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立李治为太子,李治递上一道奏折,暖化了李世民的心
唐朝有“太子魔咒”之说,有人统计,唐朝的太子被废(或被杀)的概率高达37%,从唐朝第一代太子李建成开始,到第二代的李承乾,再到第三代的李忠、李弘、李贤,以及第四代的李重润、李重茂等,唐朝几乎每一代都有太子以悲剧收尾。唐玄宗的第二任太子李亨(唐肃宗),在东宫战战兢兢生活了18年,连大臣都不敢得罪。因此,有人感慨:唐朝的太子不敢当。但纵观唐朝的诸位太子,有一个人较为例外,自从他当上太子之后,从来没有被父皇怀疑过,此人就是唐高宗李治。
李治在众多唐朝太子中是极其幸运的,他作为李世民第九子(嫡三子),两位嫡出的兄长年富力强,大哥李承乾从8岁起就被立为太子,二哥李泰聪明过人,最得父亲疼爱,李治从未想过,自己这辈子还有“太子命”。然而,历史总是戏剧性的,因为两位哥哥为了东宫之位争夺日久,太子李承乾意欲通过谋反来逼李世民提前禅位,最终政变失败,李世民一怒之下,贬李承乾为庶民。
嫡长子被废,嫡次子李泰以为自己的春天来了。结果,李世民认为李泰长期图谋太子之位,其心可诛,拒绝立李泰为太子。在长孙无忌等人的建议下,李世民立嫡三子李治为太子,李治因此获利,成为李世民的第二位太子。
话说回来,李治得到太子之位的时候,是什么心态呢?《资治通鉴》云:
上谓治曰:“汝舅许汝矣,宜拜谢。”治因拜之。
在李世民和长孙无忌等人商量立李治为太子的时候,李世民召来李治,对李治说:“你的舅舅长孙无忌让你登上太子之位的,你应该拜谢他。”李治于是向长孙无忌行拜谢礼。
李治听闻父亲要废除大哥李承乾、贬谪二哥李泰,然后立自己为太子,并没有惊讶,也没有推辞,而是很麻利地向推荐他为太子的长孙无忌拜谢。可见,在李治看来,虽然侥幸得到太子之位,但他还是很欣喜的。
李治的这种想法也无可厚非,毕竟,太子乃一国之储君,未来之皇帝。在封建国都里,得到这个位置就如得到了王朝的未来,焉能不喜?
事实上,李治不仅欣喜,他还非常善于表现。他的一系列表现,让李世民觉得:选李治当太子,是一个正确的决定。
有了之前的教训,李世民为了防止李治的太子之位再被其他皇子觊觎,不仅派了长孙无忌、房玄龄、萧瑀、李勣等高规格团队来当李治的老师,还重新规定了大臣、皇子见太子的礼仪。李世民不管是上朝听政,还是下朝吃饭,都把李治带在身边。
吃饭时,李世民教导李治:“汝知稼穑之艰难,则常有斯饭矣。”(你知道耕种的艰难,才能常有饭吃。)
骑马时,李世民教导李治:“汝知其劳逸,不竭其力,则常得乘之矣。”(你知道劳逸结合,不一次性耗费马的力量,才能永远有马骑。)
坐船时,李世民又教导李治:“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民犹水也,君犹舟也。”
在李世民的教导下,李治逐渐成了一位优秀的太子。然而,除了对李治的勤勉较为满意外,李世民内心其实还藏着一件让他耿耿于怀的事情,那就是他的另外两个儿子——李承乾和李泰。
李承乾和李泰都被李世民贬到外地,作为皇帝,李世民的确无法原谅他们,但作为父亲,李世民内心十分挂念他们。李世民曾感慨说:
“父子之情,出于自然。朕今与泰生离,亦何心自处。”
这时,李治看到了父亲的心思。
贞观十七年五月二十五日,天气炎热,李世民在和房玄龄等人议事之后,感觉热汗直流,于是到后宫中换了一件衣服。当李世民再次出现在大家面前时,李治立即给父亲递上一道奏折,奏折曰:
承乾、泰衣服不过随身,饮食不能适口,幽忧可愍,乞敕有司,优加供给。
李治的奏折内容很简单,意思是:天气热了,李承乾和李泰带的换洗衣服不知道够不够,在当地的饮食是否还习惯,恳请父皇下旨,让当地的地方官多照顾一下他们。
李治的这道奏折,简直暖化了李世民的心。李世民没有想到,李治登上了太子宝座,对两位哥哥、昔日的竞争对手还如此关心。李世民立即下旨按照李治的意思办,同时重赏李治。从此,对李治更加信任。
从历史角度来看,李治对他的两位哥哥的确不错。次年,李承乾病逝,李治请旨遥祭兄长。李治登基后,多次给地方官下旨,要对二哥李泰“车服羞膳,特加优异”。
自古以来,皇帝最害怕的便是觊觎皇位之人,李承乾是曾经的太子,李泰是曾经谋取太子之位的皇子。李治对两位哥哥的态度,足以看出,唐高宗李治是内心宽广的帝王。您认为,李治是故意在李世民面前作秀,还是他本性如此呢?
本文参考《资治通鉴》《旧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