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舌肹-晋国大夫
羊舌肹xi,字叔向,春秋时晋国大夫。生卒年不详,主要活动在晋平公,昭公时期(前557-前526年)。食邑在杨(今山西洪洞县东南15里),故又称杨肹。
羊舌氏是晋国的公族,叔向之父羊舌职即为大夫。到叔向这一代,羊舌氏极盛,兄弟四人(铜鞮伯华、叔向、叔鱼、叔虎),称羊舌四族,声名四播,即使是楚国人都称其为强家。
晋悼公时,叔向以熟悉历史掌故,知识渊博,被任命为太子彪之傅。太子彪即位,为晋平公,叔向以上大夫为太傅。此后,一直活跃在晋国政坛及各诸侯国之间,达30年之久。
在叔向从政期间,韩、赵、魏、智、中行、范氏六家新贵族,不断扩大私家势力,形成政在家门的局面。这种蕴含着深层的社会经济关系发生变革的政治变革,在当时只是引起少数有识之士的注意,而政在家门这一判断,正是叔向做出的。
晋平公十九年(前539年),齐景公派晏婴到晋国求婚,叔向与晏婴在宴会上交谈,各自陈述了对本国政治形势的看法。两个人不约而同地得出一个共同结论,即公室衰微,私家兴起,前途堪虑。叔向说,晋国的庶民百姓已经疲惫不堪,但国君还要征发他们修建豪华的宫殿,路有饿殍,国君所宠爱的女人家里却富得流油。所以民闻公命,如逃寇雠,国君没有威信,政在家门,民无所依,私门将有取代公室的趋势。
叔向清醒地看出,公室很快就会走上末路,私家势力即将取而代之。在这种形势下,他没有依附新兴的私家贵族,而是与日渐衰微的公室联系在一起。因为,他的家族是公族。他说:晋之公族尽矣。肹闻之,公室将卑,其宗族枝叶先落,则公室从之。肹之宗十一族,唯羊舌氏在而已。但只能随着腐败的公室一起灭亡,别无他法。这就是叔向的政治立场,在新旧贵族两种势力的较量中,虽然他认识到公室将是失败的一方,但由于家族的历史渊源,他毫无选择地站在公室一边。
公室的政治利益是由西周时期延续下来的礼制传统所维护的,所以,叔向积极地维护这种传统,反对变革,成为旧势力的代表性人物。他反对子产铸刑书,就是春秋时期旧势力反对新势力进行政治变革的著名事外。
晋平公二十二年(前536年),郑国制定刑律,铸之于鼎,公布于众。叔向认为此事不合旧制,就给郑国执政子产写去一信,极力反对这样的政治措施。他从多方面阐述了铸刑书的不妥,首先,先王议事以制,不为刑辟,古昔先王的传统是不制定成文法。只有到了政治衰败的时候,才会制定成文法,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商有乱政,而作《汤刑》;周有乱政,而作《九刑》,但并不公布于众。祷刑书这样的做法是从来没有过的。其次,铸刑书以后,民知争端矣,将弃礼而征于书,西周的礼制传统将会遭到破坏。破坏了礼制,也就破坏了旧贵族的特权地位,动摇了旧贵族的政治基础。第三,铸了刑书,民知有辟,则不总于上,法制与人治发生冲突,法制将取代人治,而旧时代的圣哲之上,明察之官、忠信之长、慈惠之师都不起作用了。第四,铸了刑书,老百姓并有争心,以征于书,大家都援引对自己有利的法律条文,钻字里行间的空子,互不相让,难以平息,这样就难免乱狱滋丰,贿赂并行,整个社会将会混乱不堪。所以,叔向的结论是,终子之世,郑其败乎!郑国就要败乱在子产手中了。
叔向写了这封信,并未能阻止郑国政治变革的步伐。而且在23年以后,晋因也铸了刑鼎。无独有偶,也有一个人反对此事,这个人就是在中国历史上造成很大影响的孔子。孔子认为,铸了刑鼎,民在鼎矣,何以尊贵?贵何业之守?贵贱无序,何以为国?断定晋其亡乎!孔子同叔向一样,认为铸刑鼎是破坏贵族的特权地位,必然要导致亡国。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叔向反对子产铸刑书,不但代表着旧贵族的利益,而且同孔子一样,是站在西周礼乐文化传统的立场上,为已往的社会秩序辩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