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第一个少数民族党支部
在繁华的西单商业街后身,有一条不经意间就会错过的小石虎胡同。就在这条狭窄的小胡同里,矗立着一座北京现存较完整的贝子府——绵德府。谁又能想到,在20世纪初北洋政府时期,这里作为国立蒙藏学校,有着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少数民族党支部,共产主义在少数民族中的传播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国立蒙藏学校旧址
国立蒙藏学校旧址位于北京市西城区西单地区,南侧为小石虎胡同,北侧为堂子胡同,西侧紧邻西单北大街。原学校坐北朝南,门牌号为小石虎胡同33号。
1923年秋天,39名蒙古族青年来到国立蒙藏学校,在此之前这批年轻人在归绥(今呼和浩特)读书时就进行过学潮,参加过“五四运动”一周年纪念活动和抵制日货等爱国斗争,来到北京后很快就被这里浓厚的爱国气氛感染。
国立蒙藏学校学生合影
开课后不久,蒙古族青年就遇到为反对丈量土地进京请愿的土默特旗农民代表,主动加入请愿行列,随后为其出谋划策,后来又因为北洋政府取消国立蒙藏学校学生的官费待遇,掀起了恢复学生官费的学潮......这批蒙古族青年生气勃勃,富有斗争精神,把北洋政府专司蒙藏事务的机构——蒙藏院及受其指使的国立蒙藏学校当局搞得狼狈不堪。他们这些行为很快引起了中共北方组织领导者和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的关注。
很快,中共北方组织就派邓中夏、赵世炎等人和这批蒙古族青年接触,李大钊也亲自到国立蒙藏学校了解情况,进行革命启蒙教育。1924年春天,部分学生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这年秋天,他们中的一些人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党的历史上第一个由蒙古族党员组成的党支部在国立蒙藏学校诞生了。
革命刊物《蒙古农民》
在北方党组织和李大钊的启发下,1925年年初,乌兰夫、多松年、奎璧3个刚入党不久的蒙古族青年,克服极为困难的条件,办起内蒙古的第一个革命刊物《蒙古农民》。
3个年轻人把《蒙古农民》办得有声有色,很有战斗力。他们的办刊目的十分明确,第一期开篇就一针见血地指出“为什么办这个报”“蒙古农民的仇敌是——军阀、帝国主义、王公”“内蒙古农民有3个坏命运:一是军阀压迫剥削,二是王公专制压迫,三是帝国主义侵略掠夺”等。
这个刊物态度鲜明、语言通俗、形式活泼、体裁多样,有三言两语的政论,有催人泪下的诉苦,有让人深思的漫画。“张(作霖)才去,吴(佩孚)又来,街上死人无人埋!张又来,吴又去,前后唱的一台戏!盼星星,盼月儿,盼人不如盼自己”。这首幽默讽刺的《蒙古曲》向蒙汉族同胞指出了受压迫、受剥削、受苦难的根源,指出了自己解放自己的出路。
国立蒙藏学校鸟瞰图
《蒙古农民》通俗易懂、贴近群众,在农牧民中反响热烈。受到《蒙古农民》的鼓舞和引导,归绥各族人民开展了声援“五卅惨案”的反帝运动,相继成立内蒙古人民革命党和内蒙古农工兵大同盟,还发动了震惊全国的规模空前的“孤魂滩事件”。
在党组织的精心抚育下,第一批党的内蒙古民族干部很快就成长起来。1925年至1926年间,他们被分送到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黄埔军校以及天津党训班学习。一部分还被送到莫斯科中山大学和蒙古人民共和国党务学校学习。这一批批从国立蒙藏学校派出去的革命青年,经过系统的学习锻炼后,许多人陆续回到内蒙古地区从事地下斗争。这为后来内蒙古的革命运动撒下生生不息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