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诗人余光中病逝
2017年12月14日(农历2017年10月27日),著名诗人余光中病逝。
据台媒东森新闻报导,2017年12月14日早上10点04分过世,台湾文学家、著名诗人余光中病逝,享年89岁,代表作《乡愁》、《白玉苦瓜》等。
据《联合新闻网》等台媒报导,享誉两岸3地的台湾诗人、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书院中文系前系主任余光中本日病逝高雄医院,享年89岁。文学界证实余光中本日上午病逝,家属非常低调,妻子范我存哀恸。
据了解,余光中此次疑似由于小中风入院,肺部也有感染,转进重症医治病房,但家人非常低调,院方也不愿说明余光中的病情。中山东大学学校方日前还表示,余教授是在上周到医院做例行健康检查,因他已高龄89岁,本身也有些慢性疾病,在医师建议下,余光中住院进行详细健康检查,当时强调老师人很好,请外界放心。
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母乡江苏常州,1928年10月21日生于南京,后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在台湾及美国等地求学后,他任教于台湾师范大学外文系,后赴港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晚年在高雄中山东大学学任教。20世纪90年代后,他回到了暌背多年的祖国大陆,1时间掀起了1阵余光中热。在长时间任教的同时,余光中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特别是现代诗作品。他的诗歌对20世纪的华语文学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大作家梁实秋曾这样称赞余光中:余光中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绩之高1时无两。
余光中近半个世纪来笔耕不辍,已出版诗集 21 种;散文集 11 种;评论集 5 种;翻译集 13 种;共 40 余种。其最为各界所知的作品,当属诗歌《乡愁》。这首诗歌以邮票、船票等为喻,抒发了对祖国大陆的深情和希望两岸早日统1的欲望。这首作品不但在台湾引发巨大反响,也被大陆中学教科书收录,成为在大陆极富影响力的台湾文学作品。以后,他又与台湾知名歌手罗大佑合作将《乡愁》演绎为歌曲《乡愁4韵》,为全球华人所传唱。另外,余光中还是1位知名的散文家,他的《听听那冷雨》以中国古典诗词为灵感,将思乡之情融会其中。余光中也是1位知名的翻译家,不但译介了大量英美文学作品,同时还发展成1套自己的翻译理论,他认为:翻译须用纯净的中文,只有母语掌握好,才能作出好的翻译作品。
余光中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诗人,他变化的轨迹基本上可以说是台湾全部诗坛310多年来的1个走向,即先西化后回归。他1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4度空间。在台湾初期的诗歌论战和70年代中期的乡土文学论战中,余光中的诗论和作品都相当强烈地显示了主张西化、疏忽读者和脱离现实的偏向。如他自己所述,少年时期,笔尖所染,不是希顿克灵的余波,便是泰晤士的河水。所酿业不过1842年的葡萄酒。 20世纪80年代后,他开始认识到自己民族居住的地方对创作的重要性,把诗笔伸回那块大陆,写了许多动情的乡愁诗,对乡土文学的态度也由反对变成亲切,显示了由西方回归东方的明显轨迹,因此被台湾诗坛称为回头浪子。
从诗歌艺术上看,余光中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诗人。他的作品风格极不统1,1般来讲,他的诗风是因题材而异的。表达意志和理想的诗,1般都显得壮阔铿锵,而描述乡愁和爱情的作品,1般都显得细腻而柔绵。
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且兼有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述精雕细刻,抒怀细腻缠绵,1唱3叹,涵蓄隽永,语重心长,韵律优美,节奏感强。他因此被尊为台湾诗坛祭酒。他的诗论视野开阔,富有开辟探索的锋利生气;他强调作家的民族感和责任感,善于从语言的角度掌控诗的品格和价值,自成1家。
余光中先生酷爱中华传统文化,酷爱中国。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我的血系中有1条黄河的支流。他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他的名字已显目地镂刻在中国新文学的史册上。
自蔡英文当局上台以后,余光中还曾公然抨击***当局的12年国教课程纲领。余光中支持并呼吁课纲抛开文白(指文言文和白话文)之争,捍卫课纲修正不沦为意识形态的工具,受访时,他还曾明确表示:如果把文言文抛掉不用,我们就会变成没有记忆的民族!
余光中认为,文言文非常重要,它是几千年中华文化的载体,延续了老先人几千年来的思想、看法和结晶。语文的价值是永久的,特别是文言文,带给人们的印象更深入。余光中强调,政治不该参与语文教育,如果我没有文言文的背景,也做不出好文章。
台湾《联合报》14日撰文称,余光中投注毕身精力于文学创作,有着伟人般的意志。年纪愈长,身躯愈形孱弱,但仍执笔不辍。现在诗人走到人生的尽头,这次,乡愁不知会将他载往何方?
《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1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1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1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1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余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