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虞
姬虞,字子干,史称唐叔虞,为晋国的始封诸侯。 姬虞是周武王姬发的幼子,周成王姬诵的同母弟。他的母亲邑姜,是姜太公之女,周武王之妃,后世被尊为圣母。据《左传》、《史记》等古籍记载,当邑姜怀孕的时候,梦见天帝对自己说,我给你的儿子命名为虞,将来在唐地兴国立业,那里是参宿的分野,叫他在那里蕃育自己的子孙。及至胎儿出生,手上果然有一个虞字,因而就命名为虞。这个神话故事,当然是晋国统治者杜撰的,其用意无非是要给自己的始祖披上一件君权神授的外农罢了。成王八年(前1056年),周公刚计划把首都从镐京(今陕西西安市西)迁到成周(今河南洛阳市),准备出兵东征淮夷各部落时,地处黄河东部地区的唐国发生叛乱,威胁着周朝在河东地区的统治。冬十月,成王派他的叔父周公旦,率兵讨平唐国叛乱,迁其民于杜(今陕西西安市东南),并徙周王室子孙于唐地。成王十年(前1054年),姬虞大约在少年时期,即被周武王分封到古唐国做诸侯。古唐国在今山西南部的冀城、曲沃、绛县之间的汾水浍水流域,是一个依山枕水,美丽富饶的地方。大约过了30多年,至姬虞的儿子燮父继位,改国号为晋,称为晋侯。然而,关于姬虞封唐,《史记晋世家》却记载了一个桐叶封弟的故事,周武王驾崩,成王继位。当时成王还是个孩子,由周公摄政。这时唐国发生动乱,周公率兵讨伐,消灭了原有的唐国政权。成王和弟弟叔虞玩的时候,用桐叶削成圭的样子递给叔虞,说是用这个东西分封叔虞。史官史佚看到了,便请成王选择吉日,分给叔虞封国。成王说那是玩,不能当真,史佚说: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礼成之,乐歌之。于是就把唐国封给了叔虞。 这个故事把周初分封诸候这样严肃的重大政治军事措施,描写成一场荒唐可笑的儿童游戏,显然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为此,唐代的柳宗元还特写了一篇《桐叶封弟辩》,力辟桐叶封弟之非,这当然是很有道理的。当代学者张颔先生考证,剪桐封弟当为剪唐封弟,因为古代唐桐同音,周公剪灭古唐国,成王才把自己的弟弟封于唐。这更是有说服力的。 据《左传定公四年》记载,周成王在盛大的策封典礼上,曾封赠姬虞以大路、密须之鼓,阙巩之甲、沾洗之钟等名贵的器物,以及怀姓九宗,职官五正等异姓贵族人口,并命以唐诰而封于夏墟,启以夏正,疆以戎索。 所谓启以夏正,疆以戎索,就是用夏政去教导夏民,以戎法治理戎人。这是周天子给姬虞规定的施政方针。由于唐国地处夏人的故墟,四周遍布戎狄部落,又由于唐国一带的叛乱刚刚平定,局势动荡不安,民族矛盾尚且十分尖锐,当然应该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以夏戎之政治夏戎之地,以夏戎之法理夏戎之民。其具体内容就是维护夏代以来传统的政治制度和风俗习惯,暂不实行周公所制定的那一套新的礼乐制度和井田制度。 姬虞受封治唐,执行了上述既定方针,一年之后即见成效,农业、牧业都得到发展,政绩斐然可观。于是感召上天,出现了禾稻异亩同颖的祥瑞之异,即稻谷丰收,长出特别高大丰硕的植株嘉禾。成王十一年(前1053年),叔虞献嘉禾于成王,受到周成王的嘉奖和周公的赋诗歌颂。 姬虞主治唐所以取得成功并能传之久远,其关键在于执行了启以夏正,疆以戎索的正确方针。这一方针对唐国夏后氏遗民和周围戎狄民族来说,是一个求同存异、政治上比较宽容的方针,对以周札并田制度为基础的周王朝经济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体系来说,则是一个具有非正统的具有很大灵活性的方针。大量历史事实证明,这一方针成为晋国的传统国策,对后来的晋国乃至韩、赵、魏三国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从而形成了颇具特色的三晋文化体系。比如三晋政治思想中,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正统宗法观念比较淡薄,使晋国政治具有尚贤、尚法、尚公的特色,使韩、赵、魏三晋成为早期法家的策源地,三晋文化具有求同存异、兼收并蓄、宽容博大的特色,能够不断融合周边文化,以发展壮大自己等,都同这一方针有着密切的历史渊源关系。 唐叔虞作为晋国立国创业的始祖,作为三晋文化的开创者,其历史功绩是不可磨灭的,是永远值得我们纪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