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与长城
先让我们来看一个“农夫与牧民”的故事。一个农夫和一个牧民做邻居,他的庄稼总是被牧民的牛啃吃。农夫有以下几个方案可以选择:第一是把牧民告上法庭,要求牧民赔偿自己的损失,不过打官司也要搭上钱财和时间,还要与邻居反目成仇,为了一点庄稼也许不值得;第二是在农田和牧场之间修建一道篱笆,防止牛进入农田。不过修筑篱笆需要花钱买木料、钉子,还得吭哧吭哧地忙活好多天。
有没有成本更低的解决方法呢?有!农夫可以直接给牧民一点钱,买根绳子把牛拴住,不让牛乱跑。这笔钱显然比打官司和修篱笆的成本低多了。现代经济学家管这叫双赢。
中原王朝经过了漫长的摸索,付出了血的代价后,才逐渐明白了交易费用的道理。汉武帝对付匈奴是霸王硬上弓的策略,打出卫青和霍去病两张大小王,准备一举干掉匈奴。这就类似农夫和牧民在法庭上较量,两败俱伤,无法弥补自己的损失。其实秦始皇早就看清楚了这一点,所以即使手中有强悍的秦军,他采取的方案却是在自己中原大农庄的北边修建一道巨大的篱笆墙,也就是万里长城,阻挡北方匈奴,自己安心地在中原做大农场主。
秦始皇的方案并不是最省钱的方式,最先真正理解并应用了交易费用原理的中原王朝,是中国古代有名的窝囊废朝代--宋朝。不论北宋还是南宋,都靠向辽、金、西夏馈赠岁贡的方式,换取了长期的太平。
除了花钱消灾之外,在实力允许的条件下,中原王朝其实还有更好的策略,那就是和游牧民族做生意,也就是所谓的互市。
从经济上看,如果能够彼此做生意,获得的收益比单纯的花钱消灾要更好,买卖双方获得的利益更大。对于草原上的游牧民族来说,奶茶是一种重要的饮品,可以抵消牛羊肉的油腻,偏偏制作奶茶的原料之一茶叶却产自江南地区;对于中原王朝来说,动物毛皮是高档的奢侈品,但自己的疆土内产出的毛皮量却无法满足需要。用茶叶换毛皮,双方的生活质量都会提高,何乐而不为呢?
好在长城内外有时也能达成贸易协定。公元1570年左右,明朝就与蒙古各部达成了和平协议,并在边境上开展互市贸易。从此,大明王朝的北方边疆稳定了许多。据估计,仅仅是军费,明朝就节省了70%,如果算上互市带来的价值,那就更可观了。在明清两代叱咤风云的山西晋商,就是在互市开展后,利用自己靠近边境的地理优势,大做贸易而发家致富的。
到了清朝的时候,皇族本来就是游牧民族出身,自然明白游牧民族的心思。清朝皇帝册封了许多蒙古王爷,还让皇族与蒙古贵族联姻,并赐予许多蒙古贵族草场、领地和俸禄,这相当于是用钱贿赂游牧民族。至于贸易,清朝的疆域已经囊括了长城内外,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交易完全变成了国内的生意,畅通无阻。
当农夫和牧民已经融洽为一家人的时候,还需要长城做什么?整个清朝时期,政府再也没有修筑过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