射赤道时为春分)清明则为15度,之后每隔15度为一个节气,当阳光直射北回归线时是夏至,当阳光往南移再直射赤道时为秋分,这时在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也正好是180度,而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时是北半球的冬至,当地球绕回到春分点时候,太阳光又直射赤道了,就是如此周而复始。可以说这是阳历的算法,所以二十四节气的日期基本上是固定的,上半年是六日,二十一日;下半年是八日,二十三日;只是有时会差个一两天,这是因为阳历闰年比平年多一天的缘故。而我们老祖先是用月亮为周期的阴历,阴历的闰年比平年多一个月,所以节气的日期不固定,这也显示我们老祖先极具智慧的,兼顾到月亮望朔影响潮汐,又能配合地球绕太阳公转周期,和掌握太阳光直射赤道时的春分和秋分点。这种每年节气的日期都不固定,如此复杂的农民历却流传使用了数千年,实在是我们中国相当重要的资产。

  二十四节气按天文、气候和农业生产的季节性赋予有特征意义的名称。即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其中反映四季更替的有二分、二至和四立;直接或间接反映温度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小寒、大寒、白露、寒露、和霜降;反映降水的有雨水、谷雨、小雪、大雪。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处暑则是反映物候的节气。

  二十四节气以自然季节现象和农业活动相结合为内容。春分、秋分表示昼夜平分,气候适中;夏至、冬至表示暑夏寒冬的到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表示春夏秋冬四季的开始;雨水表示降雨季节的开始;惊蛰是冬眠蛰虫开始复苏,出土活动;清明表示天气开始转暖草木新绿,景象清新;谷雨是降雨开始增多,有利于谷物的生长;小满表示草木开始繁茂,夏熟谷物子粒开始饱满;芒种是一年中农事繁忙的时节,需要及时进行夏收、夏管、夏种;小暑、大暑是一年中最炎热的季节;处暑表示炎热季节的结束;白露表示气温下降快,湿度尚大,多露水;寒露表示地面辐射冷却快,凝结的露水温度低;霜降表示进入降水季节;小寒、大寒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时节。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中国黄河流域的气候特点,表示温度的节气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表示降水的节气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七个节气,大部分在春播和秋播季节,强调水分对农业的重要作用。雨水节气表示降雨开始和雨量开始增多两个含义,在这些节气中白露、寒露和霜降虽是降水现象,但温度的意义更重要,也可以作为温度表示降温程度的节气,表示日照长短的有二分、二至,反映了日照时数的季节变化。二十四节气中的这些节气明显地表示气候的季节变化和转折。其他节气中,惊蛰间接表示地温的升高,清明、小满通过物象表示气温的升高,芒种以农事活动表示盛夏到来。节气都表示气候特征。

  由于二十四节气的名称是在黄河流域的老祖先累积数千百年的气候特点和农事活动的结晶,主要是反映黄河流域一带的气候特性和平均状况,但我们中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有临海的季风气候区,有内陆的沙漠气候区和高原气候区及草原气候区等不同的气候特性,所以二十四节气的名称要一体适用于各种不同地区是有困难的。由于每个节气在黄道上都有它一定的位置,基本上是能够代表固定的气候规律,尤其是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在天文上都能确切表示太阳光直射地球纬度的特性点,至于和温度有关的节气如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和白露、降霜以及和降水有关的雨水、谷雨、小雪和大雪就不是各地全部适用了,和农事有关的芒种更是有相当大的差异。也就是因为如此,各地农民配合当地气候和实际生产的情况,创造出相当多灵活而适用于各别地区的谚语,二十四节气名称则依旧保存,也就是说同一节气的谚语适用于甲地,乙地则未必适用,例如冬小麦播种来说,华北是种麦秋分早,霜降迟,寒露正当时;华中则是寒露霜降种麦正当时;江浙一带却是立冬种麦正当时。又如棉花播种,在华北是清明早,小满迟,谷雨种棉正当时;华中则是清明前好种棉;苏、浙、皖一带却是要穿棉,棉花种在立夏前。

  据记载,公元前二世纪中国汉朝采用农事二十四节气。

评论问答

读中国现代白话小说《呐喊》随笔读中国现代白话小说《呐喊》随笔1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鲁迅先生的作品。读过那么多的文学作品,《呐喊》文集却让人读过后荡气回肠,久久不能忘怀。《狂人日记》,“疯言疯语”可所说的却未必不是真话。那本写满“吃人”的日记,是社会的真实写照。恐怖的封建压..

在鲶鱼洼(今分水岭水库)西南,老嘉山北有座小山包叫"金牛山"。传说山上有头"金牛"常在春耕、秋种中出现,帮助贫苦人家耕田、耙地。奇怪的是只要是"金牛"耕耙下种的庄稼,无论是旱涝都能丰收。传说中此"金牛"就是五百年前金岭村金家老二,名叫金牛死后变的。究竟是怎么回事儿,且容从头说起。相传金岭..

西湖风景区南缘月轮山麓到二龙头山麓,是当年华东四所著名教会大学之一的之江大学所在地,今为浙江大学分部,俗称浙大三分部。一九一六年,美籍《中国通》司徒雷登的弟弟司徒华林任之江大学校长后,下令在校内头龙头与二龙头两山之间的山涧上架设一座木桥以便利师生通行。此桥周围林木葱蔚,桥下山泉幽..

在明光西北约40里的石门口西北有一奇特的自然景观。山腰石崖上有一道裂缝,宽约一尺,长约七尺,深不可测。裂缝两边石壁如烟熏火烧一般,用手擦摸,手上会有一层黑灰。这裂缝中常常冒出黑烟,远看如云。每当有黑烟冒出时,天就会降雨,黑烟的浓度,烟云的大小和雨量的大小成正比。曾有放牛的孩子将斗笠..

楠溪故事之一有一个剃头老师叫阿春,人生驼背,胆生大。他话会讲,手会动,见了美女,涎直流。他手艺好,名声臭,年过三十还没娶老婆。听说村里来了个新住户,那个女儿貌生好冇讲道,他就心里痒痒真想苦。想来想去冇办法,他只好重金求媒婆。媒婆热天穿短裤,陪那美女阿秋去溪边洗衣服。阿秋看看媒婆臀..

女山北面,东到洪山头,西至潘村东,范围数十里,原是一望无际的芦苇荡。6/70年代,有一年端午节前,我还跟四婶去那里选苇叶包粽子。这片芦苇荡在当地人称"张凤滩",是因人得名,要问端详,得从一段美丽动人的故事说起。相传,清朝道光年间,盱眙县城有个富商叫严伍信,家财万贯。城里有华屋楼阁,沿街..

黄龙洞又名无门洞,飞来洞。地处西湖北山栖霞岭北麓茂林修竹深颇洞天福地之气象。它虽以洞名,其实近代以来较为吸引人的是道观园林胜景,而在晚清以前,则以佛寺驰名湖上。相传南宋乾祜年间,江西龙兴(今南昌)黄龙山以祷雨灵验著称的慧开(无门开)禅师应邀来到西湖,居住在栖霞岭北麓一处小奄中。一..

南宋年间,有一年,又逢三年一次的大比之期,各地学子纷纷云集京城临安,城中旅店早已人满为患。却说“西湖十景”印月井旁的吉祥旅店里,住着严州府睦州文昌的一位学子何梦桂举人,早在三月前就离开石峡书院来这里复习迎考。有道是“十年寒窗无人识,一举成名天下知”,何举人一边紧张学习一边掰着手指..

从前有个穷书生,屡试不中,仍苦读不已。这一年,赶考的日子又近了,他更是日夜用功。一天深夜,他刚睡下,便做了个梦,梦里他被关在一个四面都是墙的房间里,怎么呼喊求救都没有用,吓得他一激灵就醒了。书生觉得奇怪,便去请人解梦,解梦的先生听完笑道:“好梦,好梦,置之死地而后生(升),你这次..

在滁州沙河镇和明光张八岭镇交界的地方,有一座挺拔高大的山峰,山上树木茂盛、四季常青。这山有个美丽而神奇的名字叫"白米山"。在当地有这么一段美妙的传说。相传,很早以前白米山叫乱石山。山也没有现在这么高,那么挺拔,那么美丽。杂草丛生、乱石成堆、稀稀拉拉有几棵杂树。可绕山有一条常年不干,..

本内容由赛典赤发布在民间故事频道

本内容发布在历史时间网网,中国历法二十四节气表是一篇由赛典赤创作的发布的历史文章,最新最全的历史内容数据信息平台,本站支持发布收藏转发分享海报,更多请登录历史时间网网。

作者

    《历史时间网》感恩您转发民间故事内容历史,支持赛典赤的作品,,如需投稿请登录本站,登录后即可投稿分享收藏,并且看作文获取积分兑换礼品。

    登录 投稿说明

    https://www.lishitime.com/news/30531.html

长按下面的图片另存或分享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