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三不知


出处:三不知出自《左传鲁哀公二十七年》:晋荀瑶带领大军伐郑,齐军前去援郑。齐军中荀寅进谏不被主将采纳,自我反省,他说道:君子之谋也, 始中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

  释义:一问三不知就是从荀寅的话语中概括出来的。它的原意是对某一事情的开始、发展、结果都不知道,用来表示对实际情况一点也不知道。

  故事典故

  公元前468年,晋国的大夫苟瑶率大军讨伐郑国。郑国在春秋初年是个强国,后来日渐衰弱,成为一个弱小的诸侯国。郑国君王抵挡不住晋军的进攻,于是派大夫公子般到齐国去求救。

  齐因的君主平公不能容忍晋国吞并郑因而更加强大,构成对齐国的威胁,就派大夫陈成子率军前去救援。陈成子率军到达淄水河岸的时候,天下大雨,士卒们不愿意冒雨过河。郑国的向导子思说:晋国的兵马就在敝国都城的屋子底下,所以前来告急,敝国的君臣,正焦急地盼望齐军早日到达。如果再不行进,恐怕要来不及了。

  陈成子披着雨篷,拄着兵戈,焦急地站在山坡上指挥齐军过河。战马见了的舀滔的河水吓得嘶叫,他使用鞭子狠抽,硬逼它们过河,经过一番努力,齐军安全地渡过了淄水,准备与晋军交战。

  晋军统帅苟瑶见齐军军容严整,心里有点害伯,便对左右的部将说:我占卜过攻打郑国,却没有占卜过和齐国作战。他们的军队排列得非常整齐,我们恐怕打不过他们。部将们也赞成他的看法,主张撤兵。苟瑶一边下令撤军,一边派一位使者去齐军营地拜见陈成子。使者说:我们的统帅让我向您解释:这次晋国出兵,其实是为了替您报仇。您陈大夫这一族,是从陈国分文出来的。陈国虽然是被楚国灭掠的,但却是郑国的罪过。

  所以,敝君派我来调查陈国被灭的原因,同时间问您是否在为陈国忧愁。陈成子听了使者的活,知道这是苟瑶编造出来的说言,十分生气他说:欺压别人的人绝没有好下场:像苟瑶这样的人难道能够长久吗?齐国的使者走后,有个名叫苟寅的部将报告陈成子说:有一个从晋军来的人告诉我说,晋军打算出动一千辆战车来袭击我军的营门,要把齐军全部消灭。

  陈成子听了严肃他说:出发前国君命令我说:不要追赶零星的士卒,不要害怕大批的人马。晋军即使出动超过一千辆的战车,我也不能避而不战。你方才竟然讲出壮敌人威风,灭自己志气的话!回国以后,我要把你的话报告国君。

  苟寅自知失言,后悔地说:今天我才知道,自己为计么总是得不到信任而要逃亡在外了,君子谋划一件事情,对事情的开始、发展、结果这三方面都要考虑到,然后向上报告。现在我对这三方面都不知道就向上报告,怎能不碰壁呢?几天后晋军撤兵,陈成子也率军回国。

  《左传》中所说的三不知很明白,是始、中、终三阶段三方面都不知道。邓拓在他的《变三不知为三知》一文中,对始、中、终做了很详细的阐述:始,就是事物的起源、开端或创始阶段,它包括了事物发展的历史背景和萌芽状态的种种情况在内。中,就是事物在发展中间的全部过程情形,它包括了事物在不断上升或逐步下降的期间各种复杂变化过程在内。终,这就是事物发展变法的结果,是一个过程的终了,当然它同时也可以说是另一个新过程的开始。

  三不知从最初的始、中、终三方面都不知道,逐渐产生了别的意思。后来用三不知制对内情一无所知,有时指装糊涂。明代小说《二刻拍案惊奇》卷三说道:桂娘一定在里头,只作三不知,闯将进去,见他时再作道理。用三不知表示匆匆忙忙、冒冒失失。《金瓶梅》十三回里有那西门庆三不知正进门,两个撞了个满怀。可见,三不知还有突然、一下子的用法。清代无名氏所作《定情人》中写道:小姐一见彩云,就问她:我刚与若霞说的几句话,怎就三不知不见了你,你到哪里去了这半晌?而到现代,三不知就只是表示对情况一无所知了。

评论问答
本内容由康怀英发布在成语故事频道

本内容发布在历史时间网网,一问三不知是一篇由康怀英创作的发布的历史文章,最新最全的历史内容数据信息平台,本站支持发布收藏转发分享海报,更多请登录历史时间网网。

作者

    《历史时间网》感恩您转发成语故事内容历史,支持康怀英的作品,,如需投稿请登录本站,登录后即可投稿分享收藏,并且看作文获取积分兑换礼品。

    登录 投稿说明

    https://www.lishitime.com/news/42768.html

长按下面的图片另存或分享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