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降清兵是因为陈圆圆吗
鼎湖当日弃人间,破敌收京下玉关。恸哭六军尽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这是清初诗人吴伟业《圆圆曲》中的名句。作者以鲜明的态度,讽刺了吴三桂为了秦淮名妓陈圆圆被掠而降清的汉奸行径。相传吴三桂读到这首诗后十分不安,他曾以重金馈赠吴伟业,恳求他毁版删改,可诗人毫不动情,硬是留下了这首几百年来流传不衰的佳作。这首诗不仅道出了一段悲戚的历史故事,也让吴三桂背负上因为一个女人而降清做汉奸的千古骂名。
汉奸,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是最受鄙视的败类。仅仅为了一个女人,一名歌妓,一个爱妾,就能够让吴三桂抛弃民族社稷,丢掉忠义名节?这绝不是任何一个中国人所能做出来的!再者,吴三桂素与清兵为敌,长期的边衅使他与清人积怨颇深,不到万不得已,吴三桂也绝不会投靠与他有着深仇大恨的夷狄清廷。笔者认为,吴三桂最终降清,是由当时的严峻形势所决定的。说的直接一点,他是让李自成和多尔衮逼成汉奸的。
明朝灭亡后,中国北方存在三股力量,一是已经攻克北京的李自成,二是关外虎视眈眈的多尔衮,三是以吴三桂为代表的明朝残余。三者中,吴三桂的势力最弱,而且处于李自成和多尔衮的夹击之中。他无力与任何一方抗衡,必须要在李自成和多尔衮二者中做出抉择。同时,因为山海关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吴三桂也成为大顺军和清军争相拉拢的焦点人物。尽避已经在清廷供职的老上司洪承畴、舅舅祖大寿多次劝他降清,但他考虑到民族大义,吴三桂决定宁可归顺李自成,也决不当受人唾骂的汉奸。
吴三桂是在从山海关赶赴北京的路上中途反悔的。这是因为他先后接到两个密报:一是李自成实施的追赃助饷政策,使他的父亲吴襄遭受到了严重拷掠;二是李自成部下刘宗敏霸占了他的爱妾陈圆圆。这两个消息,对于踌躇满志、一心归顺大顺政权的吴三桂来说,不啻为当头一棒。家财被抢,父亲被抓,爱妾被占,不仅让吴三桂蒙受奇耻大辱,也让他感觉到了农民政权的野蛮和狭隘,这使他对大顺政权产生了强烈的不满和失望。愤怒之下,吴三桂斩掉李自成派来的使者,声言与其不共戴天。
重新占领山海关后,吴三桂给父亲写了一封诀别信。内容大致如下:父亲既然不能当忠臣,儿子也不能当孝子了。父子今日诀别。请您尽早打算,否则贼人就是把你放到鼎俎旁边,我也顾不上了。吴三桂的这封信,明里是写给父亲的,暗里矛头却直指李自成,这不仅是父子生死决别,更是他与农民军的彻底决裂。为了讨贼,为了复明,吴三桂决定向清廷借兵,答应事成后裂地以酬,并且规定清军只能中协、西协入境参战,东协山海关仍由他自己牢牢掌控。从借兵盟约和军事安排上,可以看出吴三桂当时完全是站在了明朝的立场上,与多尔衮部泾渭分明,并没有与世人所说的那样投降清廷。
吴三桂的态度,引起了李自成的警觉和恐慌,他决定先发制人,亲征吴三桂。在李自成十万大顺军的猛烈攻击下,吴三桂军队完全处于劣势,大有全线崩溃之险。但此刻已经厉兵秣马多时的多尔衮部却陈兵关外,违背盟约,见死不救,迟迟不肯参战,一直在观望,一直在等待,吴三桂多次派人求救也不见效。无奈之下,吴三桂只得亲率精锐骑兵突围至多尔衮营中,磕头跪拜,声泪俱下,请求多尔衮按照盟约立即出兵。多尔衮却趁火打劫,以两军不易辨认为由,强令吴三桂剃发称臣,才肯出兵。因为军情紧急,形势所迫,容不得吴三桂犹豫,他当即答应剃发。剃发,标志着吴三桂正式降清。多尔衮十二万人马的突然参战,使整个战局发生了骤变,李自成部一败涂地。
吴三桂降清,是当时客观形势下多种因素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结果,而陈圆圆被掠只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偶然因素。当然,吴三桂降清确实也受到了陈圆圆被霸占一事的影响,但是起关键作用的应该还是当时特定的国内形势和历史环境。可以说,是李自成及其部下一系列不合时宜的错误做法,以及阴险狡黠的多尔衮随后虎视眈眈、狼子野心般的趁火打劫,使走投无路的吴三桂在被逼无奈之下,违心的选择了投降清廷当汉奸的道路。冲冠一怒为红颜的说法有失偏颇。(刘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