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常心、平常事、平常看赵云
看那人生得身长八尺、浓眉大眼、目如流星、阔面重颐、威风凛凛、穿一身银盔银甲,使一条精刚银枪,左挑右刺,所到之处如入无人之境。此何人﹖常山赵子龙是也。
这是《三国演义》为赵云塑造的艺术形象。
因《三国演义》的风行,赵云成了智勇双全的代名词;有人因此把赵云称为四将军、三国第一将、文、武全材第一人等等,一时把赵云捧了上天。然而物极必反,有好一批三国爱好者因此对历史的赵云产生怀疑,由此广徵博引、务求要还历史一个公道。可惜,矫枉往往过正。
早年初读《三国演义》,赵子龙的智勇双全已使人深深着迷。年纪少长,仍旧深为《三国志》内赵云的深明大义及公忠体国所感动。
但问题来了,既然赵云有材,何以无功﹖以刘备知人之智,诸葛孔明识人之明,为何赵云还是不能出人头地﹖刘备在世,赵云地位不过一杂号翊军将军,到诸葛掌政,其位极也只是镇东将军。何以如此﹖难不成真个但知文翁能化俗,焉知李广不封侯﹖一切都归于天命﹖或是《云别传》真有问题﹖
没有答案,唯有再往书里钻。
赵云字子龙,东汉末常山真定人。《三国志》卷三十六,蜀书第六卷关张马黄赵传有传,全传关于赵云生平的记载仅聊聊二百四十五字。
本来单靠这二百余字,就算罗贯中再妙笔生花,也难有作为。可幸后来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补入了《云别传》,令赵云整个生平都充实起来。从此,赵云英勇而睿智的形象就大抵成形了。既然要谈赵云,就不能不引用《云别传》,因此要把全能赵云推倒的也把焦点放在《云别传》上。有论者以为此篇是赵云家传,故词多溢美,不可尽信;又有论者基于《云别传》上的一些错误,而进一步否定其真确性。
笔者无意在此争辩《云别传》的真伪,更无意为赵云辩护。还是看看历史上的赵云给我们留下了甚么样的脚印。
在《三国志》能找到对赵云的评价只有两条:
1 关张马黄赵传陈寿的传评黄忠、赵云强挚壮猛,并作爪牙,其灌、腾之徒欤?
2 邓张宗杨传引杨戏《季汉辅臣赞》征南(赵云)厚重,征西(陈到)忠克,统时选士,猛将之烈。
在《云别传》则有一条:
云昔从先帝,功积既着。朕以幼聪,涉涂艰难,赖恃忠顺,济于危险。夫諡所以叙元勳也,外议云宜諡。大将军姜维等议,以为云昔从先帝,劳绩既着,经营天下,遵奉法度,功效可书。当阳之役,义贯金石,忠以卫上,君念其赏,礼以厚下,臣忘其死。死者有知,足以不朽;生者感恩,足以忘身。谨按諡法,柔贤慈惠曰顺,执事有班曰平,克定祸乱曰平,应諡云曰顺平侯。
暂且先不论《云别传》。单从《三国志》上的评价,可以确知的就是赵云的武勇。杨戏把赵云与陈到比肩,承祚则以子龙与汉升同俦;一个说他强挚壮猛,另一个评他猛将之烈,杨戏、陈寿都是当时人,他们的评价都相当一致。
然而赵云的前半生可说是空白的,只能从另一些记载加以推敲:
《后汉书》王霸传:匈奴遣骑助芳,汉军遇雨,战不利。吴汉还洛阳,令朱佑屯常山,王常屯涿郡,侯进屯渔阳。
《后汉书》 朱景王杜马刘传:(马成)建武十四年,屯常山、中山以备北边缮治障塞,自西河至渭桥,河上至安邑,太原至井陉,中山至邺,皆筑保壁,起烽燧,十里一候。
《后汉书》 灵帝纪载黑山贼张牛角等十余辈并起,所在寇钞。
《三国志》二公孙陶四张传载张燕,常山真定人也,本姓褚。黄巾起,燕合聚少年为群盗,在山泽闲转攻,还真定,众万余人。博陵张牛角亦起众,自号将兵从事,与燕合常山、赵郡、中山、上党、河内诸山谷皆相通众至百万,号曰黑山。灵帝不能征,河北诸郡被其害。
从上列记载可知,早于东汉初年,常山国已是屯备北边之要塞之一,纵使二百年之后,当地民风相信仍旧强悍。汉末乱世,匈奴、鸟桓交侵;黄巾、黑山接踵而起。在所在寇钞、河北诸郡被其害的情况下,人人挽弓自卫实属常事,加之各地豪族筑坞自保之风甚盛,说河北燕赵之民,人皆习战亦不为过。赵云早期所处的就是这样的一个大环境,要养成一个强挚壮猛之将,也就不希奇了。
除了勇猛,赵云还有另一个特点--稳重。若不求证于《云别传》,这点无法在《三国志》赵云传的原文中加以引证,但杨戏的《季汉辅臣赞》征南厚重一语就给了重要的启示。
在杨戏的印象中,赵云是个厚重的人。藉此,从《季汉辅臣赞》的评语作一切入点,看看时人对赵云的盖棺定论--谥号顺平侯。
按《逸周书》卷六谥法解:谥者,行之迹也。号者,功之表也。车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慈和便服曰顺、执事有制曰平。
在《云别传》所载的后主诏中有这样的一段: 柔贤慈惠曰顺,执事有班曰平,克定祸乱曰平,这十八字评语基本上概括了赵云的一生,也透露了赵云的性格内涵,且与杨戏的评语厚重暗合。
虽然文字记载上《逸周书》与《云别传》有差异,但文意是连贯的。无论慈和便服或柔贤慈惠,都代表赵云性格仁厚;而执事有制或执事有班则说明赵云有优秀执行能力。虽然克定祸乱无法找到相关的文字佐证,但单靠当阳长阪一役,已足有可称。
西谚有云:性格决定命运。
纵然赵云有才,但他不可能超越自身的性格桎梏。那样一个柔贤慈惠、厚重的优秀执行者,要在风云激荡的大时代中,站于创造历史的前锋,可能性实在不大。
由于赵云兼具了勇猛与仁厚的特质,较之为人护前的关羽、暴虐的张飞、矜高的魏延,自然较得人喜爱,所以就有人会为其叫屈,认为他不受重用。
对于枭雄刘备,由于种种原因﹣﹣可能是兵力不足,或性格不合,确实没有给与赵云独当一面的机会。但在诸葛亮主政之初,赵云终于遇上伯乐,只可惜英雄迟暮,已是垂垂老矣
若把问题再退回前头,其实一个人要有怎样的表现才算是功?
作为一个军人,赵云生前最高官拜镇东将军,曾经两度为偏师主帅。考之蜀汉记绿,能够获得独立主持一军的权力的将领,也不过关羽、张飞、魏延、刘封、黄权等聊聊几位;其将军位则仅次于大将军、车骑将军、骠骑将军、卫将军,及前左右后将军之后,已到了一个颇高的位置,可说是万人之英了。
而其军职中护军,则是负责典选主力中军武官的武臣伯乐;杨戏就赞扬他统时选士,为诸葛亮所建立的一支出入如宾,行不寇,刍荛者不猎,如在国中。的蜀汉雄师作出过贡献。
牡丹虽好,终须绿叶扶持。纵观赵云一生,多是默默耕耘,忠于职守。充分演绎出作为绿叶的重要性,这就是他人生中最大的功。机会没有临门,他并未嗟叹己才用之不尽;任务当前,则以完成目标为首务,不贪功、不诿过。而且赵云还拥有为将者少有的仁心,时刻以黎民社稷为念,这是他特有的优点。
人生幻变,时光弹指,遭其时而不逢其会,也是无可奈何。看待赵云,只须要用一颗平常心。纵然一切有利他的记载均为属实,也改变不了他在蜀汉的二、三流的地位,他对历史巨轮的左右是有限的。反之,也不能动摇赵云作为刘蜀集团内的中流砥柱,屈指可数的猛将身份。
赵云固然没有张辽逍遥津之威名,也没有甘宁百骑劫营之豪壮;但其忧国恤民之心,也不是古之召虎的张文远及粗猛好杀的甘兴霸可以企及的。
三国之为三国,就在于其人才济济,各擅胜场,以平常心看平常事,其乐自无穷。南海一粤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