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政首次统一全国,为何却被称为暴君?
嬴政首次统一全国,为何却被称为暴君?
偶然在逛一篇帖子的时候,看到这个问题。突然就想写一下。
嬴政首次实现了大一统,车同轨,书同文,为人类社会的文明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然而,为什么人们提起他的时候,还会与暴君联系起来呢?要知道,一个有着大功的人,也可能是有着大过的,只不过我们评价某个历史人物时,会论这个人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但实际上真正客观的评价,应该是要看到这个历史人物所具备的两面性的。
而秦始皇嬴政,就是一个集大功与大过于一身的一位帝王。
秦始皇剧照
秦始皇的功绩,是我们必须要承认的。他首次实现大一统,灭六国,建立中央集权和郡县制,实现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是开天辟地的第一位皇帝,直接带领人类社会前进一大步,对历史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然而他的过错——深刻体现他是一名暴君的行为也不在少数。
比如,过度使用民力去修筑长城,以至于孟姜女哭倒长城的故事广为流传;还有大兴土木,修建阿房宫,一首《阿房宫赋》在时间长河中流传千年;以及焚书坑儒,用烧书活埋儒生的方式去控制思想。
还有晚年的时候,秦始皇变得特别相信命数,执着追求长生不老,据说有“始皇帝死而地分”和“今年祖龙死”类似的来自民间的预言,传到秦始皇耳朵里,他就开始变得内心惶恐不安,想方设法地去寻求长生不死之术,想办法为自己延续寿命,害怕这些预言一语成谶。
可有趣的是,这时候,有两个人出现在秦始皇面前,就是卢生和侯生。他们两个人表示,能帮秦始皇找到长生不老药。秦始皇相信了他们,但是他俩带着寻找不老药的巨额资金逃之夭夭,再也找寻不到踪迹。
秦始皇得知真相后,非常生气,一怒之下召集了整个京都的术生,然后把他们活埋了。这件事情之后被文人记载在史册里。
实际上,司马迁的《史记》也有相关记载,坑儒的人数实际上不到一百人,而且大多都是以长生不老为由招摇撞骗的术士。
但是这件事情,就彻彻底底地给秦始皇抹上了黑点,之后就被六国的人们口耳相传,被各朝各代的史官浓墨重彩地记录,大书特书。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秦始皇的“暴君”形象,其实与文化创作的关系也很密切。有一个现象比较明显,就是越和文艺作品关系密切的历史,越容易在口耳相传中被深刻铭记。比如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除了李白的一首首诗,还有白居易的《长恨歌》,简直就像电影一样,给后人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而秦始皇也是如此。《阿房宫赋》《荆轲刺秦王》《孟姜女哭倒长城》等至今流传甚广的文艺作品,其中都携带着秦始皇的形象,是正义还是黑暗,一目了然。秦始皇在当时的人们眼里,确实并不是个明君形象,所以在民间口碑的流传中,也大概是个暴君。
这些文艺作品,就是跨越时空的活生生的载体,载着星星点点的历史记忆,将秦始皇的“暴君”形象带到我们面前。
此外,秦朝距离现在,早已是几千年的悠悠时光。嬴政在此之前,到底是不是暴君呢?这个其实也离不开汉朝修史,所进行的夸大和抹黑。
在古代封建史上,政权更替,无缝衔接。一个朝代的灭亡,必定伴随着另一个朝代的兴衰。新王朝的统治者为了证明自己才是名正言顺的天子,通常都会做的一件事就是,抹黑前朝。即便是一些比较有良心的统治者,即便不去抹黑,但也大概率不会去说前朝统治者的好话。所以汉朝修秦史的时候,必然也会有一定的抹黑成分。
假设一下,如果秦朝没有那么短命,而是延续下来了很多年很多代,那么秦始皇还会有“暴君”这个帽子吗?或许随着朝代的兴盛和延伸,他就会成为被后代所铭记的开国皇帝,功绩会被大加赞扬。
但历史没有假设,秦朝短命葬送在秦二世的手里,也自然有它必然的原因。
历史向来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至于秦始皇是不是暴君,每个人心中都有那么一杆秤,去衡量他的功绩与过错。
最后,秦始皇是不是这个暴君形象,还与看待的立场有关。例如在我们熟知的《荆轲刺秦王》作品中,荆轲是视死如归被人歌颂的英雄,与之对立的秦王,就成了残暴君主的化身。可实际上,荆轲刺秦王未必就是因为秦王的残暴,因为他们的国家和立场不同,荆轲是燕国太子丹阵营的,秦王则以统一六国为使命,一路征战,实现大一统。如果秦王胜利,那么其他六国就成了任由刀俎的鱼肉,自然要抵死反抗。
因此,这些口耳相传,已经形成刻板印象的“暴君”原因,仔细深究起来,也未必就完全站得住脚。
但如果说他不是一名暴君,又不太中肯。因为他在开创帝制,统一中央集权的过程中,确实也有一些行为,确确实实损害了百姓的权益。
他的功绩,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过。因为灭六国,无数次的征战,死伤的都是黎民百姓。
正如同那句诗所言:“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作者:我方团队月落星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