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官在历史上如何辨认
翻检我们几千年的历史,贪官很多,清官也不少。但最是妇孺皆知的,似应属于包拯一流人物。不论话本还是小说,包青天都是非常重要的角色。即使在穷乡僻壤之间,也有人晓得包黑炭,能够流利地讲述一两段有关他如何断案的故事。所以如此,诚如《贪官清官传》所云:百姓的认可是历史上鉴别清官的一个重要标志。因为清官的共同之处在于他们能够在某一方面或某地区实实在在地为百姓做几件实事、好事,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人民的愿望和要求。因此,人民赞颂清官,推崇清官,爱戴清官,欢迎清官。一位官员的所作所为,他的上司和下属也许被欺蒙而无所知,周围百姓却有切身的感受,是任何美饰的言词都遮挡不住的。
包拯一生做的事不论大小,都体现他刚直不阿,不畏权贵,为民伸冤的性格特点。这一点,与那些运筹帷幄,热情参与政治谋变的另一类清官截然不同。就本质而言,政治政策的取向莫不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政治的任何变化,或多或少,直接间接会影响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应该说,只要是清官,对政局的稳定,对老百姓安居乐业都是有好处的。但就贴近普通百姓而言,包拯式的清廉之士显然更有机会为底层老百姓所了解,更有机会把最上层的方针政策落实到最基层。元代不到20种公案戏中,写包公审案断狱的就达11种,如关汉卿的《包待制智斩鲁斋郎》;京剧剧目中,包公戏有34出,比如《铡美案》、《赤桑镇》、《铡包勉》等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剧目,时至今日,仍然常演不衰。
能从古代一直演到现代,靠单纯的行政命令断乎不能如此长久,而是剧目在感情上对民众有很强的亲和能力,观众对剧目有持续不断的认可力量。这自然说明剧作家在选材和人物塑造上慧眼独具,征服了一代又一代的观剧者,另一方面何尝不在无时无刻昭示人们:官员素质是多么重要!老百姓靠什么体会政策的优劣?一是借传播工具的传递,这在发达的现代社会不必多说,在古代,在欠发达的地区则不具有这方面的优势;另一个就是老百姓身边那些官员的所作所为。他们的行为,决不仅仅代表他们个人,政策的好坏,乃至政府的优缺点,老百姓都是从身边的官员身上体会出来,古代如此,现代依旧不会改变。古代优秀的政治家早就认识到这一点。唐太宗思考谁到下面任职合适时,非常慎重,总是左思右想。他认为:为朕养民者,唯在都督、刺史,朕常疏其名于屏风,坐卧观之,得其在官善恶之迹,皆注于名下,以备黜陟。县令尤为亲民,不可不择。(《资治通鉴》)剔去封建君主以天下为自己私器的作风,仅存其理,这句话今日仍然可以作为参考。唐朝繁荣富强,与海纳百川的胸怀有关,与中央政府重视各级官员的任用,同样有深远的关系。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4年09月03日 第七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