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圣叹与哭庙案
说起金圣叹这样一个名字,喜欢读古典小说的人不会陌生,虽然古典名著中没有一部出自此公笔下,但作为文学批评家,他在对古典小说的评点、批注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如他在批改《水浒传》时,将71回以后梁山义军受招安、打方腊等情节统统删去,而改为用梁山泊头领被官兵捕杀来结束全书,虽然受到了一些人的指责,但冷静想来,这样做是更符合当时的历史真实和人物性格的发展逻辑的。他在对古典小说的评点中,往往有神来之笔,惊人之句,表达了很多真知灼见,对阅读者有极大的帮助和启迪。但可惜的是这样一位才名素着的学者,却未能善终其身,最后落了个身首异处。
金圣叹(1608-1661),原名采,字若采,江苏吴县人。明未亡之前已有才名,清入关后改名人瑞,字圣叹。大清立朝之初,内地未被清廷逻至的知识分子们多以大清遗民自居,特别是南方江浙一带学有所成的知识分子纷纷自立门户,招收弟子,讲学立社,传道授业。而这些所谓的书院、学社之类的团体又多有鲜明的反清倾向,对满族统治者巩固政权形成了潜在的威胁。金圣叹由于才华出众,成就不俗,在当时影响最大,所至倾倒一时。再加上他性情狂狷,恃才傲物,遇达官贵人嘻笑怒骂以为快,更成为当地官僚的眼中钉肉中刺,早就想除掉他了。机会终于来了。
1661年(顺治庚午年),皇贵妃董鄂氏薨,顺治皇帝不但决定辍朝五日,还下诏举行国丧。就象候保林先生在相声中说的那样,国丧期间,全国停止一节娱乐活动,不准嫁娶,不准在街市上高声说话等等,不仅如此,各省的巡抚和按察史还得率领当地的官员和士绅们设位哭灵。江苏当然也不例外,例外的是江苏出了个金圣叹,把哭灵的场面给搅黄了。正当江苏巡抚带领当地的士绅们在太庙里泣血稽颡地进行哭灵大典时,金圣叹在未经邀请和允许的情况下也带着一邦儒生们以哭灵为名闯进了太庙,向江苏巡抚进揭贴告发吴县县令预征课税盘剥百姓,法外施刑,草菅人命等恶行,为民请命。因吴县县令民忿过大,人们知情后纷纷响应,千余人涌到太庙里喊冤,一时群声雷动。当时主持哭灵仪式的江苏巡抚不但没有动吴县县令的一根毫毛,反而马上下令把为首的金圣叹等18人抓起来,并向皇帝上密疏说:(金圣叹等人)敢于哀诏初临之下,集众百千,上惊先帝之灵,似此目无法纪,深恐摇动人心。当时清廷也对江南名士们的清议恨之入骨,正苦于没有收拾他们的口实,这下好,自己送上门来了。于是命大臣讯狱于江宁,判了个诸人不分首从,统统斩首。贪官污吏无人过问,为民请命的人却判了死刑。这杀鸡给猴看的高招果然管用,于是,吴下讲学立社之风,一时绝迹,再也没有人出来议论朝廷的事事非非了。
好个金圣叹,不愧是文采飞扬卓尔不群的大才子,面对死刑判决还有舞文弄墨的兴致,还不忘来段黑色幽默。临刑前一日天降大雪,他还赋诗一首:天公丧母地丁忧,万里江山尽白头;明日太阳来相吊,家家檐下泪珠流。上了法场单等午时一到就要开刀之时,他不但毫无惧色地把被清廷杀头说成是自己快哉快哉的人生幸事,还开了个大大的玩笑:送给刽子手一个分量重重的小红包,请求刽子手把刀磨锋利些,以使自己少受罪。完工后,刽子手以为纸内必有银两,急着打开看。结果包内是一块重重的小石头和一张纸条,纸条上写着:好快刀也。张玉虎