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同盟领导人胡愈之诞辰
在117年前的今天,1896年9月9日 (农历八月初三),中国民主同盟领导人胡愈之诞辰。
胡愈之,1896年9月9日诞生于浙江省上虞县。1911年后,他入绍兴府中学堂,遭到鲁迅先生的薰陶。1914年,他考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所当练习生,刻苦自学。他接受了新文化思潮的影响,1919年在上海参加了支援五四运动的斗争,并在《东方杂志》连续撰文,提倡科学和民主。他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创建了上海世界语学会,介绍俄国和其他弱小民族的文学作品。1920年他和郑振铎、沈雁冰共同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积极推动新文学运动。1925年,他积极投入上海五卅运动的游行、集会和罢工活动,编辑出版《公理日报》,成为指点运动的舆论工具。迫于国内的白色恐怖,他于1928年1月流亡法国,入法国巴黎大学国际法学院学习,并系统地研究马克思主义著作,思想开始由民主主义转变成社会主义。1931年初,他在回国途中,以世界语学者的身份到莫斯科,进行了7天的访问,写下名著《莫斯科印象记》。这是我国第一本比较系统地介绍社会主义苏联政治、经济和人民生活状态的著作,反应了他对新的社会制度的向往,在广大青年中激起强烈的反响。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主编《东方杂志》,利用这个阵地,积极宣扬抗日救亡主张。同时他与邹韬奋共同主持著名的《生活周刊》,并推动创办生活书店。1933年初,他应鲁迅之邀加入民权保障同盟,并当选为总会临时中央履行会履行委员,努力把***当局迫害***同志和进步人士的情况向国外揭穿、报导,争取国外进步人士对中国***的同情和支援。1935年,上海各界抗日救亡活动风起云涌。胡愈之受党的唆使把主要精力投入组织救国会的活动。由于***间谍的追捕,他于1935年12月流亡到香港,1936年受党组织的派遣,经法国赴莫斯科向共产国际中国代表团汇报情况,1936年4月返回香港,支持邹韬奋创办《生活日报》,不久又回上海从事支持救国会的活动。
抗日战争成功后,胡愈之同志回到新加坡,创办了新南洋出版社、《南侨日报》、《风下》周刊和《新妇女》杂志,在海外宣扬党的方针政策,团结侨胞共同为迎接新中国的诞生贡献气力。1948年8月,他经香港到达华北解放区,参加新政协的准备工作。在解放前漫长的岁月里,他长时间从事文化出版工作,同帝国主义和反动权势进行不懈的斗争,是我国进步文化出版事业的先驱者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胡愈之同志历任《光明日报》总编辑,国家出版总署署长,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文化部副部长,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副会长、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理事长,第一至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代主席等职。1986年1月16日11时15分,胡愈之因病治疗无效在北京去世,长年9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