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惠文王
秦惠文王(公元前357年~前311年),名嬴驷,秦孝公之子。
惠文王为太子时犯法,商鞅掌刑法,曾黥(在面上刺字)其师以辱之。故孝公一死,惠文王即位,公子虔诬告商鞅谋反,于是商鞅逃亡,被魏国赶回秦国内。商鞅于商地召集其党人(一说为他人诬告,实为隐归),北攻郑县,惠文王派兵将商鞅生擒杀死后五马分尸于彤,灭商君之族。然而他并未废除商鞅之法。秦惠文王在位期间,任用贤能,推行法制,并不断向外拓展领土。公元前330年,秦惠文王命大良造(战国初秦国的最高官职,掌军政大权)公孙衍在雕阴(今陕西甘泉县南)打败魏军,不久,魏尽献河西地于秦。秦以黄河、函谷关为界抵御关东诸侯,进可攻,退可守,在战略上处于十分有利的地位。
鲍元前318年,韩、赵、燕、楚、魏五国合纵攻秦,被秦军打败。公元前325年,惠文王称王,随后韩、赵、燕、中山和宋也都先后称王;同年秦昭襄王生。张仪又游说拆散齐、楚联盟,秦乘机打败楚军,占领汉中。在对关中六国作战取胜后,秦惠文王采用大将司马错的建议,于公元前316年出兵灭蜀,随后又灭掉苴(jū,今四川昭化东南)和巴(国都在今重庆市嘉陵江北岸),使得秦擅巴蜀之饶,为以后发展准备了雄厚的物质基础。《水经注》卷二十七引来敏《本蜀论》的记载惠文王用计灭古蜀:秦惠王欲伐蜀而不知道,作五石牛,以金置尾下,言能屎金,蜀王负力,令五丁引之,成道。秦使张仪、司马错寻路灭蜀,因曰石牛道。
前311年,惠文王死,年有46,太子赢荡即位。秦惠文王在位27年。死后葬于陕西咸阳市秦都区,陵墓呈覆斗形。
此后张仪开始活跃在国际舞台上,所凭借的就是自己的三寸之舌。
第二年,张仪率军跃过黄河,围攻魏国在山西的隰城,夺得之后,又还给了魏人。不是他突然变成了一个慈善家,而是作为一个礼物送给魏国。
先抢走别人的东西再归还就变成了馈赠的礼物,奇怪的逻辑。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秦国的战略开始了转变,对待东边的魏国从原来的敌视变成了拉拢。因为夺得河西之地之后,夺取魏国只是一个时间问题,而秦国的主要对手已经变成了东面的齐国和南面的楚国。
秦惠文王又称秦惠王,真名叫赢驷,驷是指四匹马拉的战车的专用单位,《孙子兵法》中就有战马千驷来形容一个国家军事实力的强大。我想可能是他老爸秦孝公希望他将来能让秦国的军事实力变得强大才给他起的这个名字吧。然而,他没有辜负他老爸,他把秦国的事业进一步发扬光大了。
秦惠文王刚解决了内部因商鞅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他和崛起的秦国就开始面临挑战了。第一个挑战秦国的人就是惠施,也就是惠子,他是宋国(现在的河南省商丘市)人,大约出生于公元前370年,逝世于公元前310年,战国时代的政治家、辩客和哲学家,是诸子百家中名家的代表人物。虽然惠施是宋国人,但他最主要的行政地区是魏国(现在的河南省开封市),惠施是合纵抗秦的最主要的组织人和支持者。他主张魏国、齐国和楚国联合起来对抗秦国,并建议尊齐国为王。魏惠王在位时,魏惠王由于惠施的与齐连横策略的失败,采用秦相张仪的秦韩魏合纵伐齐楚的合纵策略,赶走了惠施,任用张仪为魏相。但由于秦国的真实目的是削弱韩魏,被魏惠王识破,张仪也被赶走了。公元前三一九年魏惠王死后,由于东方各国的支持,魏国改用公孙衍为相国,惠施重新回到了魏国。作为合纵的组织人,他在当时各个国家里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因此经常为外交事务被魏王派到其它国家,曾随同魏惠王到齐国的徐州,会见了齐威王。除此之外,他还为魏国制订过法律。当时六国之间已经离心离德,惠施的挑战实际上宣告失败了。
秦惠文王更元六年(公元前319年),魏国任命公孙衍为相,楚、齐、赵、韩、燕、义渠六国合纵攻秦,推楚怀王为合纵长。秦惠文王更元八年(公元前317年),义渠趁秦国与韩、赵、魏三国大战的时候,攻击秦国西部地区,大败了秦军。大败秦军。秦惠王派自己的异母弟公子疾(樗里疾)在东部战场战胜三晋联军,俘虏将军申差,打了败赵国的公子渴、韩国的太子奂,杀了对方八万二千人。义渠也知趣的退兵了。当时的六国之间已经离心离德,惠施的挑战实际上宣告失败了。但是,义渠此刻还没被解决,这个义渠一直以来就让秦国伤透了脑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