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底之蛙
井底之蛙,源于《庄子外篇秋水》中的一则寓言故事,成语井底之蛙和坐井观天均出自这则寓言,被用来比喻和讽刺比喻眼光狭隘且自以为是的人。
【解释】井底的蛙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块天。比喻见识狭窄的人。
【井底之蛙的故事】
《庄子秋水篇》讲了一个浅井的虾蟆和东海之鳖的故事。一日,一只浅井的青蛙见到一只东海大鳖,便兴致勃勃地对它说:我可快乐啦!出来就在井栏边跳来跳去,进去就在井壁砖缝中休息;跳入井中,水就泡着我的两腋和腮;游到浅处,泥汤就没了我的脚。我独占一井之水,螃蟹和蝌蚪都没法跟我相比,你何不也下来看看?
东海之鳖来到井边,左脚还没进去,石膝已经被卡住了。东海之鳖慢慢退了出去,然后对这只浅井青蛙讲述了大海的样子:用千里之遥这样的字眼儿,不足以说明大海的广阔;用千仞之高这样的词,不足以量尽它的深度。大禹时十年九涝,海水没显出增加了多少;商汤时八年七早,海水也并不见减少多少浅井的青蛙听得目瞪口呆,惊恐万分,茫茫然若有所失,它何尝想到还有比它的一方水井更大的世界呢!
【出处】《庄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
【造句】
1。我们要多学习,多实践,不要像井底之蛙一样目光短浅,没什么见识。
2。积极进取是我们的优良传统,不要安于现状,目光短浅,否则就会成为井底之蛙。
3。井底之蛙是很可悲的,我们要引以为戒,开放眼光。
原文
庄子/秋水
《庄子秋水》一开始讲述了河伯和北海的对话,秋天黄河涨水,河面陡然变宽,宽到连对岸的牛羊都无法看清。河伯洋洋自得,以为自己很了不起,但当其来到入海口看到大海之时,才知道自己何等渺小。北海说道: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
本篇其后又讲述了井蛙的完整故事,说得是一只青蛙住在一个埳阱[1] 之中,某一天遇到了一只来自东海的巨鳖。青蛙对鳖说:你看我多快乐啊,出去可以在井边跳来跳去,回来了可以在井里的洞中休息,在水中可以只把头和嘴巴露出来,还可以把脚踩在软软的泥里。那些虾米、螃蟹、蝌蚪哪个能比得上我?我就是这一井之主,多么地快乐!你干嘛不常到井里来看看呢?那只巨鳖于是想进到井里,可井却小得连脚都放不进去。鳖对青蛙说:你见过大海吗?其阔何止千里?其深何止千仞?大禹治水之时十年中有九年洪水,也没有使大海水量增加,商汤之时八年中有七年旱灾,海水也没有减少多少。大海如此不受洪水大旱的影响,这才是住在东海的大快乐呢。井里的青蛙听了,惊呆了,方才知道自己所居之地是何等的微不足道。
演变
《庄子》这则寓言本无标题,原文中有井蛙、井之蛙的字样。后人将其演化为井底之蛙和坐井观天的成语。
在庄子稍后的《荀子正论》中有坎井之蛙的说法,写道浅不足与测深,愚不足与谋知,坎井之蛙,不可与语东海之乐。
在《后汉书马援列传》中记载,东汉的马援曾对隗嚣说:子阳井底蛙耳,而妄自尊大,不如专意东方。 这是将《庄子》这则寓言概括为井底之蛙的出处。
《庄子》原文中并没有提到井蛙观天的情节,从其出跳梁乎井干之上的情节看,井蛙是可以跳出井口而看到整个天空的,只是它从未到过大海,所以眼界狭小。而坐井观天一词最早见于唐朝人韩愈的《原道》一文,此文写道: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
后来,清代的《说岳全传》附会说北宋靖康之变后徽钦二帝被俘至金国囚禁于陷阱之中而坐井观天,但这种说法并无历史根据。
后人对井底之蛙的寓言还有进一步改编,例如,该故事以坐井观天为标题入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小学二年级教材,内容由青蛙与鳖的对话改为了青蛙和小鸟的对话。也因此这个寓言故事和衍生的两个成语在中国大陆广为人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