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昭君死后,匈奴人是怎么对她的?王昭君到达匈奴后的生活是怎样的
王昭君死后,匈奴人是怎么对她的
匈奴人厚葬了王昭君,还有无数匈奴人为王昭君“哭丧”。
公元前52年王昭君出生于平民家庭,公元前38年汉元帝在天下选妃,王昭君以民女身份成为一名宫女。据说王昭君入宫后因为不肯贿赂宫廷画师而落选,这才有了“昭君出塞”的事情。后来匈奴单于表示愿意和汉朝交好,为了巩固“汉匈友谊”,汉元帝决定将宫女王昭君册封为公主,以公主的身份和匈奴和亲,史称“昭君出塞”。
王昭君来到匈奴后汉匈两家一直保持较为和睦的关系。王昭君结束了匈奴多年的分裂和战乱,为稳定汉朝和匈奴的关系作出了巨大贡献。作为平民百姓的子女,王昭君在农耕、纺织方面比较擅长,嫁到匈奴后将这些先进事物引入匈奴,这让匈奴人对王昭君感恩戴德。正因为王昭君对匈奴、对汉朝都有如此大的帮助,才会受到匈奴人如此高规格的“礼遇”。
敦煌莫高窟发现的一幅壁画将王昭君死后匈奴人的行为举止表现的淋漓尽致。壁画显示王昭君死后匈奴人以高规格葬礼厚葬王昭君,将上万只牛羊宰杀以祭祀王昭君。不仅如此,部分匈奴人为表达悲痛之情甚至用刀划破脸皮、割掉耳多。在我们看来这样的方式是自残,但在匈奴文化中这确实是表达哀痛的行为。
当然,汉朝的强大实力是王昭君死后能受到匈奴重视的原因。汉朝初年,汉弱、匈奴强,所以远嫁匈奴的和亲女子的日子过的很是艰难。汉武帝刘彻崛起之很长时间内都没有和亲的公主嫁到匈奴,因为不需要。汉元帝时国力有所下降,但比起匈奴来说还是强大不少,这些匈奴人不敢在明面上得罪汉朝,自然会对王昭君的身后事格外上心。
王昭君到达匈奴后的生活是怎样的
呼韩邪单于欢欢喜喜地谢过汉元帝厚恩,携上娇妻王昭君离京城返回漠北。王昭君随同呼韩邪一行,在汉宫韩昌和匈奴官员的护送下,离开京城,离开栖身数载的深宫大院,真有鸟儿逃出鸟笼的感觉。
送亲的队伍长途跋涉,经过汉朝的左冯翊(今陕西西安)、北地(今甘肃庆阳)、上郡(今陕西榆林)、西河(今内蒙古东胜)、朔方(今内蒙古杭锦旗)、五原(今内蒙古包头)等地。
这时,王昭君头戴红肯兜(即后人所称的“昭君”套),身穿红斗篷,骑着白马,怀抱心爱的琵琶,冒着刺骨的寒风,一路上见到的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塞外大草原风光。
队伍缓缓而行,王昭君望着愈来愈近的单于廷,一种难以言说的愁绪涌上了心头。世人哪里知道,昭君出塞离京之时,是根本不会唱什么幽怨的《出塞曲》的,她只会欢快地歌唱,庆幸自己脱离皇宫大院,庆幸自己能够重获自由。只是当她到达匈奴中部的单于廷后,面对无边无际的大草原,她才触景生情,愁绪万千,弹唱幽愁苦怨的《出塞曲》的。
王昭君终于到达了夫君的国度。在恢宏、霸气的大帐里,呼韩邪单于加封王昭君为“宁胡阏氏”(匈奴称妻为阏氏),即匈奴王后。从此,王昭君开始了她住穹庐(即毡制帐幕),披毡裘,食畜肉,饮乳酪的塞外游牧生活。
聪明伶俐而又性格坚毅的王昭君,慢慢适应了匈奴族的生活方式。善良勤劳的王昭君,把汉朝的文化介绍给匈奴人,匈奴人都很喜欢她,尊敬她。呼韩邪单于在汉朝的支持下,结束了匈奴20余年以来的分裂状态,统一和安定了匈奴政治的混乱局面,他的成就,与王昭君的努力也是分不开的。
呼韩邪单于在王昭君的影响下,开辟了我国北部少数民族地方政权接受汉朝中央领导的先河,促成了塞北与中原的统一,匈奴与中原的经济文化交流,汉匈关系和平友好,关市畅通,开创了汉匈两族团结合作的新局面。王昭君与呼韩邪单于婚后一年多便生下了一个儿子,取名伊屠知牙师。呼韩邪死后,大阏氏所生的雕陶莫皋继位,号复株累单于。按照匈奴“父死妻其后母(生母除外)”的习俗,王昭君会被她丈夫的儿子或者兄弟继承为妻妾,使她不能脱离夫家的氏族共同体。
王昭君左右为难,便上书汉成帝要求归汉。汉成帝却敕令她“从胡俗”。接到成帝的敕令后,王昭君体会到汉朝的用意,尽管她思念故土,思念亲人,还是打消了归汉的念头,忍受了“子蒸其母”(虽然不是亲子)的委屈,再嫁给了复株累单于雕陶莫皋。此后,王昭君又与复株累单于雕陶莫皋生了两个女儿,长女名云,后嫁给右骨都侯须卜当,称须卜居次(即须卜公主);次女嫁给当于氏,故称当于居次。昭君的儿子伊屠知牙师做了匈奴的右日逐王。
岁月无情,王昭君老死在异乡匈奴,始终不能叶落归根。至于她死于何年何地,史书上没有记载,只记述说她死后被埋葬在河套以北的阴山与黄河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