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衣店:将陈旧变时尚的时光魔术
董秀霞的改衣店开在北京长安商场附近的高档购物场所,不要小瞧她那不足二十平方米的改衣店,月营业额竟能稳定在三万元以上,纯收入超过一万五。
为服装变身
1991年,董秀霞进入一家服装企业工作,求上进的她从进厂当日起就为自己立下明确的目标:学习技术,将来以技术平台做生意。
几年后,董秀霞自立门户,在北京一家购物广场开了服装店,经营普通服装,但收入甚微。董秀霞发现专业的改衣市场十分红火,于是她放弃了服装店,专攻改衣。她在北京国贸地下室租了一间房来做改衣店。
改衣店生意红火,但由于大多数是锁裤边、肥改瘦或其它简单缝缝补补的活儿,所以收入仍然十分微薄。
后来,董秀霞在一本杂志上看到,日本有个叫Paper的品牌,每年都会在最热闹的场所举办一次“改衣秀”:把二手衣裤翻出来,经过水洗、漂白、染色、剪裁等多道工序后,旧衣裤就变成时尚服装。
董秀霞心想:“一件几百元的新装一季之后就会落伍,穿之无味,弃之可惜,要是把过时的衣服,改下领子、加个毛边……为服装变身,使压箱底的旧衣服重新得到利用,肯定有生意。”
2005年底,董秀霞将自己的“独绣阁改衣坊”转让,从地下室转战到长安商场附近,一改以往低端形象,做起了“陈旧变成时尚的生意”。
改衣改出门道儿
一个姑娘拿了一件没怎么穿过的衣服来,料子很好但款式早就过时了,董秀霞更改了衣领的款式,把宽松腰身改成收腰款,姑娘的男朋友见了直说比新的还好看。而另一名男顾客,在拿到修改后的风衣后也惊叹:老板是不是自己添钱去买了一件新的给我啊?
初战告捷,董秀霞信心十足。之后,越来越多的白领把压在箱底的过时衣服送到董秀霞的改衣店。服装行业十几年的从业经验,使董秀霞基本上一眼就能看出衣服可以改造出来的效果,如果无法达到客人想要的效果,董秀霞会直接跟顾客解释清楚,顾客可以选择改或不改。董秀霞介绍,她接到的活大致可分为几类:一类是面料中低档,但修改变化较大的时装;一类是面料较为高级,需要细致加工的服装;还有衣服出现小洞,需要巧妙处理的衣服;最常见的就是穿衣者体型发生变化,需要将衣服修合身。
董秀霞说,小改大也并非不可能,设计至关重要,有时候需要顾客另外提供面料。但如果拼接不当就会将一件旧衣改成另外一件旧衣。绣花工艺能使改制后的服装增加新的主题,有了独特的刺绣加工,改造后的衣物很有可能会变成一件独一无二、永不过时的个性化服装。
经营高档改衣店,要做到顾客盈门,除了要有过硬的裁剪和缝纫能力,还得有独特的审美眼光和设计水平。因为顾客大多是追求时髦的消费者,设计的核心是时尚化,一件衣服的改动在工艺和技术上也许很简单,但在设计造型上可能会产生风格迥异的效果。
董秀霞现在还在不断学习、研究时装,了解服装时尚趋势,因为衣服如果改得不够新颖或时尚,生意就很难有卖点。
走少而精之路
董秀霞曾经尝试将改衣店的规模扩大至11人,但管理上出现了问题:“人多了管理起来很难,开支也大了很多,自己反倒赚不了太多钱。”后来,董秀霞恢复了小规模经营,将员工重新削减到4人,各有分工,特别难的技术就由自己亲自操刀。
尽管专业改衣在市场上是新兴行业,前景广阔,但董秀霞认为,做这一行在经济上投入很容易,在技术上的投入却很难。缺乏专业的“裁缝”是发展的最大瓶颈,改制品牌服装是必须要有一定技艺的,不然一件几千元的名牌服装在蹩脚裁缝的刀剪下改坏了就会分文不值。
除此之外,难以接到大单生意,也是制约其规模发展的瓶颈。“衣服的改造不同于卖衣服,每件衣服更改的地方都不一样,即使是跟一线品牌的商家长期合作,也很难一次性接到大单子,做的都是散户的生意。话说回来,即使接了大单,人手也不够用。因为顾客拿来改的都是高档的衣服,每一件都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心思。”
积累了这么多年的改衣经验,直到现在,董秀霞总结了一条营业原则:“与其做大,不如做小做精,以质量特色取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