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施-古代四大美女之“沉鱼”
西施(?-?),本名施夷光,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的沉鱼,春秋末期的浙江诸暨一带人氏,又称西子,是家喻户晓的美人,2003年浙江省诸暨市兴建了西施殿加以纪念。 最近却有学者认为西施不存在。
浙江诸暨苎萝山下有两个村子,分为东西两村。村中的人大多数姓施,施夷光住在西村,所以大家称其西施。西施经常与伙伴们在江边浣纱。当时的越王勾践为了报复吴王夫差,便想献上美女郑旦等人迷惑夫差,其中就有西施。
勾践命乐师教西施歌舞仪态,过了三年,让范蠡带着西施进献给吴王。范大夫见到吴王,跪拜著说:东海贼臣勾践,感大王之恩德,遍搜境内,得善歌舞者,以供洒扫之役。可是伍子胥进言:臣闻:夏亡以妺喜,殷亡以妲己,周亡以褒姒。夫美女者,亡国之物也,王不可受。
吴王不听其劝谏,马上把西施收了下来,并在姑苏台建造春宵宫,在灵岩山上建造馆娃宫,还修筑大水池,以供西施嬉戏游玩。夫差对西施宠爱至极,出入都是效仿王妃的派头和排场,他沉迷于西施的美色,荒废朝政,勾践趁机休养生息,养精蓄锐,然后乘虚而入,一举消灭吴国。
下落成谜
西施的结局有以下几种说法:
第一:西施与范蠡相恋,当吴国灭亡之后,范蠡不要越王的封赏,趁著夜色携西施悄然离去,两人在路途中,生下一个儿子。从此避世太湖,逍遥余生。或许是后人不忍这位绝代佳人遭到悲惨的结局,就流传出西施和范蠡归隐五湖的美满姻缘的故事,以寄托对他们的同情。
第二:吴灭了以后,吴人认为西施是使得国破家亡的妖孽,于是就将她放进皮袋之中沉于江底。后来在江中发现了一些蛤蜊,人家说那是西施的舌头,故此蛤蜊也有西施舌之称。
第三:另一种说法是范蠡在太湖上将西施推下水,淹死了她。
第四:勾践灭掉吴国后,残杀功臣。勾践认为西施是个祸害,把西施沉到了江底。
第五:西施死于乱军之中。
第六:在一些话本和戏剧中演绎的情节是,西施助越国灭掉了吴国后,一方面感到欣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另一方面也感到内疚,觉得对不起吴王夫差,在一种异常矛盾的心理中,不能解脱,最后自缢于馆娃宫内。
至今,在浙江绍兴市诸暨市(旧称暨阳县),仍然有西施殿、越国古都城门等遗迹。
西湖亦称为西子湖,因北宋诗人苏轼曾作七言绝句春后初晴雨亦奇:
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相关成语、谚语
沉鱼落雁
一种流行的说法认为所谓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沉鱼指的就是西施。传说她在古越国浦阳江边浣纱,水中的鱼儿看到她的美貌,都惊艳得沉入江底。
事实上,沉鱼落雁是个成语,通常认为出自《庄子齐物论》:毛嫱、骊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糜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原意是说动物与人对美的认识存在差异,引申意为价值观认知本来就无绝对,只是人类的主观看法。
也有人认为唐代宋之问歌咏西施的《浣纱篇》:鸟惊入松萝,鱼畏沈荷花。是这个成语的出处,故认为沉鱼代表西施。
东施效颦
亦作东家效颦、丑女效颦。
西施因患心病而捧心皱眉,西子捧心被视为绝世美态,同里东施看见觉得十分美丽,于是摹仿西施捧心皱眉,然却跟西施有着皆然不同的面貌,结果同里的人纷纷走避或闭门不出。典出《庄子天运》后世比喻不衡量本身的条件,而盲目胡乱地模仿他人,以致收到反效果。
《红楼梦第三十回》:宝玉心中想道:难道这也是个痴丫头,又像颦儿来葬花不成?因又自叹道:若真也葬花,可谓东施效颦,不但不为新奇,且更可厌了!
西眉南脸
出自唐代李咸用《巫山高》:西眉南脸人中美,或者皆闻无所利。西施和南威都是春秋时的美人,所以又并称威施,后以西眉南脸比喻女子容貌美丽。
情人眼里出西施
语出清朝黄增的《集杭州俗语诗》,字面意思为美色的本身并不会去迷惑人,只是欣赏的人自己的心迷惘了,就像情人眼中的伴侣,都是只看优点而轻忽缺点。
关于浣纱溪
相传当年西施入吴时,由范蠡陪同,舟从越国会稽出发,顺西小江而行,过苎萝山来到这里。此时已近黄昏,西施望着夕阳西下的家乡,想着自己背井离乡,前往吴国,将委身于吴王,便泪流不止。范蠡深知西施的心情,于是决定在此停泊一宿。当时正值夏末秋初,江南天气依然炎热,俗称秋老虎。西施为了洁身自爽,欲留清白于此,便在两水交汇的潭中沐浴。从此,这里的潭、桥、路都贯上了浴美施三个字。浣纱溪东的苎萝山,主峰海拔127米,系会稽山余脉,乃越地之正宗。苍翠挺拔,别具风姿。山上有红粉石,据说手在石上一抹,会抹下些许红粉来。在苎萝山下,浣纱溪西岸,有西施庙,此庙原先是西施宅,南宋才改为西子祠。乡人祀西施为四十八村之土谷神,一直俗呼(先施)娘娘庙。庙坐西朝东,面对苎萝山,建筑规模现仍清晰可辨,有殿五楹,余屋三楹,演台一座。庙前有苎萝亭,临溪。亭前有小桥,具江南水乡的建筑风格。浣纱溪畔还有范蠡庵、起埠庙。范蠡庵乡人称日思庵,以范蠡在此访得西施,有功于越,乡人思之,故名。起埠庙又称后江庙,相传越灭吴后,西施与范蠡归越隐居,在此弃舟上岸,故称起埠庙。苎萝村附近还有施家渡,相传是当年西施回越都的下船处。现有施姓在此聚族而居,殆为西施所居村的施姓后裔。这不仅仅是传说,萧山临浦的西施古迹,至今犹存。据明嘉靖《萧山县志》(宁波天一阁藏本)载,北宋太平兴国三年,萧山就有苎萝乡西施里的建制。该志所附的《县境之图》,明白地标绘了苎萝山在萧山临浦施家渡。
西施与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词。四大美女享有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是一个个精彩故事组成的历史典故。闭月,是述说貂蝉拜月的故事。羞花,说的是杨贵妃观花时的故事。沉鱼,讲的是西施浣沙时的故事。落雁,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
西施,中国古代出名最早、影响最大的四大美女之一。她的名声,与吴越春秋、与勾践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沼吴复仇联系在一起:伍子胥忠贞被谗、伯嚭(pǐ)奸佞亡国,与女色祸水的信条联系在一起;与巾帼报国、与红颜薄命、与浣女范郎的悲喜姻缘联系在一起;与西子捧心、东施效颦、与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等等联系在一起......比起其它美女来,它身上负载着更多的历史文化负荷。
先秦诸子中最早提及西施的是《管子》:毛嫱、西施,天下之美人也。《庄子》中,三次提到西施。西施病心而矉(pn,即颦字)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矉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走。这就是东施效颦成语的来源。《孟子》中也有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的话。《韩非子》亦云:善毛啬、西施之美,无益吾面;用脂泽粉黛,则倍其初。看来,西施确实是先秦时代的一位知名度极高的美女,不过,与后世传说不同的是:她并未与吴、越争霸的政治军事斗争发生关系,而且,管仲比勾践灭吴还早二百多年呢。
《左传》和《国语》等先秦史传,都提到了勾践向吴王献美女之事,但并未提及西施其人。西汉时代的《史记》也是如此。在贾谊的《新书》、刘向的《说苑》、陆贾的《新语》及《淮南子》中,西施也仅仅是作为美女出现。
只有《墨子?亲士》篇提到,西施因为太美,结果被沉入江中,可见太盛难守云。
最早把西施与吴越争霸联系起来的是东汉时的两部野史《吴越春秋》和《越绝书》。
在《吴越春秋》中,文种向越王献破吴九术,其四为遗美女以惑其心而乱其谋,勾践使相者国中,得苎萝山鬻薪之女曰西施、郑旦,饰以罗縠(h),教以容步,习于土城,临于都巷,三年学服而献于吴。《越绝书》的记载大致相同,不过西施的结局却迥异。前者说,亡吴后,越人认为这尤物是祸根留不得,把她沉于江中,算是对被吴王杀害的鸱(chī)夷子也即伍子胥的祭奠,这是一个残酷的悲剧。后者则让她与范蠡结为伴侣,泛五湖而去,以喜剧而告终。后世关于西施的种种故事和传说,率多由此生发开来的。
魏晋以后,在文人笔下,在民众的口中西施的故事进入了酝酿、发酵、增饰的阶段,这在志怪、拾遗小说中都有反映。唐、宋诗词中出现了大量的以西施为吟咏对象的篇章。其主题,多咏叹红颜薄命或谴责女人祸水、美色亡国,倒不如歌咏王昭君的诗多出新意。比如王维的《西施咏》: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在《五美吟》中还翻此诗意:一代倾城逐浪花,吴宫空自忆儿家。效颦莫笑东村女,头白溪边尚浣纱。其实二者都无多少可道的深意。当然也有不乏卓见之作。如晚唐崔道融《西施滩》: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罗隐《西施》: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它们都是较为突出的。
对西施故事的再创作,杂剧传奇最为充分。元代,关汉卿有《姑苏台范蠡进西施》,赵明远有《陶朱公范蠡归湖》,可惜今天我们只能从《录鬼簿》中看到这两出剧目,其内容,也只好根据剧目及有关评介来推测了。西施故事的集大成者,当推明代梁辰鱼的《浣纱记》。
《浣纱记》充分地占有了有关吴越争霸与西施故事的种种资料,细加区别整合,编织成了一部45出的戏剧故事,以范蠡和西施悲欢离合贯串了吴越两国的兴亡历史,因为西施和范蠡初次见面时以一缕浣纱作为定情之物,故剧名《浣纱记》。与前人不同的是,该传奇将西施范蠡的爱情故事与爱国主义结合起来,爱情服从爱国,开始是牺牲割爱,最后在爱国主义的实现中使个人爱情也得到了实现。第3出迎施中,范蠡向西施表示歉意说:为君父有难,拘留异邦,有背深盟,实切惶愧。西施反安慰他:尊官拘系,贱妾尽知,但国家事极大,姻亲事极小,岂为一女之微,有负万姓之望。后来范蠡要西施入吴,西施表示犹豫,范蠡又劝她:若能飘然一往,则国既可存,我身亦可保,后会有期,未可知也。若执而不行,则国将遂灭,我身亦旋亡,那时节虽结姻亲,小娘子,你和我必同作沟渠之鬼,又何暇求百年之欢乎?故《浣纱记》看似爱情故事,实则以爱国主义作为主旋律。
西施咏 王维
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
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邀人傅脂粉,不自着罗衣。
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
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
西施 罗隐
家国兴亡自有时, 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 越国亡来又是谁?
后人为纪念这位忍辱负重,以身许国的绝代佳人,就在苎萝山下修建了西施殿。唐开成年间(公元836-840 年)著名诗人李商隐写下西子寻遗殿,昭君觅故村的诗句;稍后,女诗人鱼玄机又有《西施庙》诗。这些是目前能见到的关于西施殿的最早文字。明代,西子祠曾具相当规模。此后屡兴屡废。现在的西施殿位于浙江诸暨,1990年落成,景区占地5000平方米,由门楼、西施殿、古越台、郑旦亭、碑廊、红粉池、沉鱼池、先贤阁等景点构成。西施殿景区在重修过程中还从民间征集了12000余件从老式民居上拆下来的古建筑构件, 其中包括梁、柱、门、窗、牛腿、擎枋、斗拱、雀替等等,这些木、石构件雕刻精美,工艺水平高超,大大增强了西施殿的历史文化内涵和观赏价值,使它更具有了浓厚的地方特色。 落雁王昭君 闭月貂禅 羞花杨贵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