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帝二十年统一台湾


1661年,民族英雄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回台湾,不久病逝,其子郑经继位,继续治理台湾,与大陆上的清王朝分庭抗礼。康熙帝多次招抚不成,便下决心武力解决台湾问题。1681年郑经突然病笔,他的儿子郑克塽继任王位,台湾内部发生内讧,康熙帝决定起用施琅攻台。施琅原为郑成功的得意爱将,后来背郑降清。1663年,康熙帝曾命其出任福建水师提督,征讨台湾。他两次出海,均遇台风,无功而返。朝内一些大臣对他产生怀疑。但康熙帝力排众议,仍然对施琅委以军政全权。施琅于1683年取得海战大捷,台湾收归清朝。康熙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派兵戍守。

  台湾和祖国大陆统一是一件大事,施琅因此立了大功。康熙把台湾的归附看成是施琅为清朝扫数十年不庭之巨寇,扩数千里未辟之遐封。他在施琅封侯的制诰中称赞他矢心报国,大展壮猷,筹划周详,布置允当,建兹伟伐,宜沛殊恩。但从有关史实来看,在平台问题上,康熙帝对施琅的保护和支持显得非常重要,由此也展现了一代明君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

  案亲被杀,施琅降清

  施琅(1621―1696),字尊侯,号琢公,福建晋江人,自幼生长在海边,少年时代从师学剑,武艺超群。清顺治三年(1646年),施琅与其弟施显投奔郑成功,由于才干超群,没过多久施琅就成为郑成功最为得力的将领。

  施琅青年时个性极强,常常与脾性相同的郑成功发生冲突。顺治八年(1651年),施琅因反对郑氏舍水就陆的战略方针和强征百姓粮饷的做法,与郑氏产生了尖锐的分歧。次年四月,施琅捕杀了手下一名改投郑成功的清兵,郑成功便将施琅及其父施大宣、其弟施显投入牢中。施琅被捕后不久逃脱,藏在副将苏茂家中,并请人从中调停。但郑成功非但不接受调解,反而派人前去刺杀施琅。行刺失败后,郑成功一怒之下竟将施大宣和施显杀了,将施琅逼上了投清之路。

  降清之后,施琅被授为同安副将,迁总兵。康熙元年(1662年),施琅被任命为福建水师提督,1665年,封靖海将军。

  对台动武,康熙帝起用施琅

  1664年,刚刚降清的施琅就曾建议率兵进攻澎湖,直捣台湾,使四海归一,边民无患。几年后,他又上《边患宜靖疏》和《尽陈所见疏》,强调只有迅速讨平台湾才能使民生得宁,边疆永安。当乘其(指台湾郑氏政权)民心未固、军情尚虚时,进军澎湖、台湾,使四海归一。

  施琅的主张提出后,康熙帝马上调他到北京面陈收复台湾大计。但当时的清政府面临三藩之乱,再加上八旗精锐不善海战,朝中不少大臣认为海峡风涛莫测,必难致胜,不主张武力平台。1664年前后施琅两次跨海征台未果,被康熙免去福建水师提督的职务,改授内大臣。在京期间,他一面继续上书征台,争取康熙帝的支持;一面广交朝中大臣,争取他们对统一台湾事业的理解和支持。在内大臣任上,施琅一等就是13年。

  1681年,长期主政台湾的郑经去世。郑经死后诸子争位,郑氏家族内部矛盾激化。清政府也在这一年最后平定了三藩之乱,能够腾出手来考虑平台的问题。这是施琅复出的契机。康熙深知平台不是一件易事,早在康熙十七年他就要姚启圣等遴选埃建水师提督,条件非才略优长,谙练军事不可。据此,姚启圣就力荐施琅。但此次重新起用施琅,却与施琅的同乡大学士李光地很有关系。据《清史稿》所记,康熙曾先后两次就福建水师提督人选征求过李光地的意见。第一次李答以施琅海上路熟,海上事他亦知得详细,海贼甚畏之。第二次康熙就命将问题又一次征求他的意见,他认为计量起来还是施琅。理由是施琅是海上世仇,其心可保。又熟悉海上情形,其人还有谋略,为海上所畏。在李光地的力荐下,几乎没有经过太多周折,康熙便谕命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加太子少保。他赞扬施琅熟悉彼处地形、海寇情形,要克期统领舟师进取澎湖、台湾。并认为如果不派遣施琅去,台湾所不能定。施琅离京赴任前,康熙又语重心长地说:尔至地方当与文武各官同心协力,以靖海疆。海氛一日,则民生一日不宁。尔当相机进取,以副朕委任至意。

  在姚启圣和施琅的同乡大学士李光地的极力举荐下,康熙帝再次召见了已年届花甲的施琅。施琅再次向康熙帝详细阐述了如何训练水师、如何利用风向变化等具体方略。康熙听后十分满意,令其即赴前线,操练水师,待机进取台湾。

  定战澎湖,统一台湾

  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十四日(1683年7月8日),施琅率领水兵2万余人,大型战船300余艘,中小战船230余艘,从福建铜山(今东山)海域扬帆起程,一路乘风破浪,锋芒直指台湾的战略前哨澎湖列岛。

  施琅把平台的首选目标定在澎湖是有其原因的。台湾本岛地域狭窄,缺乏战略纵深,澎湖就成为其外围防御的惟一屏障。台军主帅刘国轩也认识到了这一点,将台军主力悉数摆在澎湖,并建立了坚固的防御工事,还在妈宫、风木匝尾、西屿头、牛心湾等要冲地点加筑炮城14座,沿海筑造高墙深沟20余里,安设铳炮,准备与清军决战。面对台军的严防死守,施琅采取了灵活的作战方针,将清军分为三路,以左右两翼牵制敌人,主力居中直捣敌阵船队。

  7月9日,清军到达澎湖八罩岛(今望安岛),并停泊于此。从10日起,清军向澎湖岛台军发起攻击。清水军迅速利用有利的西南风向条件,使用五点梅花阵,用多艘战船围攻台军一艘,集中兵力作战。炮火矢石交攻,犹如雨点,烟焰蔽天,咫尺莫辨。清先锋蓝理率7船冲入台军中,共击沉、焚毁郑氏船只14艘,焚杀郑氏官兵2000余人。这时的刘国轩却缺乏主动进攻精神,把胜利希望完全寄托在飓风上,因而几次坐失了主动出击的良机。澎湖一战,清军先后焚毁、击沉和俘获台军大小船只近200艘,杀死台军将领、头目300余名,士兵12000余名,另有165员将领和4800名士兵倒戈投降。刘国轩只是仰仗地形熟悉,才从水浅礁险的吼门岛屿趋水涨风顺之时,带领31艘小船逃回台湾。此役,清军阵亡官兵329人,负伤1800余人,船只毫无损失。

  施琅一战定澎湖,歼灭了台军精锐部队,打开了台湾岛的门户,郑氏败局已定,岛内人心大震。施琅获胜后并不急于继续进攻,而是在澎湖抚绥地方,人民乐业,鸡犬不惊,甚至派人捞救跳水未死的台军官兵,使得台湾、澎湖军民莫不感泣,愿内向。与此同时,施琅建议朝廷颁赦招抚郑氏,以争取和平统一台湾,使台湾百姓免去刀兵之灾。康熙帝也同意施琅的招抚政策。郑克塽、刘国轩见施琅无屠戮意,也愿意归顺。

  7月31日,郑克塽派人到澎湖施琅军前请降,要求仍居台湾,承祀祖先,照管物业。施琅拒绝了他们的条件。

  8月13日,施琅率领舟师到达台湾,刘国轩等带领文武官员军前迎接,各乡社百姓亦沿途壶浆迎师,台湾终于实现了和平统一。9月17日,郑克塽等递送了正式的降书,并缴纳了延平王等册印。10月2日,施琅亲往台湾,接受了郑氏的归降。从1662年上书请求收复台湾,至1683年统一台湾,前后共计20余年。

评论问答

一、暴君和流氓的角色对转1987年,一个流氓主义的幽灵,游荡在被严密看管的中国影坛。张艺谋导演的《红高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它的主人公一个流氓轿夫,先是在高粱地里诱奸了刚出嫁的女子,而后又乘其丈夫被杀强占了掌柜的地位,而那个女人则心满意足地予以受纳。十八里红是流氓轿夫撒下的一..

郑板桥是扬州八怪之一,以“诗书画”三绝而闻名,可谓大清朝的头号怪才。可谁能想得到,这位怪才却为了一副对联冥思苦想了整整二十年……有一年,郑板桥去潍县金阳山上游玩。正值阳春三月,金阳山上“春来山嫩鸟鸣歌”,好一派生机盎然的秀美风光。郑板桥一路观赏美景一路赞叹,不知不觉走到一座寺庙前,他停住..

在中国古代社会,封建帝王后宫佳丽三千、妃嫔无数乃是常态。作为后宫中的女人,要从众多佳丽中脱颖而出,得到皇帝的宠爱,实在是不容易做到的,而要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并且还能独受皇帝恩宠几十年,就更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了。然而万贵妃做到了,这个生活在明朝英宗和宪宗时期的谜一样的女人,留给了后世..

清朝的康熙皇帝亲政的时候,还不到20岁,却遇到了很多麻烦事。当时有个叫吴三桂的汉军首领,因为为清朝夺取全国立了大功,被封为平西王,势力越来越大,后来又野心勃勃,以西南为基地发兵谋反,要与清朝争夺天下。他的军队人多,又得到了其他地方的支持,气势汹汹。当时清朝刚刚稳定下来,对吴三桂作战..

在我国历史上,把持过朝政的权臣可谓数不胜数,他们当中有的尽管位高权重,但始终保持着对皇室的忠诚和尊重,如霍光、诸葛亮等。不过,霍光、诸葛亮这样的人物终归是少数,历史上更多的权臣在获得权力之后并没有控制住自己的欲望,于是逐渐成为了人们口中结党营私、擅权专恣的奸臣。东汉中期,官至大将..

康熙帝后宫有两位佟佳贵妃,有一位后来晋封为皇贵妃、皇后,也就是孝懿仁皇后,这位在位不足一天的皇后去世后,她的妹妹小佟被封为妃,十年后,表哥康熙帝晋封她为贵妃,自此,她成为了事实上的后宫之首。演员米雪饰演的皇贵太妃(小佟)小佟贵妃是清朝十分特殊的存在,原本位在她之下的德妃因为儿子胤..

康熙53年,发生了一件大事,此事把康熙老爷子气的几乎背过气去,在康熙领着八旗劲旅千万热河“木兰秋狝”途中,八阿哥胤禩为了讨老爷子的欢心,特意弄了两只活蹦乱跳海东青让人送往康熙大帐中,万万没想到的是,这海东青到了康熙手上之时竟然成了将死之物,康熙当场震怒,当着众人的面大骂八阿哥“胤禩..

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中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以来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在位61年。康熙帝终其一生,共有40余位后妃,55个子女。这些皇家子女,或幼龄夭折,或晚景凄凉,或成就帝王伟业……1.康熙帝之女康熙大帝共有20个女儿,但成年并出嫁者仅8人,其中除了皇九女嫁给了佟国维嫡孙,皇十四女嫁给了甘肃..

允礼为何听闻康熙驾崩,四哥即位,为何会吓得脸变色,一口气骑马跑回府邸的这样的举动,我觉得原因应该有几个。第一康熙驾崩,一听见就有万种感情,害怕,伤心,恐惧,惊讶应该都有,因为康熙这次生病先期为了静养或许也有不想儿子们在他病塌之前争权夺利,也不想伤心,是不留儿子在跟前照顾的,只留近..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皇位的继承一般来说有两种继承模式,一是“立长不立贤”,二是“立贤不立长”。其中最为典型且运用比较多的便是前者,为何呢?因为自商周以来的宗法制中就有一项最为基本的原则——“嫡长子继承制”。这里所谓的“嫡长子”实际上就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长子。而广义上的“长子”则指..

本内容由朱熹发布在野史沉钩频道

本内容发布在历史时间网网,康熙帝二十年统一台湾是一篇由朱熹创作的发布的历史文章,最新最全的历史内容数据信息平台,本站支持发布收藏转发分享海报,更多请登录历史时间网网。

作者

    《历史时间网》感恩您转发野史沉钩内容历史,支持朱熹的作品,,如需投稿请登录本站,登录后即可投稿分享收藏,并且看作文获取积分兑换礼品。

    登录 投稿说明

    https://www.lishitime.com/news/34388.html

长按下面的图片另存或分享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