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 勃列日涅夫时期 苏联 军事方面资料?请说明下苏联各个领导人(从斯大林以后的: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戈尔巴乔夫)
求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军事方面资料
1964年10月中央全会后,勃列日涅夫上台,苏联的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在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的对外政策可分为三个时期:60年代末是苏联继续推行赫鲁晓夫制定的“和平共处”总路线及勃列日涅夫的“缓和”政策的时期,也是苏联进攻战略的准备阶段;整个70年代是苏联正式执行积极进攻战略,与美国进行全球争霸并大肆对外扩张的时期,也就是苏联进攻战略的实施阶段;80年代,苏联战略收缩时期.
1968年的“布拉格之春”事件
1969年,勃列日涅夫为了摆脱“布拉格之春”事件给苏联外交带来的困境,初步提出了关于“欧洲缓和”的设想和主张。到1971年苏共二十四大召开时,勃列日涅夫正式提出了6点“和平纲领”,并宣布要“把缓和摆在巩固和加强苏联‘和平共处’外交的首位”。
1972年5月22-30日,尼克松、基辛格访问莫斯科,同勃列日涅夫进行最高首脑会唔之后,东西方关系得到很大改善,友好对话开始代替了剧烈对抗。苏联与西方国家的经济交往明显增多:苏联同西方的贸易额由1970年的46亿卢布增至1980年316亿卢布,前后增长6倍;1964-1970年,苏从西方得到的长期贷款仅38亿美元左右,而1971-1980年间,贷款额增至300多亿美元。可见苏联凭借推行“缓和”政策获得了在与西方直接对抗中前所未有的好处。
虽然这一时期的东西方关系出现了一定缓和,并得到了一些改善,但矛盾却没有消除,反而有加深的趋势。例如:苏联在与美国第一阶段限制战略武器条约签署之后,却并没有在军备竞赛的道路上停下来,而是在保持数量优势的同时,继续发展战略核武器,并希望在战略核武器的质量方面赶超美国,而其质量提升重点是分导式多弹头导弹和导弹命中精度。1973年,苏联部署D级弹道导弹核潜艇、1974-1975年,苏联部署装有分导式多弹头的SS—17、SS—18、SS—19,这些都使得苏联在战略核武器质量方面与美国的差距在缩小。
在勃列日涅夫当政的18年间,庞大的军费开支和同样巨大的重工业投资,使得苏联的军事力量迅速膨胀,逐步改变了苏美之间的力量对比。60年代,苏联处于美国军事力量的压制之下,而到70年代时,苏联的军事力量已经能与美国平起平坐,有些方面甚至超越了美国。如:苏联海军在之前就是一支近海防御舰队,但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不仅使苏联领导人大力发展战略核武器,在海军司令戈尔什科夫大力支持下,海军得到了扩建,苏联舰队由近海防御舰队转变成为一支具有远洋作战能力的武装力量;战略核武器方面,1962年古巴危机时,苏联的战略武器(洲际弹道导弹、潜射弹道导弹)只有美国的1/4,当时美国拥有1038件,而苏联仅有265件,到1970年时,苏联已拥有洲际弹道导弹1300枚,首次超过了美国1054枚洲际弹道导弹的数量。
⑶苏联积极进攻战略的实施
70年代,苏联的对外扩张加快了步伐。西线的欧洲虽然是其与美国争夺的重点,但欧洲对峙着的数百万军队显然不是时能够动的了的;东线的越南在得到大量苏联军援之后,把美国拉的是很紧,可一个越南显然不是那么容易就把美国这么一个超级大国打垮的,当然苏联也没想过越南能把美国打垮,苏联要的只是其将美国赶出印度**而已;找来找去突然发现南线这个被称为“欧洲的软腹部”的中东和非洲地区是块好地方,这里西方国家都不能在很快的时间里聚集起强大的力量对抗苏联。于是,苏联立马利用军援、经援、军售以及条约对这里进行渗透。
1971年5月苏联与埃及签订《苏埃友好合作条约》,向其提供50亿美元的经济、军事援助,派遣军事专家顾问达18000多人。当然苏埃友好合作条约也拥有所有友好合作条约中必有这么一句话:缔约双方的任何一方遭到威胁,双方立即协商,以消除威胁并采取一定措施保障两国的和平与安全。同年8月,苏联与印度缔结《苏印友好合作条约》之后不到两个月,印度即入侵巴基斯坦,并占领了东巴基斯坦,在这一过程中苏联向印度提供了大量的武器装备;1978年11月,苏联与越南签订《苏越友好合作条约》,越南比之印度还要心急,缔约后不到一个月,越南便入侵柬埔寨,而越南的10万大军的指挥者就是苏联的军事顾问。而在整个70年代,像这样带结盟性质的友好合作条约,共有10多个第三世界国家与苏联签订。
除了建立条约网,控制渗透签订国和地区之外,利用代理人进行战争是苏联另一个主要干涉与扩张手段,而古巴军队在这阶段成了苏联的金牌打手。1975年,苏联通过古巴军队对安哥拉内战进行了大规模的武装干涉,把近2万人的古巴军队和大批武器装备运入安哥拉。苏联自己的军事人员包括飞机和坦克驾驶员、军事顾问等也直接参与了军事行动。1977至1978年,苏联又利用埃塞俄比亚和索马里在欧加登地区的武装冲突,在非洲之角实行大规模的军事卷入,向埃塞俄比亚运送了1.7万多名古巴军人和大批军火,苏联军官还指挥了古巴和埃塞俄比亚军队的联合军事行动。与此同时,苏联还利用古巴军队插手扎伊尔和民Z也门的内政。
此外,在70年代后半期,苏联还普遍加强了对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和军事援助,尤其是军事援助。1970至1974年苏联对第三世界的军事援助为140亿美元,1975至1979年猛增到300亿美元。
通过上述手段,许多第三世界国家被苏联直接或间接的控制着,这些国家的领导人无一不是亲苏派。在扶植起一批亲苏政权之余,苏联还在大西洋和印度洋沿岸、地中海、红海、南亚和东南亚等许多具有战略意义的地区获得了一批机场和港口的使用权,在越南、古巴、阿富汗更是建立了海外军事基地。苏联进攻战略的目标之一就是打击、削弱、排挤并力图压倒它的主要对手美国,而它在70年代的海外扩张在一定程度上削弱美国在全球的势力和影响,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这时的苏联自己也承认,其对外政策“在当前条件下具有全球进攻性”。
三、苏联战略收缩阶段
1979年12月底苏联入侵阿富汗以后,美国时任总统卡特立即要求苏联撤军,称其违反苏美缓和协议,同时,向美国国会提出停止审议第二阶段限制战略武器条约,并决定参取包括禁止向苏联出售高技术产品,停止对苏联的粮食运输和贸易关系,取消大部分经济、技术与文化交流,抵制在莫斯科举办的奥运会等在内的一系列对苏制裁措施。第二年,“卡特Z义”诞生,至此,美国一改70年代时的软弱形象,开始以强硬的态度维护美国的全球利益,如宣布波斯湾地区为美国的“切身利益范围”等,而这也标志着苏美缓和时代的结束。
进入80年代后,苏联陷入前所未有的逆境,特别是在里根上台之后。1981年里根上台执掌白宫,他的对外政策与其前任想比,更具进攻性,他奉行“以实力求和平”的战略,对军备控制没有一丝兴趣,所以还未得到国会通过的第二阶段限制战略武器条约在他眼里不过废纸一张,他想要的是“造就一种足以在必要时去取胜的力量”,为此他提出的1982—1986财政年度的军费开支高达1.6万亿美元。
苏联经济居高不下的积累率、不断增加的军费开支以及为了军备竞赛长期发展重工业造成的国M经济畸形都使得苏联国内的经济形式愈发困难,在这样的情况下苏联希望能够与美国等国缓和关系,减少对抗,最好是停止军备竞赛。勃列日涅夫明确表示“企图在军备竞赛中胜过对方和指望在核战争中获胜,这是危险的丧失理智的表现”。
但是,很可惜的是里根不是尼克松,停止军备竞赛的提议没有得到美国的积极响应,美国政F在1983年3月提出了“战略防御计划”(SDI)即所谓星球大战计划,里根琢磨着通过“战略防御计划”,既可以大大提高自身的核威慑力量,又可以带动美国科技经济的发展,还可以造成对苏联的技术和经济上的压力,从而拖垮苏联,真是一箭三雕的好办法啊。苏联见美国对其停止军备竞赛非但没有个强烈表示,还提出这么一个可能让苏联庞大的战略核武库成废铁的计划来,勃列日涅夫立马决定为了保住他上台以后军备竞赛的成果,现在就是全国人民一起饿死都不能停止加强苏联军事力量。1982年10月27日,即勃列日涅夫在他临终前不到半个月对军队领导人的一次讲话中还说,为了使苏联军队能够胜任职责,“人民是一切都在所不惜的……党中央采取的措施是使你们什么都不缺”。
在这一时期,苏联虽然竭力巩固它在70年代扩张时从第三世界获得的势力范围,防止美国重新取得在第三世界的影响,如拒绝从阿富汗撤军,对越南侵略柬埔寨继续提供支持等等。但这些都无法掩饰其在全球范围内停止扩张,并开始战略收缩的事实。
四、结论
勃烈日涅夫在苏联执政长达18年之久,占整个苏联历史的近1/4。在其执政的这18年间,苏联的综合国力达到顶峰,经济实力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军事实力与美国平起平坐,世界两超之一。但是,另一方面,苏联高度集中而又粗放的经济管理方式严重制约了生产力的提高,进行改革已经刻不容缓;勃烈日涅夫上台之后,取消了赫鲁晓夫的“干部更新制度”,此举虽然保持干部队伍的基本稳定,但也造成了各级干部严重老化,不思进取,自上而下进行自我更新的能力完全丧失,以至于没有把握住对苏联进行改革最有利的机会,使苏联痛失历史机遇。
军备竞赛和对外扩张,不仅恶化了苏联的外部环境,并对苏联的经济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当时的苏联的国M生产总值虽有很大提高,可仍然只有美国的60%左右,而就是这样一种条件下,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苏联工业产量的1/5,其中包括机器制.造业和冶金部门产量的1/3,都用于军事方面,对其他经济部门,长期不予重视,像轻工产品和食品长期短缺,造成国M生活困难,国M收入增长率自70年代开始下降,到80年代初即告停止增长。这些使得苏联与美国在经济上的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扩大了。而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苏联为了其扩张战略,对外军援、经援的数量之大是很惊人的,而其所谓的军售恐怕有些到现在都没收回款来,基本上就是半买半送性(折扣40%以上),如:苏联向第三世界国家提供了7925辆坦克,20470门大炮,17艘潜艇,2620架超音速飞机,32210枚地对空导弹;苏联还每年为支持阿富汗亲苏政权(110亿美元)、支持越南入侵柬埔寨(20亿美元)、支援古巴等拉美国家(60~80亿美元)、支持埃塞俄比亚等非洲国家(60~80亿美元),大约总共需要花费270亿美元。总之,当时苏联经济形势的恶化和国M生活质量的下降,为苏联国内的反对派“持不同政见者”有了向苏共发起进攻的绝佳把柄和根据,也使得社会Z义制度在国M心中黯然失色;广大群众对苏联GCD,对苏联的社会Z义制度的远景,丧失了信心。
请说明下苏联各个领导人(从斯大林以后的: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戈尔巴乔夫)
赫鲁晓夫:善于演说加演戏,制造利于自己的气氛,赫统治时期苏联其实在各方面都不如美国,但赫凭借自己善于演戏,制造气氛这点,一度让美国人对苏联的实力捉摸不定,使得苏联得以抓住美国人对苏联实力的错误判断那十年,迅速的发展了自己的力量与实力,成为了真正能与美国相抗衡一极,但因为他太会演戏了,以至于自己太入戏了,古巴导弹危机错误的判断的美国的决心,使得自己及苏联颜面尽失,最终导致自己的下台。勃列日涅夫: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他继承了赫鲁晓夫的苏联,前十五年将苏联搞的蒸蒸日上,一度压制了美国人全球制霸的梦想,后十年,骄兵必败,贪于享乐,脱离了人民,将自己亲手打造的苏联巨无霸送入了不归路。安德罗波夫及契乐尔年科在位时间太短,无法做出一个完整的评价,只能说他们苏联的过客,他们没有能力领导苏联这个巨无霸。戈尔巴乔夫:悲催的替罪羊,苏联跨台的种子早在勃列日涅时期就已经种下,经过了安德罗波夫及契乐尔年科两任的碌碌无为,到了戈尔巴乔夫手里已经是奄奄一息,而且戈尔巴乔夫有点像中国明末的祟祯皇帝,心比天高,命比纸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处处想变,结果搞的是一塌糊涂,被富于野心的叶侓钦推下台,承担了苏联跨台的历史黑锅及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