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报40年|佳作诞生记之深圳六家国企整体改制:在时代大潮中抓“活鱼”
来源:【读特】
2003年9月30日,《深圳特区报》头版刊发消息《深圳六家国企整体改制》。
深圳是改革开放的“窗口”和“试验田”。从敢闯敢试到先行先试,深圳的改革步伐从未停歇。本世纪初,深圳在国企改革领域的不少探索和实践走在全国前列。其中,一则刊登在2003年9月30日《深圳特区报》头版的消息,记录下了深圳国企改革的一桩重要事件,引起强烈反响。这则题为《深圳六家国企整体改制》的消息,获得中国新闻奖三等奖、广东新闻奖一等奖。
谈及荣誉,这篇消息稿的作者之一、时任深圳特区报新闻采访中心工交组首席记者的杨勇谦虚地说,收获这些奖项,主要归功于新闻事件本身的重大意义,自己只是生逢其时,有幸见证和记录了这一历史时刻。“我们这批90年代初毕业的大学生,赶上了祖国的好时代,幸运地分配到深圳这个万千学子心向往之的好地方。这是时代的馈赠,也是深圳的礼物。”
彼时,深圳国资国企改革正风起云涌。本世纪初,全国国企改革和3年脱困的目标基本完成,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并快速融入全球化的大潮。面对新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国有企业面临着如何深化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强竞争力的重大问题。
杨勇回忆,为解决竞争性领域滞留国有资本过多,企业“散、小、弱”现象普遍,许多企业主导产品不突出、竞争力不强等问题,深圳将“抓大放小”和深化产权制度改革作为整个国企改革的重要内容。即抓住关系国计民生、主营业务属于基础公用事业和高科技产业的大型企业,如水电气生产供应、公共交通、粮油等领域的龙头;同时“放掉”其他处于一般竞争性领域效益不佳、产品缺乏竞争力的大型国企及大部分中小企业,对其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吸引民间资本参股,优化股权结构,激发企业活力,提高其市场竞争力。
然而,一些企业对这一重大改革和战略调整存在认识误区,视国有资本退出为简单“放小”,只注重放三、四级小企业,不少采取了简单划转归并的办法,一些处于一般竞争性领域的大企业不愿退出。2002年,深圳国企改革迎来“突破年”,深圳能源集团等5家市属国企的部分股权实行国际招标。消息一出,反响强烈。社会各界认为,此举体现了深圳国企改革的坚决与彻底。作为跑线记者,杨勇也见证并记录了这一标志性事件,他参与采写的有关稿件,后来也获得新闻奖。
到了2003年,东部开发(集团)公司、建筑装饰(集团)公司等6家国企整体改制。这6家企业改制,可同时带动70家二级企业、44家三级企业整体改制,涉及17000多名国有企业员工,其中4747名深圳户籍员工走向市场。“在一级企业中实行整体改制分流、员工持股,这是深圳国企改革的一次试验。”认识到这一事件的重大意义,杨勇在《深圳六家国企整体改制》一文中写道:“深圳国企改革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令人惊奇的是,这篇斩获多个新闻奖的佳作,从下笔到交稿仅用了40分钟。杨勇回忆,他提前得知这一线索后便马上查阅资料,思考应该采访的各个方面和提问内容,现场采访都是按照自己事先计划好的写作思路进行的,所以等采访结束时,稿件基本就成竹在胸了。回到报社后,他和同事刘伟一道,在短时间内完成写稿、修改、检查润色等工作。
深圳特区报40周年的岁月里,杨勇见证了其中29年。5家市属国企部分股权实行国际招标时,他曾追到厕所、站在洗手池旁与采访对象交谈。国庆50周年前夕,他利用统计数据自行研究分析写出的深度稿,曾得到主管部门及行业专家的高度肯定,相关成果及数据等信息被各方广泛引用。身处改革开放最前沿,作为记录深圳历史的深圳特区报的一员,杨勇非常感慨:“在改革的时代大潮中抓‘活鱼’,见证历史,记录深圳巨变的点点滴滴,我真是好运气啊!”
(原标题《在时代大潮中抓“活鱼”》)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关炜瀛)
本文来自【读特】,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