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元与康山草堂
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阮元在朝担任体仁阁大学士已满三年,本人亦已七十五岁高龄,且腿足均患有严重的风火症。因此请求告老还乡。总算得到朝廷恩准,离开政治权力的中枢北京,回到了故乡的绿杨城郭颐养天年。
阮府在当时扬州兴仁街(今毓贤街)所建家庙(现在俗称阮家祠堂)已于嘉庆八年(1803年)落成。据专家介绍,家庙与祠堂有所区别。祠堂凡本族人祖先的木主无论上溯几代均已入纪,而家庙只供奉高、曾、祖、弥四代木主。阮氏家族另有祠堂是嘉庆五年(1800年)建于公道桥的,现已不存。阮氏家庙大门坐北朝南,东、西两侧各有住宅数进,供近支族人居住。阮氏家庙虽系阮元出资购建的,但产权为族人共有,而非阮元私产,所以阮元在扬州城内另有一处住宅,位于旧城公道巷。公道巷(在今大东门桥南侧)巷口有座石牌楼,上书福寿庭三个大字;两侧有副对联:三朝元老,一代伟人。所以现在这个地方仍然称为福寿庭或阮家大院,就是这副对联常使阮公心中不安,因为他久历官场,唯恐遭人非议,因此久有迁居之意。由此可见阮元这样一个重量级的人物,在当时的扬州虽非无房户,但房产并不多,与现在的房爷、房叔不可同日而语了。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正月二十日阮太傅八十寿诞之期,朝廷礼遇甚隆。同年清明前三天,阮元回到公道桥扫墓,当天没有回城,夜宿他在公道桥所建的爱吾草庐之中。恰巧就在这一天,扬州城中福寿庭的阮家大院失火,阮公收藏的许多文物毁于一旦。他老人家因为不在宅中幸免于难,也算不幸中之万幸。至此扬州城内唯一属于阮元的住宅已经不复存在,他势必要另建新居。
康山形成于明朝永乐年间(1403年-1433年)。时任平江伯的水利专家陈瑄率领扬州军民疏通扬州护城河,把挖出来的土方置于当时扬州城外东南隅而形成一座土丘就是后来的康山。当时扬州只有旧城尚无新城,所以康山是在城外。康山草堂是明正德年间(1506年-1521年)状元康海隐居于此时所筑,从此康山姓康了,可谓历史悠久。时代变迁到清乾隆年间(1736年-1795年)康山草堂的主人是鼎鼎大名的两淮商总江春。乾隆皇帝六次南巡,临幸扬州。江春均参与接驾大典,特别是最后两次南巡,皇帝都亲临康山草堂,对其中环境大加赞赏。
江春虽然声名显赫,但身后萧条。他因为亏欠公款,被籍没家产,康山草堂也被充公入官。从此名园荒芜,游踪罕至。而阮元与江春原有亲戚关系,阮元是江春的晚辈,据说阮元的祖先曾经得到过江春的帮助,阮元也曾经为江春立传。或许与上述原因有关,需要购买住宅的阮元决定买下已经入官的康山草堂作为新居。阮元买下康山草堂后,略加装修改为康山正宅,花园在侧面。特地大门上对联改用三朝阁老,九省疆臣,真是用心良苦。
道光二十三年八月阮元正式迁入康山正宅居住,从此安居康山,再没有迁居过。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十月十三日这位一代名臣、文化巨擘无疾而终于康山正宅之内,享年86岁,并被说谥为文达,可谓生荣死哀了。他在康山正宅内一共生活了六年零两个月。
阮元与康山草堂关系不可谓之不深,且康山草堂遗址距今毓贤街阮氏家庙也不算远,所以这次开发阮元特色的文化旅游线,应包括康山草堂遗址在内,统一规划,且在康山园区内增加阮元元素,一定能提高文化品质,增色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