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亏一篑的失足憾君
他们在历史上都曾经叱咤风云,他们所建立的功业都曾接近了成功的顶峰,建立一个中华一统的新王朝。然而,他们又都在即将成功的时候功败垂成,甚至一败涂地。新朝代开国帝王的荣耀与他们擦肩而过,成为令人惋惜的失足憾君。经过精心研读相关史料,笔者将他们的辉煌与暗淡、得意和失意的复杂人生展现在读者面前,妥与不妥,任大家评说。
1、西楚霸王项羽
项羽(前232前202年),名籍,下相(今江苏宿迁西南)人。楚国大将项燕之孙,其祖世为楚国将军,跟随叔父项梁起事,渡江北伐。项梁死后,项羽以其显赫家世和杰出军事才能逐步成为统领各路反秦义军的领袖人物。在巨鹿消灭秦军的主力后,被各路起义军拥立为诸侯上将军。
项羽在消灭秦军主力之后,闻刘邦已破咸阳,遂亦迅即率兵入函谷关,与刘军相对峙。当时,项羽有军队四十万,刘邦只有十万,力量对比上占据绝对优势。这也是项羽人生事业的巅峰,此时此刻新王朝开国君主的宝座和荣耀离他近在咫尺。假如此时的项羽能够听从谋士范增的意见,先在鸿门宴上,果断除掉刘邦;然后善待关中人民,妥善处理好与其他义军领袖的关系,那么此时的天下就是他姓项的了,后来的王朝则应该叫西楚而非西汉!可惜的是,项羽打仗是把好手,政治权谋上却一窍不通。他被自己如日中天的强大和刘邦等诸侯们俯首帖耳的假象蒙住了眼睛,天真的以为自己已得天下,大功已经告成。随后刚愎自用、踌躇满志的他开始走出一步步的臭棋,一锹锹的自掘坟墓。先是在著名的鸿门宴上因妇人之仁放走了他最大、最危险的政敌刘邦,纵虎归山;继而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史记.项羽本记》);后又于元前206年实行裂土分封,分封了十八个王,尊楚怀王为义帝(后又遣人袭杀之),自立为西楚霸王,建都彭城。由于项羽分封不公,引起诸侯和功臣不满,结果是众叛亲离,自掘坟墓。而刘邦却反其道而行之,结果在与楚汉相争中,逐渐由弱变强,笑到了最后。一步错,步步错的项羽,闹了个孤家寡人,满盘皆输,失去了历史曾赐给他的机遇,拱手让出了几乎到手的天下。
项羽是一位超群的军事统帅。他能征善战,战场上豪气盖世,叱吒风云。他又是一位悲剧式的人物。政治上,秦朝灭亡后,他自称霸王,忙于分封诸侯,扶持六国贵族的残余势力,违背了人民要求统一的愿望,造成了混乱割据的局面。他行为残暴,坑杀秦降卒二十万余。入关后,火烧秦宫,屠杀秦民。他烧杀虏掠的暴行,违背了人民的意志,是他战败的根本原因。项羽自恃武功以威慑诸侯,缺乏远见,不争取同盟。又妒贤嫉能,不能用人,招致众叛亲离,军心涣散。军事上,他缺少战略家的眼光,刚愎自用,不纳良言。以致屡失战机,没有巩固的后方基地,没有充足的粮饷和兵源,虽然屡战屡胜,反而由盛而衰。所以,虽然项羽具有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最终也难以避免失败。英雄盖世、人品高洁的项羽败在市井无赖、卑鄙阴险的刘邦之手,这一结局千百年来一直未一直被后人所感慨和惋惜,个中原因也颇耐人寻味。
2、新朝皇帝王莽
如果说项羽还是曾与皇帝的宝座失之交臂的话,那么新朝皇帝王莽则已经登上了皇位,只是,同样因为缺乏力挽狂澜的政治才能,轻易到手的天下转眼间又还给了姓刘的,自己则落了个千古骂名。
客观的讲,王莽虽是篡夺了刘家的皇位,但是的确是民心所向。当时刘家的江山已腐烂不堪,民不聊生,再靠刘氏皇权扭转乾坤,只能是望梅止渴。而王莽一向有孝悌之名,为官期间谦逊自重,秉公无私,在朝野上下有较好的人缘。当时的人们甚至把王莽当成圣人、周公来歌颂。所以当大臣们上书要求王莽即位时,倒不是慑于王莽的权威,而是寄希望于王莽出来撑起天下,扭转危局,造福于民。此议提出时,并没有多少人出来反对,刘氏皇族也没有异议。王莽比较顺利的当上了新朝皇帝,历史把王莽推上了皇位。如果王莽能够不负众望,以强大的皇权为后盾,从实际出发,采取符合当时国情的正确措施,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那么他就会像后来的刘裕、赵匡胤等人那样,成功的建立起一个国祚绵长的新王朝,他自己自然作为开国之君青史留名。遗憾的是,志大才疏的王莽没有抓住历史的机遇。他仿照周朝的制度推行新政。屡次改变币制,更改官制与官名,削夺刘氏贵族的权利,引发豪强的不满。由于他看不起边疆藩属,削王为侯,不断挑起对匈奴和东北、西南各族的战争。赋役繁重,刑政苛暴。他的托古改制不仅没有解决任何实际问题,反而进一步加深了社会危机。老天似乎也不助他,11年,黄河决口改道,灾民遍野。人祸加上天灾,引发了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最终把他和他短命的王朝淹没在了历史的滚滚洪流之中。
3、前秦皇帝苻坚
前秦宣昭帝苻坚(338年-385年),字永固,氐族人,是十六国时期前秦的皇帝。他早期是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曾统一中国北方,国力一度超过东晋数倍,很有机会统一全国,建立新的朝代,做统一中国的开国皇帝,那将是何等的辉煌和荣耀!然而与项羽和王莽相同的是,符坚也是志大才疏之辈,在即将攀登到成功顶峰时轻举妄动,举措不当,功亏一篑,留下千古遗恨!
苻坚被轻易扫平北方的空前胜利冲昏了头脑,加上他的头号智囊王猛已死,于是自恃幅员万里,雄兵百万,执意南下要灭掉东晋,混一戎华。由于他的军队由多民族组成,缺乏团结和统一,而他过度仁厚,对各地投降贵族一律厚待,而各民族的贵族并非真心投降,都是在虎视眈眈等待时机,想找机会推翻前秦的统治;加上苻坚刚愎自用,不顾大臣们和其弟苻融的反对及王猛的遗言,没等条件成熟就倾全国之兵力,号称97万大军,入侵东晋,但是在淝水之战中惨败。前秦元气大伤,鲜卑、羌等部族相继叛变,西燕主慕容冲攻入长安,苻坚出逃后被羌族首领姚苌缢杀。后世的那些帝王将相都深深汲取了符坚仁厚亡国的教训,对待亡国君臣往往以苻坚之仁为鉴,而选择屠杀殆尽,斩草除根,不留后患。
4、后唐庄宗李存勖
南北朝乱世有前秦皇帝苻坚的功败垂成,五代十国乱世又有后唐庄宗李存勖重蹈覆辙。李存勖(公元885年至926年),应州人,小名亚子,唐朝末期河东节度使、晋王李克用长子,后唐皇帝。
开平二年(公元908年)正月,李克用病死,李存勖于同月袭晋王位。李克用临死时,交给李存勖三支箭,嘱咐他要完成三件大事:一是讨伐刘仁恭(刘守光),攻克幽州(今北京一带);二是征讨契丹,解除北方边境的威胁;第三件大事就是要消灭世敌朱全忠。公元911年,李存勖在高邑(河北高邑县)打败了朱全忠亲自统帅的50万大军。接着,攻破燕地,将刘仁恭活捉回太原。九年后,他又大破契丹兵,将耶律阿保机赶回北方。经过十多年的交战,李存励基本上完成了父亲遗命,于公元923年攻灭后梁,统一北方,四月,在魏州(河北大名县西)称帝,国号为唐,不久迁都洛阳,年号同光,史称后唐。925年,后唐又出兵四川,灭前蜀,南方诸国大为震动。如果此时的李存勖挥师顺势南下,以他的军事才能和后唐的强大国力,统一中国指日可待。那样的话,就会再出现一个统一强大的大唐(后唐)王朝,中国历史就要彻底改写了。可惜,李存勖并没有顺势统一全国的志向和魄力。他在战场上出生入死,不惜生命,是员勇将;但是在政治上,却是一个昏暗无知的蠢人。称帝后,他认为父仇已报,中原已定,不再进取,开始享乐。他不注意发展生产,增强国力,而是整日田猎、唱戏,亲信宦官伶人,疑忌功臣,弄得众叛亲离。他重用孔谦为租庸使,峻法以剥下,厚敛以奉上,致使民怨沸腾。公元926年,李存勖听信宦官谗言,冤杀了大将郭崇韬。另一战功卓著的大将李嗣源(李克用养子)也险遭杀害。是年三月,李嗣源在将士们的拥戴下,率军进入汴京,自立为帝,李存勖则为乱兵所杀。经过这一番折腾,后唐再无统一天下的雄心和实力,分裂割据局面继续了下去。
李存勖其实不如符坚,因为符坚尚有一鼓作气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而李存勖则只知道完成父亲的遗志,报完仇后就以为大功告成,全然不顾天下分裂的现实即固步自封,不思进取。从这个意义上说,李存勖就像一位小盎即安的土财主,和符坚差着一大截呢!
5、辽太宗耶律德光
鲜为人知的是,在五代乱世,在后唐庄宗李存勖坐失良机之后,中国还曾有一次结束割据、统一全国的机会,而曾面临机遇又丧失机遇的失足憾君就是大名鼎鼎的大辽皇帝耶律德光。
耶律德光(902~947),辽代皇帝,字德谨,契丹名尧骨,开国皇帝、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次子。927年耶律德光继位。936年,太原军阀石敬瑭为后唐主所攻,遣使乞援于契丹,太宗乃亲率辽军长驱入援,败后唐兵,册石敬瑭为后晋皇帝。从此契丹的势力伸入华北平原。946年,辽灭后晋,辽太宗入汴京(今河南开封),改国号契丹为辽,改元大同,欲久据中原,做中原皇帝。此时的大辽,已占据天下之半,尤其占据了政治中心中原地区,如果采取得当的政治、经济措施,稳定民心,发展生产,站稳脚跟后再挥师南下,统一全国也是极有可能的。然而,这位异族君主有建立中原王朝之心却无其能,还按在北方草原的老一套来统治中原,不久就把中原大地弄得乌烟瘴气,天怒人怨,不得不灰溜溜的回了北方老家。因为在连年南征中,他放纵辽军强掠中原人民的财富,自筹给养,名曰打谷草;在开封和各州搜刮钱帛,储于内库,准备运回北方;不放已投降的节度使和其他官员还任,而另派自己的子弟亲信担任地方长官。这些倒行逆施、滋扰民间的做法给中原人民带来巨大灾难,纷纷起义反抗。同时,契丹族人民也死伤惨重,厌战心理逐渐滋长。辽太宗在汴京驻留不足三月,已无法立足,对左右说:我不知中国之人难制如此!以天热不便居住为借口,被迫仓促北返,行至栾城病死。
上述五人虽境遇不尽相同,但有一个最大的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以自己的能力创造了机会,而终因志大才疏又错过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以致遗恨千古!历史是一面镜子,在现代社会,不断努力创造着机会,又因魄力不足与机遇失之交臂的同样大有人在,笔者也是其中之一。所以,成功者往往不是善于创造机会的人,而是那些善于把握机遇的聪明人,不过当我们明白这个道理的时候常常已经没有多少机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